第204章 各自为营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紧张,黄角起义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文武百官齐聚一堂,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虑与不安。

“诸位爱卿,黄角叛乱之事,诸位有何看法?”小皇帝的声音虽略显稚嫩,却透露出不容小觑的威严。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下方的群臣,试图从他们的脸上找到一丝线索或答案。

“陛下,黄角等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成不了气候。”一位武将率先出列,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只需派遣一支精锐之师,定能迅速平定叛乱,还我大周安宁。”

“话虽如此,但黄角能聚拢民心,必有其过人之处。”文臣中一位年长的老者缓缓开口,他抚着胡须,眼神深邃,“若不加以重视,恐怕会酿成大祸。”

“李大人言之有理。”另一位文臣附和道,“黄角起义虽起于微末,但若任由其发展,必将危及社稷安危。陛下,臣建议应立即调兵遣将,前往镇压。”

“陛下,臣亦赞同。”谢宰相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臣愿亲自挑选一位忠诚可靠、勇猛善战的将军,领兵前往,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叛乱,以安民心。”

小皇帝闻言,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谢卿所言极是,就依卿所奏。不知谢卿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

“回陛下,臣以为甘将军乃是不二人选。”谢宰相不假思索地答道,“甘将军勇猛过人,且对朝廷忠心耿耿,定能不负圣望。”

“好,就派甘将军前去。”小皇帝一拍龙椅扶手,决定已下,“望甘将军能速战速决,还我大周太平。”

然而,尽管朝廷已经做出了决定,但朝堂之上,仍有不少人对这场叛乱持轻视态度。

“区区黄角,何足挂齿?甘将军出马,不过是牛刀小试罢了。”一位年轻的武将不屑地笑道,言语间满是不以为意。

“是啊,咱们大周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岂会怕这些山野村夫?”另一位官员附和道,语气中同样带着几分轻蔑。

“话虽如此,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一位较为谨慎的官员提醒道,“叛乱之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处理不当,恐生变故。”

“哼,我看你是太过杞人忧天了。”那年轻武将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有甘将军在,这场叛乱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这件小事很快被众人抛到脑后,大家都觉得这种小叛乱根本动不了大周的根基。

“陛下,臣有本要奏。”一个官员说道。

快无聊睡着的小皇帝看了他一眼:“爱卿直说就是。”

“回陛下,浙江的河提不稳,需要修缮了,如今连年下雨,河提若是不及时修缮,等到发洪水大灾,怕是对百姓不利。”

小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不解。

他的最终目光落在了谢宰相身上,这位权倾朝野、德高望重的老臣,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最稳妥的建议。

“谢卿,对于浙江巡抚的修河提之请,你意下如何?”小皇帝的声音虽轻,却清晰地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中。

谢宰相闻言,缓缓站起身,目光深邃地扫过朝堂上的每一位官员,仿佛能洞察人心。他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修缮河堤,本是利国利民之举,然今年情况特殊,黄角叛乱之事正急,需调集大量军费与物资以平叛。国库虽丰,却也需量入为出,确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再者,近年来河提修缮频繁,耗资巨大,成效却未尽如人意,或许需重新审视修缮策略,而非一味追加投入。”

“因此,臣建议,修河提之事,暂且搁置,待叛乱平定,国库充裕之时,再行考虑。当务之急,乃是全力平叛,维护国家稳定。”谢宰相的话语掷地有声,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谢尚书也跟着附和:“宰相说得对,臣也觉得修缮河提之事不急在一时,如今朝廷缺钱,应当先把平叛的事情做好才是。”

其他谢家的人也跟着附和:“确实如此。”

“河提也没有年年修缮的必要,花的钱太多了。”

其他人虽然面色各异,但到底还是没有说话。

小皇帝闻言,点了点头,似乎对谢宰相的决策颇为满意,于是下旨同意了谢宰相的建议。

然而,朝堂之下,却是一片暗流涌动,官员们表面上虽未多言,但心中却各有盘算。

散朝之后,几位官员三五成群,聚在宫墙之下,低声议论起来。

“哼,谢宰相这是何意?年年修河提,今年怎就突然没钱了?怕是那谢家暗中中饱私囊吧!”一位官员愤愤不平地说道,他也是修河提的既得利益者,如今年年都有的油水没有了。

“是啊,这分明就是在找借口。”另一位官员接过话茬,“朝廷没钱?谁信啊!我看那钱,八成是被谢家的人给贪了去。”

“谁说不是呢!怎么到我们这里就没钱了?我看谢尚书最近忙着给太后修缮园林,那不是有的是钱!每次我们要钱就说国库空虚,焉知不是谢家人造成了国库空虚!”

“算了算了,谢家如今势大,我们也是不能抗衡的。”一位看似较为谨慎的官员摇了摇头,“谢宰相乃是一心为公之人,他怎会做出这等事来?但话说回来,修河提之事,历来都是咱们这些官员捞点油水的好机会,如今被这么一搅和,咱们的日子怕是要难过了。”

“唉,谁说不是呢?”一位年长的官员叹了口气,“修河提,名义上是为了百姓,实则早已成了官场上的潜规则。如今谢宰相一刀切下,咱们这些底下人,怕是要喝西北风了。”

他们对谢宰相砍掉修缮河提的事情非常不满,其他没有说话的人其实也有不满,谢宰相这么一砍,想靠这个捞钱的一等官员都没了油水,大家私底下都是非常不高兴的。

“不过话说回来,黄角叛乱确实是个大问题。”一位武将插话道,“若是不能迅速平定,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谢宰相的决策,虽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是为了大局着想。”

“大局?哼,大局就是牺牲我们这些小人物的利益吗?”一位文官冷笑一声,“修河提,关乎无数百姓的生计,怎能因一场叛乱就轻易放弃?”

“够了!”一位资历更深的官员突然提高了声音,打断了众人的议论,“朝廷之事,岂是尔等所能妄议?无论谢宰相的决策如何,我们都应遵从上意,尽心竭力为朝廷效力。至于那些私下里的议论,若是传了出去,小心你们的脑袋!”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凛,纷纷闭上了嘴巴。他们知道,这位老臣的话虽重,却也是事实。在这个权力与利益交织的朝堂之上,他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棋子,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于是,他们各自散去,心中却都埋下了对谢宰相的不满与猜疑。而那些关于修河提与贪腐的议论,也如同野火一般,在私下里悄然蔓延开来,成为了朝堂之上又一道难以言说的暗流。

与此同时,远在边疆的甘将军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出征事宜,却未料到,一场来自内部的危机正悄然逼近。谢文远的独子谢承宗,被任命为监军,随军出征,实则心怀鬼胎。

“甘将军,此番出征,务必速战速决,以免夜长梦多。”谢承宗面带微笑,言语间却暗藏锋芒。

甘将军闻言,眉头微皱,他深知谢承宗并非省油的灯,但碍于宰相之子的身份,只能客气回应:“谢监军放心,末将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然而,随着行军的深入,谢承宗与甘将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谢承宗屡次以监军之名,干涉军务,甚至故意延误战机,甘将军心中虽怒,却也无可奈何。

“谢监军,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岂能儿戏?你如此行事,置大军安危于何地?”甘将军终于按捺不住,厉声质问。

谢承宗冷笑一声,道:“甘将军此言差矣,本监军不过是谨慎行事,确保万无一失罢了。倒是将军你,急于求成,恐有不妥。”

两人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火药味,一场内讧似乎一触即发。

而在京城,另一场风波也在悄然上演。谢文远的弟弟,谢尚书,借着为太后修建庭院的名义,大肆挥霍国库银两,更引得无数官员争相效仿,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哼,那谢尚书,名为修建庭院,实则中饱私囊,真是可笑至极!”一位清廉官员在私下聚会中愤慨道。

“谁说不是呢?咱们这些真正想为百姓做点实事的,反倒被排挤在外。修河提,利国利民,却偏偏因为没钱而搁置,而那些贪官污吏,却能为了私欲,随意挥霍。”另一人叹息道,言语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哀。

这些官员的议论,如同寒风中的野火,迅速在京城蔓延开来,民心渐失,对大周朝的未来充满了忧虑与不安。

一日清晨,阳光透过轻纱窗帘,洒在谢太后的寝宫内,一位太监手捧一个精致的木盒,小心翼翼地步入室内,跪拜于地,呈上了一套价值连城的翡翠头冠。这翡翠色泽温润,雕琢精细,每一颗宝石都闪烁着诱人的光芒,足以让任何见到它的人为之动容。

“太后娘娘,此乃几位朝中大臣共同敬献之物,他们深知娘娘凤仪天下,特以此物略表敬意。”太监的声音恭敬而又不失圆滑,“只是,他们心中也有几分苦楚,言说近年来朝中事务繁忙,却鲜有机会为国尽忠之余,也能稍解家计之忧。”

谢太后轻抚着那翡翠头冠,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却也捕捉到了太监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哦?他们竟有此等苦衷?”谢太后放下头冠,语气中带着几分玩味,“说来听听,或许本宫能为他们分忧。”

太监见状,心中暗自得意,便将那些官员们的抱怨一一转述,言辞间不乏对谢宰相严苛治理的不满与渴望分一杯羹的急切。

谢太后听罢,轻轻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我兄长谢宰相,确实是严苛了些,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周的江山社稷着想。”谢太后缓缓说道,“不过,本宫也理解他们的难处,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本宫会找机会,在兄长面前为他们美言几句的。”

言毕,那些官员们派来的使者感激涕零,连连叩谢太后恩典。而谢太后则在心中暗自盘算,如何能在不触怒兄长的情况下,为这些官员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不久之后,谢太后下旨召见谢宰相入宫。当谢宰相步入太后寝宫,见到妹妹的那一刻,他依旧保持着那副一板一眼的严谨模样,先是行了一礼,才缓缓起身。

“妹妹,今日召见臣,可有要事相商?”谢宰相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兄长不必多礼,自家兄妹,何须如此见外?”谢太后微微一笑,试图拉近彼此的距离,“只是,近日来本宫听到一些风声,关于朝中官员对于修河提一事的看法。”

谢宰相闻言,眉头微皱,显然已经猜到了几分。“太后所言,可是关于修河提资金之事?”

“正是。”谢太后点了点头,“年年修河提,本是我大周的传统,今年若突然废止,恐会引起不必要的议论。再者,这些官员们也是为大周尽忠,若能让他们在为国效力的同时,也能有些许慰藉,岂不是更好?”

谢宰相闻言,面色更加凝重。“太后有所不知,国库空虚,已是不争的事实。黄角叛乱尚未平息,军费开支巨大,此时再增加修河提的预算,实乃雪上加霜。臣身为宰相,自当以国家大局为重,不可因小失大。”

“兄长言之有理,但妹妹以为,一个修河提的项目,又能亏空多少国库?”谢太后显然对谢宰相的顾虑不以为然,“况且,这些官员们也是人,他们也有妻儿老小需要照顾,若能适当放宽政策,让他们也有机会为国效力的同时,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岂不是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