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都想要钱

谢太后吃了口葡萄,说道:“哥哥。你也不用操心那么多,你年纪也不小了,一些事情交给那些年轻的官员来做,也是没问题的。”

谢宰相苍老的脸上闪过一抹苦涩的笑:“臣何尝不想享福,只是如今朝政不稳……”

谢太后见哥哥都这么说了,只好不说了。

“太后娘娘,微臣有要事禀报。”太监的声音低沉而恭敬,他深知自己手中的这份礼物非同小可,必须谨慎行事。

谢太后轻轻抬手,示意太监上前。当她看到那套翡翠头冠时,眼中不禁闪过一丝惊艳之色。“此物倒是精美绝伦,不知是何人所赠?”

太监连忙跪拜于地,恭敬地回答道:“回禀太后娘娘,此乃朝中几位大臣共同敬献之物。他们感念太后娘娘凤仪天下,德泽四方,特以此物略表敬意。”

“哦?”谢太后微微一笑,心中却已明了这背后的深意,“他们可有何话要说?”

太监闻言,心中一凛,知道是时候说出那些臣子们的真实意图了。“太后娘娘明鉴,这些大臣们虽身在朝堂,却也有诸多不易。他们亲眼目睹了朝中某些官员借职务之便,中饱私囊,而自己却只能恪守本分,勤勉工作,却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

说到这里,太监故意停顿了一下,观察着谢太后的反应。只见谢太后眉头微蹙,似乎对这番话有所触动。“他们……可曾言及具体所求?”

“是的,太后娘娘。”太监继续说道,“他们恳求太后娘娘能够体谅他们的难处,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们争取一些机会,让他们也能有机会为国效力,同时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状况。”

谢太后闻言,沉默片刻。她深知这些臣子们的话虽含蓄,但背后的诉求却十分明确——他们想要的是更多的权力和利益,想要分一杯朝中的“油水”。然而,作为谢宰相的亲妹妹,她更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本宫明白了。”谢太后终于开口,她的声音平静而有力,“这些大臣们的苦衷,本宫会记在心上。只是,本宫也要提醒他们一句,为官之道,在于清廉自守,勤勉尽责。若只为一己私利而忘却了初心与使命,那终将自食其果。”在谢太后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语之后,寝宫内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沉寂。那些臣子们精心策划的讨好之举,似乎并未立即得到他们期望中的明确回应。然而,他们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要继续向谢太后寻求支持的决心。

次日清晨,几位领头的臣子相约而至,他们身着朝服,面容肃穆,却难掩眼中的焦虑与期盼。他们知道,要想让谢太后真正站在他们这一边,仅凭一次送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加真诚和具体的诉求。

随着太监的通报,这些臣子被一一引领至谢太后的面前。他们按照官职大小,依次上前行礼,态度恭敬而又不失分寸。待众人站定后,领头的臣子李大人鼓起勇气,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

“太后娘娘,微臣等此番前来,实乃有要事相求。”李大人的声音虽轻,却透露出不容忽视的坚定,“我等身为朝中重臣,自当以国事为重,勤勉尽职。然而,近年来朝中风气日下,某些官员利用职权之便,大肆敛财,中饱私囊,而我等虽欲效仿先贤,清廉自守,却往往因资源有限,难以施展拳脚。”

说到这里,李大人停顿了一下,观察着谢太后的反应。只见谢太后微微点头,眼神中似乎多了一丝理解。于是,他继续道:“太后娘娘乃圣明之人,定能体恤我等之苦衷。我等不求个人荣华富贵,只愿能为大周江山贡献更多力量,同时也希望朝廷能给予我等应有的支持与认可。”

紧接着,其他臣子也纷纷附和,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困境与期望,有的希望能在政策上得到更多倾斜,有的则希望能有机会参与更重要的项目,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他们的言辞恳切,情感真挚,仿佛每一句话都凝聚了他们对国家、对朝廷的深厚情感。

面对这些臣子的诉求,谢太后并未立即给出答复。她深知,这些请求背后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利益,更是朝中政治生态的复杂反映。她需要慎重考虑,如何在维护家族利益与公正无私之间找到平衡点。

“诸位爱卿的心意,本宫已悉数知晓。”谢太后终于开口,她的声音温和而有力,“本宫虽为后宫之人,但亦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理。尔等所求,本宫自会放在心上,并尽力为尔等争取。”

然而,谢太后也并未完全满足这些臣子的要求。她深知,若轻易许诺,不仅可能损害朝廷的公正与权威,更可能引发更大的混乱与不满。于是,她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但本宫也要提醒诸位,为官之道,在于德行与能力并重。尔等若能在各自岗位上勤勉尽责,做出实绩,自然能够得到朝廷的认可与重用。至于其他,还需看尔等自身的努力与造化。”

言罢,谢太后挥了挥手,示意众人退下。她的心中已有了计较,知道该如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这些臣子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与资源。而那些臣子们,则带着一丝希望与忐忑离开了寝宫,他们知道,这场权力与利益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在金碧辉煌的皇宫深处,谢太后端坐于凤椅之上,眉宇间透露出几分不易察觉的忧虑。近日来,关于修建河堤以抵御洪水、保护百姓的提议,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她的兄长,权倾一时的谢宰相,却以国库空虚、不宜大兴土木为由,坚决反对这一提议。这让收了那些期盼河堤修建以从中谋取利益的臣子们礼物的谢太后,感到面子上极为难堪。

“太后娘娘,此事若再不决断,只怕朝中上下会对您有所误解啊。”一旁的太监总管李公公,见谢太后沉思不语,便小心翼翼地开口,眼中闪烁着谄媚的光芒。他深知,在这权力斗争中,自己的每一句话都需精心斟酌,以讨得太后的欢心。

“误解?何出此言?”谢太后轻抚着凤袍上的金丝绣线,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悦。

李公公见状,连忙上前几步,低声说道:“娘娘,那些送礼的臣子们,皆是盼着河堤修建能有所作为,奈何谢宰相大人一力阻拦,他们自然心中不满。这若是传了出去,只怕会说娘娘收了礼却不办事,坏了娘娘的贤名。”

谢太后闻言,眉头紧锁。她深知李公公所言非虚,自己虽贵为太后,但终究要顾及名声与威望。然而,她又不想轻易插手朝政,更不愿与兄长谢宰相产生裂痕。

“李公公,你可知我兄长为何反对?”谢太后沉声问道。

“奴婢愚钝,不敢妄言。”李公公躬身答道,心中却已猜到几分。

“我兄长乃是国之栋梁,他考虑问题自然比我深远。国库空虚,若强行修建河堤,势必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怨。此乃大忌。”谢太后缓缓说道,言语中透露出对兄长的信任与尊重。

李公公闻言,心中暗自焦急。他深知,若不能说服太后,自己在这宫中的日子也不好过。于是,他再次谄媚地笑道:“娘娘所言极是,但奴婢斗胆建议,娘娘不妨以天子年幼为由,直接下旨修建河堤。毕竟,天子年幼,很多事情确实需要娘娘来决断。”

谢太后闻言,心中一动。但随即,她又摇了摇头,说道:“此事不妥。我若贸然下旨,岂不是置我兄长于不义之地?他身为宰相,自有他的考量。”

李公公见状,知道再劝也无益,只好无奈地点头称是。随后,他领命前往那些送礼的臣子处,将谢太后的意思转达给他们。

“诸位大人,太后娘娘已知诸位之心意,但她念及国库空虚,不忍加重百姓负担,故而不便直接下旨修建河堤。”李公公的声音在密室中回荡,那些臣子们闻言,脸色各异。

“哼,说到底还是谢家把持朝政,故意阻挠我们!”一位年轻气盛的官员愤愤不平地说道。

“就是,他们谢家这些年不知捞了多少好处,现在却连修建河堤这样利国利民的事情都不同意!”另一位官员也附和道。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想办法把谢宰相拉下马!”一位老成的官员沉声说道,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

“对,我们要找一个清官,好好查一查谢家!”众臣纷纷响应,一场针对谢家的阴谋悄然酝酿。

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这背后的权力斗争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谢太后虽未直接插手此事,但她心中对兄长的信任与理解,以及她作为太后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整个朝局的走向。而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谁将是最后的赢家,尚待揭晓。

那些对谢家心存不满的臣子们逐渐汇聚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意识到,要想揭露谢家的贪腐行为,必须找到一个公正无私、敢于直言的清官来主持大局。这时,一个名字悄然浮现在众人的脑海中——张御史。

张御史,曾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著称,多次上书弹劾朝中不法之徒,深得民心。然而,由于触犯了某些权贵的利益,他最终被诬陷罢官,赋闲在家。但即便如此,他在民间仍享有极高的声望,被视为正义的化身。

“诸位,我有一个提议。”一位平日里与张御史私交甚笃的官员站了出来,语气坚定地说道,“我们何不考虑请张御史出山?他为人清廉,不畏强权,正是我们需要的清官。”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众人的共鸣。他们纷纷点头,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主意。张御史的名声与能力,无疑是对抗谢家最有力的武器。

“对,张御史正是我们需要的人!”

“他若肯出山,定能还朝堂一个清明!”

“事不宜迟,我们这就去拜访张御史,请他出山相助!”

众臣子商议已定,决定立即行动。他们知道,时间紧迫,必须尽快说服张御史,并制定出详细的计划来对抗谢家。

另一边,甘将军如同一头下山猛虎,率领着精锐的大周士兵,毅然决然地踏入了叛军肆虐的领地。他,是军中传奇,以勇猛无畏著称,每一战都如同雷霆万钧,让敌人闻风丧胆。此次出征,甘将军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平息叛乱,守护大周的安宁。

初战告捷,甘将军亲自冲锋陷阵,银枪如龙,所过之处,叛军纷纷倒下。他的身影在战场上穿梭,如同死神降临,仅仅半日之间,便斩杀了两千多叛军,血染战袍,却更显其英勇无畏。大周士兵见状,无不欢呼雀跃,士气大振,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然而,在这欢庆的背后,却隐藏着一股暗流。监军谢承宗,一个心怀叵测、野心勃勃的奸臣,正冷眼旁观着这一切。他并非真心希望叛乱平息,反而视此为夺取大周江山的绝佳机会。在他看来,甘将军的胜利,不过是他篡位大计中的一块绊脚石。

夜深人静之时,谢承宗与其心腹密谋于营帐之中,烛光摇曳,映照出他们阴冷的笑容。“将军英勇,实乃我朝之幸。”谢承宗故作姿态,言语间却暗藏锋芒,“但叛军势大,非一日可除。我等需徐徐图之,方为上策。”

“大人所言极是。”心腹之人立刻附和,“只是,若甘将军继续如此神勇,恐怕……”

“哼,无需担忧。”谢承宗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抹狠厉,“我有妙计,可令其功败垂成。”

次日清晨,天光初破,营寨之中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马嘶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几名叛军俘虏被押送至谢承宗的营帐前,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忐忑与不安,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命运的恐惧。这些俘虏,本是战场上的败将,此刻却成了谢承宗手中一枚关键的棋子。

“你们,过来。”谢承宗的声音低沉而威严,他坐在案前,目光如炬,审视着面前的俘虏。一名心腹侍卫上前,附耳低语了几句,随后退到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