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抄书从法兰西开始爱吃萝卜肉圆的王储

第54章 《北关抗日通讯》

这场会议开了很长时间,章程刚一拟定好,校长闫望舒便就召集全部学生在秀山堂大礼堂集合,宣读学校做出的应对措施。

第一件事自然是纠察巡逻队的事情,学校将组建四个队伍,每个队伍二十人,早中晚夜各巡逻一次,参加队伍的每名学生每个月都会给五块大洋用作补贴。

第二件事就是增设国耻教育课和军事训练课,目前国耻教育课的安排是一周两节大课,地点在秀山堂大礼堂,任课讲师则是会从三个学院随即抽选。

第三件事就是成立东北同学会,将会对东北籍的学生进行援助,帮助其与家中亲人联系,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以支持东北籍学生的衣食住行以及学费问题。

大会开完,这些内容下午的时候便以《告师生书》的标题张贴在了学校布告栏上。

学校有自己的应对措施,学生们自然也有自己的反对手段。

只一个上午,教学楼和礼堂的外墙和室内便就贴满了救国标语,学生们群情激奋,下午的时候学生自治会便成立了北关大学抗日救国会,组织学生开展抗日宣传、募捐、游行等活动。

更有一部分学生自发罢课,前往英法租界进行街头演讲,揭露日军暴行,呼吁市民抵制日货。

当天,北关大学学生自治会便通过电报同京津其他高校联系上了,准备筹备联合示威游行,形成京津学生抗日同盟共同救国。

而这些张训是怎么知道的,自然是当天夜里筹办《北关抗日通讯》的时候学生代表们说的。

张训昨晚熬了夜,上午的时候又强撑着开了好几个会议,下午的时候他实在熬不住了,一头栽倒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呼呼大睡。

等他晚上醒来的时候夜色已然低垂,这么晚张训也不可能摸着黑回去,便借用校长室的电话给家里说了一声,准备在学校提供的教职工宿舍内凑合一夜。

就在去宿舍的路上,他看见礼堂内灯火通明,进去一看,几乎半个学校的老师都在里面了,其中不乏熟面孔,李思泉、彭月华等都在其中。

尤其是文学院的教师们,几乎全员上阵,所有人都在忙碌着。

张训好奇的上前观看,就见桌面上满是废弃的稿子,他随意拿了一张,便见上面写的都是一些爱国诗歌,而写这些的人正是文学院华国文学系的教授。

就在这时,忙碌的学生们总算发现有人进来了,纷纷躬身问好,张训见状连忙制止道:“特殊时刻,不必拘泥于这些虚礼。”

但是这些学生们依旧执拗的行完了礼,随后学生代表同时也是文学院华国文学系四年级生的丁一昌说道:“先生,礼不可废。”

张训无奈的叹了口气,问道:“对了,你们这是在干什么,是要往报纸上投稿吗?”

丁一昌摇了摇头道:“不是的,先生,那些报纸是不会收我们的稿子的,所以我们打算自己创立一个报刊,名字已经起好了,就叫《北关抗日通讯》,先生觉得如何?”

张训念了一遍这个名字,点头肯定道:“不错,简明扼要,是个好名字。”

见张训认可了这个名字,丁一昌跟他身边的那些同学们都忍不住笑了出来,随后便有人邀请道:“先生若是无事,不如同我们一块筹办,如今正在敲定第一期的内容,许多先生已经领了各自的内容正在写着,您要跟着一块投稿吗?”

听了这话,张训突然来了兴趣,问道:“你们是个什么章程,准备都做些什么内容?”

虽不是外国文学系的学生,但丁一昌也听过这位教授的大名,尤其是第一堂课就将学生们给逼到去了张鹤年教授那里告状,若都是一二年级生也就算了,其中竟然还有三年生,更何况从后面他们打听到的情况来看,这位教授教的知识太新,以至于那些四年生理解起来也颇为费力。

可以说,张训用四堂课奠定了自己在北关大学的威名,只是他自己不知道罢了。

丁一昌闻言立刻道:“没有章程,先生,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是一定是要与此次事件相关或者是救国爱国的一些内容,写什么都可以。”

这样啊......

张训点了点头,随后道:“这里有点闹,我去办公室写,等写完就给你们送来。”

丁一昌先是点了点头,然后便提醒道;“先生,我们收的稿子只截止到凌晨两点,您可一定要记住了,不然首刊就登不上了。”

此时张训早已转身离开,闻言背对着丁一昌摆了摆手,大声道:“放心吧,两点以前一定给你送到。”

由于声音太大,许多伏案写作的教师们都被惊了一下,有人看到走的潇洒肆意的张训忍不住骂了一句:“年轻人就是不经事,咋咋呼呼的。”

坐他旁边的讲师闻言轻轻怼了他一下,道:“行了,他才多大,你跟他计较?快写吧,对面的刘玉林都要写完了。”

“什么?!”

那人赶紧看了一眼坐在他对面的刘玉林,见他奋笔疾书,当下也没了争执的心思,赶紧拿起笔又写了起来。

而此时已经回到办公室的张训,也已经想好了自己要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