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抄书从法兰西开始爱吃萝卜肉圆的王储

第55章 奉天事解

就在张训准备动笔之时,办公室的房门突然被叩响,张训起身打开房门,便瞧见王贵捧着一沓报纸面带笑意的看着他。

他躬了躬身道:“先生,这是杨和林杨教授让我给您带来的今日所有有关此次事件的报纸,他知道了您准备投稿的消息,说这些您会用得上。”

是他?

张训本以为杨和林是看不上自己的,他也确实有这样的资本,这样的一位大师,是张训在蓝星上绝对看不见的人物,华国文化博大精深,能将这样的文学学透的人,从来都是了不起的。

张训先是回了一礼,随后便郑重的从王贵手中接过这沓报纸,道:“请你转告杨和林先生,就说我一定会好好利用这些报纸,绝不会辜负他的好意。”

东西既已送到,王贵也没再待下去的必要,不由道:“先生放心,话我一定给您带到,不过我在那边还有事要忙,便先行离开了,期待今夜能够拜读您的大作。”

张训笑着摆了摆手,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什么大作,若是能选上我自然高兴,若是选不上,那也是因为有更好的,《北关抗日通讯》的首刊十分重要,用的文章自然是最好的才行。”

“好了,既然你还有事,那我就不留你了,一会儿见。”

“一会儿见,先生。”

王贵离开之前又行了一次躬礼才离开,张训见他走了,便也关上房门准备看看其他报社的态度。

他睡得这一下午,应当是错过了不少事,也不知道现在津市各界人士的态度如何。

张训翻开报纸仔细阅读,一份份的报纸从他手上掠过,津市各阶层态度也大致展现在了他的面前。

首先是《京津泰晤士报》,张训早就有所预料,当初济南惨案发生后,驻英公使曾积极对接英国外交官,只可惜收效甚微,甚至频频吃闭门羹,当时这则消息甚至成了笑话在英国上流社会流传,张训自然也知道这件事。

有了那次的前例,张训在看到《京津泰晤士报》上英方明显偏向日本甚至隐隐有分一杯羹的意思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训看完之后叹了口气,将其放在一边。

奢求国际势力介入一直都是痴心妄想的事情,华国这块蛋糕所有国家都想吃,英国就算是反对也只会是因为日本吃的太多了而已。

除了《京津泰晤士报》,《津门新报》也在报道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亲日行为,其标题《南满铁路突发事故,华日当局紧急磋商》直接将柳条湖爆炸称为“局部摩擦”,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张训甚至还在第三版夹缝中看到了日本领事馆的声明,他们竟然说关东军是正当防卫!

可笑!

可笑至极!

张训强忍怒气,又翻开了一份皱皱巴巴的报纸,这是今天的《华北醒世报》,这上面倒是痛批了“不抵抗政策是开门揖盗”,只是报纸破损的有些厉害,也不知是遭受了什么。

张训看完后将这些报纸放到一旁,随后便举着笔愣起神来。

他要写些什么呢?他该写些什么呢?

就在刚刚,他还信心满满的想要写一篇文章批评时事,冷静的思考这次事件后续的进程,毕竟他还是记得一些的,记得一些大概的进程,只是总归不是好的。

但当他处于这段历史进程的时候,他便发现理智是完全不可能的,刚得知消息的时候他心中满是担忧和迷茫,现在便只余愤怒与痛苦了。

心情激荡之下,张训缓缓写出了第一行话:昨夜十时,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的闷响,打碎了东亚二十年来的脆弱平衡。我想起暂居法租界时曾看到过的墙上标语,那上面的“敦睦邦交”如今看来分外刺眼......

想到报纸上的那些亲日报道,张训闭了闭眼,笔尖在纸上划过:总有人抱着盲目的乐观态度,觉得英国人、法国人能帮华国争取公道,但我们都清楚,英国人是靠不住的,法国人也是靠不住的......

写着写着,张训又忆起了报纸上北大营营门被烈火燃烧的照片,不由在纸上重重的写道:奉天的陷落之快,堪比光绪二十一年的威海卫之溃!然丁尚有魄力铁舰自沉,我北大营八千将士却只知卸甲......

这篇文章写的极快。

什么系统,张训都用不上了,他要讲的话太多了,他想要告诉国人日本的狼子野心,他想要让国人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他想要国人不要被眼前短暂的和平蒙蔽了双眼,他想要告诉他们,战争只要一开始,就断没有要结束的道理。

不把华国瓜分殆尽,这些倭寇是不是善罢甘休的!

没有什么英国人,没有什么法国人,这些人都是强盗,华国只能靠自己!

文章写完了,张训怔怔的放下了笔,瘫软的靠着椅背,抬头望着天花板发呆。

华丽的水晶吊灯发出炫目的光彩,张训忍不住想道,这样安宁的日子,到底还能过多久呢?

时间逼近两点的时候,张训慢吞吞的坐起了身,将桌上散乱的稿件整理到一起,站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他想了想,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大洋塞进了口袋,随后便走出了办公室。

礼堂是审稿的地方,而印刷的工具则是被放在了礼堂旁边的屋子。

张训将稿子交给审稿的杨和林,随后便掏出自己口袋里的那把大洋交给了正在安排众人干活的学生代表丁一昌的手中,道:“这是我捐给《北关抗日通讯》的活动经费,收下吧。”

随后不等丁一昌回复,便径直去了旁边的印刷间帮忙。

就在张训用单一的体力劳动麻痹自己的时候,法租界巴黎道十五号的地下室内,三台油印机正在加紧赶制传单《告全国同胞书》,有三男一女正浑身油墨的忙碌着。

其中两人是姜伴若和王嘉泽,而另外一男一女则是以夫妻身份进行掩护的邓佑君和姜之云。

三个月前,由于开展工作的不顺利,姜伴若和王嘉泽便向上面打了报告,希望上边能给他们支援一些人手和经费,毕竟他们就两个人,杂货铺又需要人员看守。因此在进行一些行动的时候由于人手不足经常出现纰漏,这也让两人不得不暂时停下一些行动,转而开始在学校发展成员。

只是两个人的工作实在是不好做,半年下来两人也只是在北关中学和振远中学发展出几个有意向的学生,只是两人怕自己身份暴露,因此一些行动做的十分隐蔽。

这样一番动作下来,两人已经想着要不要关闭杂货铺,转而开一间书局了,只是这样一来需要的钱就更多了,现在他们都只是勉强度日,要是开一间书局,他们怕是要喝西北风了。

好在上面知道他们的困难,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便派了邓佑君和姜之云带着经费过来援助他们。

现在王嘉泽和姜伴若已经将杂货铺兑了出去,转而在法租界开了一间书局,这也让两人的工作更好展开了。

只是可惜,邓佑君和姜之云最终的目的地是上海,两人只是在津市短暂落脚,等帮姜伴若和王嘉泽稳定下来,两人便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