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嘉靖二月风似剪

第595章 吏部大佬画大饼

京师吏部。

赵贞吉和张居正大小瞪小眼的坐在一起。

赵贞吉虽然早就知道自己会变成吏部尚书,但是和张居正共事却是第一次。

张居正也看着赵贞吉,虽然赵贞吉比他高了一级,但张居正也很清楚他与赵贞吉是有本质不同的。

赵贞吉是个打辅助的好手,但不见得是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好领导。

现在两人就这么坐在吏部大堂里面,彼此之间除了那股试探的气息之外,就是相互的打量。

不知过了多久之后,赵贞吉绷不住的要叹口气,感叹难的时候。

张居正也似乎立刻领会到了什么意思,立刻顺坡下驴的对着赵贞吉微微拱手一拜,“部堂,何故叹息”

赵贞吉抬眼看着张居正道:“叔大啊,实不相瞒,王爷将我放在吏部的位置上,就是让我在火上烤呀!”

“我离京多年,对于京中政务还不甚了解,如今王爷将我突然安置在了吏部尚书的位置,如果我不能做出一番成绩出来,难免会被人耻笑为无能幸进之辈。”

张居正听着赵贞吉这跟自贱没啥区别的话,他也不敢轻易表态。

毕竟这要是说错话了,可就把自己的直属上司给得罪死了。

到时候,即便是徐阶还能保他,裕王还能看在往日的情面上,给他一次机会,那他的将来也不会走太远了。

毕竟他可不是那个性格火爆怼天怼地的高肃卿。

有些脾气,有些话,高肃卿可以无所顾忌的怼出来,这可并不代表,其他人也能见样学样的。

所以张居正在经过了一番深度思考之后,也为赵贞吉打着圆场说道:“部堂这是哪里话您在浙江担任巡抚期间,对于剿倭之战的贡献,也是居功至伟!要不然王爷岂会让您连在都察院,吏部任职”

“之前,下官和徐阁老在闲暇私聊的时候,徐阁老还言部堂有宰辅之才,是必然要进入内阁,辅弼天子,理顺阴阳的。”

“而今部堂到了吏部,这应该是手到擒来,绝不会有任何为难才是。”

赵贞吉呵呵笑道:“叔大,你我都是王府旧人,况且现在就只有我们两个人在,也不必有那么的俗礼。你叫我表字孟静即可。”

张居正听到赵贞吉这话,他可不是当真的。

两人现在可是切切实实的上下级关系,他要是真将赵贞吉的客气话当真了,叫着在吏部大堂里面叫着赵贞吉的表字,这不就说他张居正分不清大小王吗

张居正连拜道:“下官岂敢部堂莫要如此。”

赵贞吉看着张居正还算是上道,脸上的笑容也真的灿烂了起来,他就怕这个后生不配合他的工作,让他吏部一事无成,还要丢尽颜面。

现在看来,似乎是自己多想了。

既然如此,赵贞吉现在也不再继续试探张居正了。

毕竟在他就任吏部尚书之前,朱载坖就曾给他下过任务,让他和张居正多多商议一下吏部推行新的官员考核办法的事情。

现在看着张居正没有高拱那样的傲气,而且还懂得上下级分寸。

赵贞吉也觉得此事宜早不宜迟,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毕竟皇驾南巡,撑死也就一个半月的时间。

如果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还是没能弄出个新说法出来。

到时候朱载坖回来一看,说不定也会对他,对张居正失望的。

所以,为了不让朱载坖失望,也为了自己未来的前途可以走的更远。

赵贞吉也决定不再和张居正打哑谜了。

赵贞吉道:“在王爷离京之前,曾和我交待过一件事,让我和叔大你能够同心协力的办好。”

张居正抬头看着赵贞吉,他也没想到赵贞吉铺垫了半天,竟然要说这么一句话。

张居正连忙就道:“还请部堂示下,下官定当与部堂同心协力,完成王爷交代的旨意!”

赵贞吉看着张居正这么果断的样子,也不由笑道:“叔大都不问问是什么事情吗”

张居正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下官既是部堂的属下,也是王爷的臣下。既然王爷有命,部堂有命,下官定当不负王爷所望,部堂所望。”

赵贞吉又满意的点点头,有时候他还是挺佩服张居正的果断。

虽然他的年岁没有多大,但是那股子沉稳果决的个性,确是那么的引人注目,让人不由自主的就会觉得他非池中之物。

赵贞吉心中感慨了一番张居正的个性之后,也不再接续绕圈了。

赵贞吉道:“王爷觉得如今的吏部太过闲散,并不能起到为朝廷举荐人才,考核百官的实质作用。”

“现在的大多数官员升迁转调,靠的不是能力,而是资历。这一点王爷很有意见。”

“虽然有时候有资历的官员会更稳重一些,但是资历这种事情,有时候会在不经意间转化为裙带人情,这很不理解朝廷的官场风气。”

“所以,王爷对我和你的要求,就是尽快整理和拿出一份新的官员考核制度,一扫之前重看资历,兼有裙带人情的选官推官办法,为大明重新整理官场风气,并切实的发挥出吏部应有的作用。”

赵贞吉的话刚刚说完,张居正的眼睛也不敢置信的圆睁,他万万没想到裕王爷竟然要吏部在这个时候做出如此影响深远的大事。

这当真有些超越张居正的想象极限了。

与此同时,赵贞吉还慢悠悠的说道:“那日我在文华殿点与王爷奏对的时候,王爷也说一句更有重要的事情。”

张居正虽然猜不出赵贞吉这句话的下一句究竟有多么重要,多么惊人。

但是他居然能将这句话放在吏部大事的后面,就足以说明裕王的那句话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而如此影响深远的事情,当然是早知道早好的。

所以,张居正对着赵贞吉又是一拜,“还请部堂明示。”

赵贞吉幽幽的说道:“王爷言此番与陛下离京这段时间,就是为了考核一部分官员的应变能力,为补内阁新成员做准备。”

听到这里张居正虽然觉得此事确实不小,但还没到那种能让人惊叹的地步。

毕竟现在的内阁就徐阶,李春芳,高拱三人。而且高拱还远在南京,所以说起来,也就仅有两人而已。

按照这些年的规则来看,京师内阁里面至少得三到四。

所以,即便是赵贞吉不说这句话,明眼人也能看得出来,内阁是补一两个人进去的。

而且按照以往补人的经验,礼部尚书才是最容易补进的那一位,其次才是有翰林院经历的六部尚书。

而如今六部之中,除了工部是被李春芳兼任之外,也就只剩下五个尚书位置了。

而这五个尚书之中,有翰林院经历的也就礼部尚书郭朴,和眼前的赵贞吉二人了。

其余的像兵部尚书胡宗宪,刑部尚书赵文华,以及户部尚书高燿等三人,都没有翰林院经历。

所以,接下来内阁如果要补两个人的话,那就是郭朴赵贞吉双双入阁,如果要补一个人的,郭朴胜面就比赵贞吉要大的多。

毕竟不管是论起资历,还是现在的情况来看。

郭朴都远胜赵贞吉一筹,而且现在的郭朴还随驾在侧,圣心很容易就关注到的。

但是赵贞吉居然在这个时候还是说了这句话,这说明赵贞吉的话就说了一半呀,下半句才是真正的重点。

张居正屏气凝神的继续聆听着赵贞吉接下来的话。

赵贞吉看着张居正的神态反应,心里又在感慨张居正的聪明,怪不得小时候能被称为神童。

自己这话只说了一半,人家就能脑子转这么快的猜到,当真是厉害啊。

赵贞吉继续道:“王爷认为当下的非翰林官员积极性不高,对朝廷事务的关心程度和执行力欠佳。”

“所以,王爷认为这可能就是因为‘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潜规则在作祟。而且在英宗朝前,朝廷选拔官员入侍内阁,也不是非翰林不可。”

“因此王爷的意思,就是为这些有能力有抱负,却不能登临高处挥斥方遒的非翰林官们,重新撕开一个口子,让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得到和翰林官员一样的机会,都可以被选入阁中,辅弼政要!”

张居正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件事实在是太大了!

也真的是超越了他的想象!

他万万没想到会是这么大的事情!

若是以后非翰林官员也能入阁,这影响该有多大啊!

怪不得,赵贞吉会说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

张居正吸完了凉气之后,也惊叹道:“王爷当真是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竟然要开这个口子,下官真是万万没有想到!”

赵贞吉看着张居正的反应,也呵呵笑道:“是吧我在听闻到王爷这句话时,也如你现在这般。当时本来也将入阁当回事的胡宗宪,赵文华二人,在听到王爷此言后,两人眼中的光芒和野望,也都再也隐藏不住了。”

“可见,此事对他二人的影响有多大。现在王爷和陛下南巡祭祖,留守李阁老,及我们这几位,说白了就是为了考验我们几人能不能在这段时间内做出令人信服的政绩来。”

“而且,王爷还言这次补选内阁成员的范围,也拘泥于六部尚书之间,六部的侍郎们,也会被考虑其中。”

“倘若我和你能将王爷交代的这件事情办好,即便是我们不能在王爷陛下南巡之后,补入内阁,将来也一定会有机会进入内阁辅弼王爷。”

张居正的内心翻腾着,脸色也不由涨红了起来,他实在是太激动了。

倘若真的如此,那么他进入内阁时间,岂不是又要缩短不少。

而且即便是没有徐阶在后的鼎力相助,他也可以凭借自身能力进入内阁。

而这种区别,可就大了去了。

所以,张居正也对着赵贞吉认真一拜,“多谢部堂示下,下官定不负部堂期望,好好配合部堂,在王爷陛下南巡期间,为部堂整理出一套新的官员考核办法。”

赵贞吉满意的点点头,继续又道:“此事就拜托叔大了,若是好的想法和建议,还望叔大也不要藏着掖着,只管来找我商议即可。哪怕是有些建议欠缺考虑,也是无妨。”

赵贞吉的话也让张居正心里彻底有了底。

张居正又拜道:“下官明白!”

接着赵贞吉和张居正也算是谈开了,他们接下来的话题也就变得轻松自然了起来,没有那么的弯弯绕了。

张居正先向赵贞吉说明了一下他在到吏部之前了解过的吏部情况。

之前的吏部尚书是郭朴和高拱,虽然张居正也不常和他们直接打交道,但同在京师,而且他也经常会被朱载坖召见在文华殿里与高拱等人一同议事。

所以,对于吏部这些年的重大决策和变化,还都是有所了解的。

再加上他现在又为吏部侍郎,自然也有权限查阅吏部这些的决策档案。

因此张居正对吏部当下的了解,是绝对要比赵贞吉这位刚刚进京没几个月的“生瓜蛋子”多的多。

张居正从早些年的京官住公积金再到为品级较低官员的涨俸说起,一直说到最近吏部正要做却还没开始做的地方胥吏考核和管理制度。

这些平时不被入册的地方胥吏,看似不是什么正经官职。

但是在实际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行之中,他们发挥出来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

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个地方官没能将地方衙门里的胥吏控制好,管理好的话,那么他这个地方官在地一任,甚至可能都是要被这些不起眼的胥吏们给架空的。

因此为了防止这种小吏在未来的大政方针上起反作用,朱载坖就命郭朴着手建立一套准对地方胥吏的管理和考核标准,甚至还放言道:“若胥吏有才者,亦可补为正官,入吏部官册。”

这对于那些有能力的胥吏而言,甚至可以说也是一件足可以让他们逆天改命的重大机遇。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必须是现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考核规则才行,要不然胥吏转正的口子被滥用了,大明朝的官场岂不是又要乌烟瘴气!

所以,现在张居正和赵贞吉说起此事的时候,赵贞吉也在极其认真的思考着。

尤其是对于胥吏,他可比张居正了解的深入的多,毕竟他作为浙江巡抚的时候,对于胥吏的使用,也是非常多的。

——————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