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指点叶落烟雨

第三百六十九章 实学二字!圣贤无用论

方孝孺早已将墨研好,均匀适度,不多一分不少一分。

陆羽提笔,笔走龙蛇,苍劲有力的“实学”两个大字便落在了白纸之上。

方孝孺瞳孔一缩,一拍大腿,激动地说道:“明经一科,向来只是高谈阔论,高高在上却无实际用处。

常言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其余几门学科开启科举,本就是为国为民,当以务实为重,‘实学’二字最为精妙不过。”

方孝孺一顿猛夸,吹得天花乱坠。

顿时阁楼之内,其余众人纷纷投来目光。

道衍笑着摇了摇头。

陆羽老脸一红,被这般夸赞,竟有些不好意思。

其余的学生黄观、马君则看着方孝孺,说道:“你这家伙,什么时候变得这般油嘴滑舌了?

一个不留神,还真被你拍马屁拍成功了。

不得了!”

两人一时竟将方孝孺视为大敌。

“够了。”

陆羽开口道。

方孝孺立刻小心翼翼地将墨宝收起,率先转身,快步离去。

身后的黄观、马君则也立刻跟了过去。

今天这件事怎么着也得有个说法。

方孝孺,你这家伙不是好人。

“国子学后继有人,先生的传承理念日后也不必担心了。”

看着他们三人离去,道衍轻声笑道。

“不过他们三人还不够,仅是能定这一时而已,等到实学不断开拓拓展,天下文人无论有意无意,所做之举都会为国为民,大明朝和之前相比也会大不一样。”

陆羽缓缓开口。

自古王朝便有兴衰周期,多数是因土地兼并,社会矛盾积攒到一定程度,致使底层百姓无衣无食。

最终。

他们只有造反这一条路可走。

千万流民一旦起事,攻下小城、郡县乃至州府,自古王朝大多因此而覆灭。

如今随着陆羽的到来,已然使这历史的车轮缓缓变动,日后会走到哪一步,恐怕只有天知道。

“先生之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道衍开口称赞。

陆羽哈哈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什么时候,你道衍也学会拍马屁了?”

“事实而已。”

道衍继续说道,虽是实话,却无疑又是一记马屁。

让陆羽颇为受用。

……

“实学”二字在国子监之内一时闹得沸沸扬扬。

此名一出,明经一科反倒成了被比较的对象。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相轻。

再加上这是由刚刚建成洛阳新都的陆羽亲自撰写,使得实学之名一时竟占了上风,国子学之内。

众多学子时常争论不休,一片喧闹。

“实学才是未来的大行之道,孔孟之道早已过时。

看看如今洛阳一带的织纺,不仅能贸易得来大量白银,还能让洛阳百姓人人有衣穿、有饭吃,日子富足,比之前不知好了多少。”

“由此可见,实学才是救大明之道。”

“我明经一科传承孔孟之文,历史悠久。

难道圣贤之言便是错的吗?

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不知多少大儒研习此道,我们才是真正的大道。

若真无用,之前那么多的王朝怎会传承?”

“天下乌鸦一般黑!”

文人说着说着撸起袖子,竟要动起手来,要不是国子学讲师及时出现。

他们恐怕早已打成一团。

这样的景象在国子学之内,三日之内竟发生了不下数回。

这件事情的影响力迅速扩散,冲出国子学,蔓延到民间,最后甚至到了朝堂之上。

虽然尚未产生重大影响,但在民间已隐隐传出明经科无用的言论,且这些言论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

这下朝堂中的不少大人物都慌了神。

……

洛阳新都,刘府、皇城边缘之外的一处大宅子内。

六部尚书齐聚一堂。

吏部尚书刘淞坐在主位。

众人早已脱下朝服,换上便装,场上气氛凝重而激烈。

“荒唐,满纸荒唐言!孔孟之道自古以来便存在,历经数朝,不知出了多少大儒圣人,岂是这短短数年出现的实学所能比拟的?”

刘淞说着,毫不犹豫地一掌拍在旁边的实木桌上,大发雷霆。

下方礼部尚书朱梦炎唉声叹气:“实学乃是陛下亲定督办,科举一道不也开了数门吗?

此前科举舞弊一案,我们这些人又能做些什么?

难不成又去找山东曲阜的衍圣公?

他们孔家的人一个个只知道明哲保身,当缩头乌龟,靠不住!”

礼部尚书说着,不停地摇头,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希望寄托于孔家,换来的却是文人集团利益的一次又一次损失。

再傻的人也能反应过来了。

“难不成就任凭实学这般肆虐下去?

再这么下去,我们这些人恐怕都要成为罪人。

等哪天陛下用不到我们了,咱们这些老家伙都得掉脑袋,被锦衣卫抄家灭族。”

户部尚书面露讥讽之色,胸膛气得不停起伏。

工部尚书赵俊有话要说。

“诸位,到了现在还打算继续藏着掖着吗?

实际上,诸位家中不少族人都已在精研实学,哪怕是以实学参加科举,可到最后,还不是我们身后的家族中人得了大头。”

赵俊一语道破了宴席厅内众多尚书的心思。

到了这一步。

他们早已熄灭了与陆羽和朱天子继续作对的念头,之前死了那么多人,让他们不敢再抱侥幸心理。

有机会的话他们或许会放手一搏,可洪武年间的大明哪有机会?

只有一个个掉脑袋,人头滚滚。

“把衍圣公推出去。”

忽然间,兵部尚书赵本缓缓开口,眼中闪过一丝狠辣,“无论陛下是何心意,孔孟之道绝不能就此被打压。

下面的人可都盯着咱们,把衍圣公推出去,反正他本就该是出面主事的那个人。”

“他要是死活不出面?”

吏部尚书刘淞问道。

“那就逼他出来!”

赵本再次大声说道。

很快,宴席厅内几位大人纷纷表示同意。

这天下哪有这般好事,大家同为文人。

他们在皇城之内拼死拼活,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为天下文人谋划,而身为天下文人心中正统的孔家,却在背后默默捞取好处。

好处他们拿,坏处却要别人担,简直是白日做梦。

天下读书人将孔家之人视若神灵,可他们这些知根知底的人清楚,孔家早就没了老祖宗的那份风骨。

早将其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

短短几日。

风声就从国子学传到民间,又迅速传入皇城。

武英殿内,宫人退下。

毛骧也被打发走。

朱元璋挥了挥手。

他早已得知此事,心中对孔孟之道也有诸多考量,所以才一直默许此事发酵,任其乱起来。

他作为局外人。

方能看破迷障,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对朱元璋而言,并非所有事都能仰仗陆羽。

他才是大明朝的天子。

“标儿,你觉得这股‘明经科无用论’的风潮,到底是对还是错?”

朱元璋于案桌前,起身在武英大殿内踱步。

太医院那边曾言,长时间久坐对身体健康无益,气血不通容易生病。

朱元璋听进去了。

起身活动筋骨,顺便考较儿子。

朱标闻听此言,下意识眉头紧锁,“父皇,圣贤之道自古有之,怎会无用?

虽说实学兴起有其益处,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孔孟之道以及圣贤书中的学问。

治国之道不正蕴含其中吗?

若没有这圣贤学问,以孝治国、以忠治国、以法治国又从何谈起?

百善孝为先,万事皆有根源,不可无端否定。”

朱标皱着眉一一反驳。

“这一次,先生怕是做错了一件事。”

朱标摇头晃脑地说道。

“哦?是吗?”

朱元璋目光一闪,顿时来了兴趣。

在他印象里,陆羽可还从未做错任何事,难道这会是头一遭?

“做错了也无妨,年轻人嘛,能改就好。”

朱元璋思索后开口。

朱标想了想,也觉得是这个道理。

“先生虽才华无人能及,但毕竟年轻,多经历些事也好。”

父子俩头一次就某件事达成了相同的看法。

……

“做错事?

你家夫君我怎么可能做错事?”

府邸内。

徐妙云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陆羽先是一愣,继而连连摇头。

“可是,这圣贤书又怎会无用?”

徐妙云不太明白。

她虽承认陆羽之前传授的那些学科有用,但她觉得,若世间没了这圣贤学问,人们该如何做人。

那不都成了无根浮萍吗?

陆羽听了并不恼怒,只是笑着开口:“我何时说过孔孟之道无用?

从头到尾,自始至终,你家夫君我也不过是写了‘实学’二字。

之后那些‘无用论’,以及实学和孔孟之道之间的争端,可不是你家夫君我挑起的,这可真是天大的冤枉!”

陆羽抱着徐妙云,在怀里转圈圈。

两人嬉笑打闹。

直到陆羽累了,才把徐妙云重新放到旁边的秋千上。

院落里特意打造了这么个新奇的小玩意儿,孩子能玩。

他们夫妻二人也能借此享受闺中乐趣。

“你们觉得是爹爹做错了吗?”

陆羽看向一对儿女,左看看右问问。

“爹爹才不会错,错的肯定是外面的那些人。”

“爹爹最厉害!”

“这才是爹爹的好宝贝。”

陆羽在两个孩子脸上各亲一口,把一对儿女交给旁边的丫鬟照顾。

这才回到徐妙云身前。

“小孩子说的话怎么能作数?”

徐妙云笑道。

陆羽故意逗她,开口道:“小孩子的话为什么不能作数?”

见陆羽打趣自己,徐妙云佯装生气,站起身就往外面走。

陆羽一把拦住,将她抱在怀里,这才解释道:“无论有没有这‘实学’,该有的争端总会出现,你夫君我只不过是提前引导了一下而已。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陆羽嘴角微微上扬,缓缓说道。

……

新一天,报纸在报童的叫卖声中,以几文钱的价格在洛阳城内再次传播开来,且隐隐有朝着洛阳周边蔓延的趋势。

《大明日报》上赫然写着:“实学为王,孔孟之道已成过去,实学才是大明的未来。

研究实学才是利国利民的大设想,孔孟之道应束之高阁,已不适合如今的大明朝。

百姓如何饱腹?

田地里的庄稼怎样才能长得更好?

实学之中都蕴含着道理。”

“云朵为何飘浮在天上?

鱼儿为何游在水里?

为何雨前常有狂风?

为何大雪时节天寒地冻?”

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大明日报》上无一不和实学扯上联系,这使得不少人对实学愈发感兴趣,许多文人也纷纷深入探究。

一方面,实学已成为科举之路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这些问题发人深省。

大有“十万个为什么”的架势。

而这些问题却是前人从未想过的,如今却被一一提出。

……

“荒谬!千古以来从未有过如此荒谬之事!”

吏部尚书刘淞破口大骂。

下了朝堂。

他径直来到东宫太子府。

“宋公,您若是再不管管,我大明的文人天下可就真要彻底完蛋了!”

此次他独自前来。

毕竟!

若是几位尚书一同前来,那可是嫌朱元璋的刀不够快了。

“老夫又能做些什么?”

宋濂将《大明日报》放在一旁,看了面前的吏部尚书刘淞一眼,叹息一声,直起身来拱了拱手,“若非陛下恩德,新都建立大赦天下,恐怕今日老夫依旧还在那偏远川贵之地,又岂能来到这洛阳,安享晚年?天下文人也好,孔孟之道也罢,今日刘尚书你找错人了。”

宋濂挥了挥朱红色的衣袖,下了逐客令。

教训,一次就够了!

“景濂公!”

刘淞面色一紧,心有不甘地再次大声喊道。

宋濂转过身去,面无表情地重新坐下。

继续端详起方才的《大明日报》,口中喃喃:“到底是为何呢?”

他细细思索着。

当真在琢磨《大明日报》上面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

离了太子府的吏部尚书刘淞。

此时也在想这个问题。

他们文人到底是为何一步步走到如今?

衍圣公如今百无一用,像宋濂这样的开国文臣、大儒,也都没了曾经的雄心壮志。

难道洪武一朝。

他们这些文人就只能这般一直被打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