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买鹿制楚
拿着还没捂热的工票,陈小山一行人很快赶到了商业街。
这条新街,原本就是他们隔壁组的同伴修建的,大家都很熟悉。
可众人到了街上,才发现这条街道已焕然一新,街市里挂满了招牌旗幡,显然已住进了不少商家。
“这才几日不见,哪来的这么多铺子?”
不少人好奇张望,却见各家铺面门前,已围满了年轻役夫,显然,不少人都和他们抱着相同想法,领了工票就赶来验证。
陈小山也很激动,他攥着被捂得温热的工票,却是不知这两千工票能换多少东西,他和同伴们商量一通,便三五成群,朝着街市里一窝蜂奔去。
一路行去,各式各样的铺面鳞次栉比,叫人看花了眼。
有卖粮食布匹的,有卖书本纸墨的,也有卖甜点小吃的……
陈小山转了一圈,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一间粮油铺子上。
此时,这粮油铺子门口前的队伍,排得老长了,穷苦人家出身,过惯了饿肚子的生活,对这粮食有天然偏好。
陈小山不敢奢求太多,只盼这两千工票能换一小袋粮食,能叫家里人吃上两餐饱饭。
想到这里,他赶忙走到那店铺门口。
“排队,都老老实实排队,谁敢插队没收工票!”
店铺门外,有役卒在维持秩序。
陈小山可不敢造次,赶忙顺着役卒手指方向,走到队伍最后方,老老实实排队等候。
队伍很长,前面不断有人买好东西,扛着米袋面袋往外走。
每每有人经过,陈小山总要伸长脖子,探头去看他们手中的东西。
仔细看去,这些人换来的粮食倒真不少,少说也有小二十斤米面,若是省着吃,也够一家人吃上十天半个月了。
身边也不断有人在啧啧惊叹:“咦,看样子组长没骗咱,这工票果真能换粮食!”
众人乐坏了,还不等排到跟前,便已摩拳擦掌,活动手脚准备扛米搬粮了。
陈小山耐住性子,好不容易排到前面,立马将早已准备好的工票递了上去道:“给我都换成粮食!”
四张大红工票往桌上一掼,粮铺的伙计却是瞪大了眼,看向陈小山,一脸不敢置信道:“两千工票都换粮食?你一个人?”他这表情,就好像陈小山提了多么无理的要求似的。
陈小山有些发懵,将四张工票又往前推了推。
粮铺伙计却是笑了笑,扭头指着身后粮食道:“咱们这里卖的都是平价粮食,合这工票也不过八九钱一斤,你这两千工票,能买二百来斤粮食,你确定一个人能扛得回去?”
闻言,陈小山登时懵逼了,二百多斤粮食,他一家老小敞开了肚皮吃,也能吃上三个月,若是省着吃,甚至能吃上半年。
他实在没料到,自己干了两个月的苦徭,换来的酬劳,竟能让家人吃上三个月饱饭。
这……可比自己在家种地要强多了!
思虑再三,陈小山最终只花了五百工票,买了五十多斤粮食。
五十来斤说重不重,可要从商业街扛回住处,倒也费尽气力。
累是累了点,可一路上,陈小山却是干劲满满,心里犹如吃了蜜一般甜。
他已在畅想,待过几日阿爹来探望时,自己将这五十多斤粮食交出去,阿爹会是何等惊讶!
……
与此同时,新都建设衙门,杨士奇正在整理新印制的工票,他将一叠工票整理好,摆在陆羽桌前,擦了擦额头汗珠道:“先生,真搞不懂,为啥非得弄这么麻烦,直接发钱便是了,何苦要弄这工票?”
为了印这工票,杨士奇特意从应天府调来印制大明宝钞的印油和纸张,又找方孝孺的报纸印刷工厂帮忙印制。
可在杨士奇看来,这工票实在毫无意义。
商业街的物价,与外界并无差别。
役夫们领取工票,抑或是直接领工钱,其实毫无区别,若是这样,倒不如省点力气,直接发银钱了事。
陆羽一面翻看着工票,一面笑着答道:“役夫们若领了银钱,自然可拿到其他地方使用,可领了工票,只能在咱们的商业街购物,这样一来,既能促进商业街的繁华,又将这些役夫们牢牢绑定住,让他们死心塌地替咱们干活。”
闻言,杨士奇这才恍然大悟道:“敢情先生是舍不得放这些年轻劳力离开。”
陆羽点了点头道:“徭役之期毕竟有限,到期之后,他们就不再受律法限制,可自行离开,若是不用工票加以限制,只怕更多人还是愿意返回家中的。”
杨士奇当即明白了过来,再也不纠结工票问题,不过他却说了另外一件麻烦事。
“先生,根据商业街的反馈,役夫们领来的工票,绝大多数都换成了粮食,可咱们的粮食储备本就不多,要不了多久,怕又要问户部要粮了。”
这个时代的穷人,对粮食的渴望格外迫切。
饶是商业街货品繁杂,可其他货品加一起,也卖不过粮食。商业街的粮商本就不多,那里卖的粮食,大多都是户部拨付过来的,再让役夫们买下去,粮仓见底,怕又要问朝廷要粮了。
“这就不必咱们操心了,粮食储备是朝廷的责任,就算没咱们,难道朝廷招人修都,就不用粮食了吗?”陆羽蹙了蹙眉,托腮遥望东南方向,毫不在意的说道。
……
就在陆羽和杨士奇探讨粮食问题之际,远在应天的武英殿中,朱元璋父子俩也同样在谈论此事。
“父皇,户部那边来奏,国库存粮所剩不多了,这两年朝廷东征西讨,花费了不少粮食,而且新都那边也需要大量的粮食。”朱标神情庄肃,将朝廷近来难处据实相报。
而朱元璋托腮沉吟,虽没应话,却是满脸难色,显然,他已在寻思,如何筹措粮食。
想了许久,朱元璋忽地抬起头来:“标儿可还记得,之前陆小子说过,什么地方盛产粮食来着?”
“父皇说的是……安南?”朱标清晰地记得,陆羽曾说过,安南的粮食一年三熟,最是粮食丰富。
朱元璋老脸涨红,兴奋地攥着拳头道:“不错!要不……咱将这安南打下来,粮食问题不就解决了?”
“这……”
朱标却是面露难色道:“这些年,朝廷一直东征西讨,士兵们已经有些厌战了,而且国库本身粮食就不够,根本支撑不起再发动战争。”
朱元璋的脸色阴了下来,蹙眉不肯吱声。
朱标赶忙继续道:“再说云南的梁王还未打下,若是强行越过云南攻打安南,怕会腹背受敌啊!”
要征服安南,先得平定云南,这一点朱元璋自然看得清楚。
稍一思虑,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即说道:“要不……让陆羽那边克制一些,少消耗些粮食?”
他这是放弃开源,转而节流了。
朱标苦笑摇头:“这怕是治标不治本,况且新都营造事关重大,若是断了粮,怕会出大事。”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说怎么办?”朱元璋有些苦恼道。
朱标想了想,突然说道:“陆先生之前跟孩儿提过一个贸易朝贡体系,这或可一试。”
“贸易朝贡体系?这与寻常的朝贡,有何不同?”
朱元璋眉头微挑,他却是想不明白,这朝贡与粮食短缺,能扯上什么关联。
朱标赶忙解释:“贸易朝贡体系,即是将以往的朝贡外事变成经济来往,譬如,我们可以用金钱从周边属国购买铁矿石,从草原购买羊毛……以此来缔结贸易关系,这样的方式,既能加深与邻邦友谊,也能从邻邦获取我大明所需物资。”
朱元璋仍是面泛迷糊,看来听得不大真切。
朱标只好再细作讲解:“例如,我们可以从周边国家购买来铁矿石,然后加工成各类铁制工具,而后将这些铁制工具,以十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再卖回去;从草原上收取羊毛,将之制成服饰、布匹,再换取草原的牛羊肉,供应国内。”
“总之,我大明有先进技术,可以将这些原材料加工提炼,制出成品转卖出去,如此,既能换取所需资源,又能利用外部市场赚取差价。”
“这样一来,我们无需残忍的掠夺杀伐,便能通过贸易行为,为我大明获取源源不断的外部财富。”
这一番话,听得朱元璋云里雾里,朱元璋埋头细品,久久仍难知其味。
朱标见此,继续说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只要能达成这贸易关系,日后我大明再想征服那些小国,只需少量兵马便可传檄而定,毕竟,他们国内的士绅勋贵,已被这贸易关系牢牢绑架,与我大明有了实质的利益勾连,到时候就算这些小国的国王想反抗,也都是孤家寡人,无兵可用。”
“就如同《管子》里的买鹿制楚一事吗?”听到这里,朱元璋终于听出味来,连忙说道。
买鹿制楚讲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想要讨伐楚国,管仲献策,让齐王出高价钱向楚国购买楚国的特产梅花鹿,并且发动齐国的氏家贵族一起大量的向楚国购买梅花鹿。
而楚国民众发现齐国人高价买鹿,纷纷放弃耕地种粮,开始养殖梅花鹿,然而此时,齐国也在出高价大量的向楚国周围的国家购买粮食。
待齐国把军队所需的粮食购买足够以后,就放弃购买梅花鹿,恰逢青黄不接之时,齐国对楚国发起了全面进攻。
楚国由于国家没有存粮,军饷不足,而周围各国的粮食也都被齐国买光了,这就导致楚国虽有大量的钱财,却没有支撑军队参战的粮食,最终无法与齐国对抗,丧师失地。
“虽然意思不同,但本质上却是一样的。”朱标点了点头。
这下子,朱元璋彻底明白了过来,这所谓贸易朝贡体系,是将周边国家的资源和财富都吸纳过来,为大明所用。
比起刀兵征伐,这种软刀子手法,更显阴险,也更加省事。
能当上皇帝,能开创大明帝
国,朱元璋自不会被仁义道德所束缚,即便朱标素有贤名,可一旦涉及大明江山和家国利益,他的道德水平也随之变通。在经济上占其他小国的便宜,朱家父子可不会手软。
而高丽是大明近邻,若要发展贸易,当是极佳的试验对象。
当即,朱元璋对着朱标说道:“如此,那就这件事就交由你去办理,正好,高丽权臣李成桂之子李芳远,近来也到了应天,你就在他身上试一试这贸易朝贡体系。”
“这李芳远怎么会突然来我大明呢?”闻言,朱标却是一惊,当下,高丽国仍是王氏掌权,李成桂作为权臣,很为高丽王所忌惮。
李芳远一个权臣之子,跑来宗主觐见,是要做什么?
朱元璋撇了撇嘴:“这李芳远此行,该是受其父之命,来探我大明口风的,他李家虽名义上是高丽臣子,可实则早已把控了高丽朝政,高丽王权力日微,看情形已难以回天。”
“显然,李成桂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了,有了取王氏而代之的打算,此刻派儿子过来,该是想探听我大明态度,为将来谋朝篡位做准备。”
中原王朝这边进入元末纷乱的时候,高丽王朝同样如此,各种战乱不断,时任上将军的李成桂抓准时机,不停的领兵平叛,在这过程中,他不断积攒兵权与威望,逐渐成了高丽国内第一权臣。
除此之外,李成桂还积极与高丽国内权贵联姻,巩固了其在统治阶层的地位。
相较之下,高丽王王禑反而毫无威望,只能仰李成桂鼻息,照这样看,李成桂谋朝篡位,已是势在必行,而他派儿子朝觐大明的目的,自也显而易见。
“如今,这李家有求于我大明,想来不敢回驳咱们的要求,只要咱们提出贸易之事,他定会同意。”
朱元璋倒不在乎高丽国内的政乱,只要能促成这贸易之事,将来高丽国无论是谁做主,迟早都要改姓“朱”的。
“如此,儿臣便去会一会这李芳远!”朱标想了想,也点头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