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五章 占城国使团风波
大家正自迷糊,宋郎中已走到近处,随之而来的,是他的兴奋喊嚷声:“大家莫要担忧,这宝钞当真可抵银钱,你们看,这是刚用宝钞换来的米粮,集市里的商铺都肯收用宝钞呢!”
宋郎中的高呼声传来,众官员全都听傻眼了。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欢呼。
“没想这宝钞竟真有用,陛下果真没骗咱们!”
“那咱们那多涨的一成俸禄,岂不是赚了?”
官员们大是欣喜,对那宝钞再无怨言。
原本大家兴致不高,排队都无甚热情,这会儿,众人劲头起来了,忙都拥到那衙门口争抢起来。
“我先来的,让我先领!”
“都别抢,都有份,你们先退后,让我替你们试试水!”
……
户部那边吵嚷声震天,酒楼中的陆羽则是满面春风。
道衍仍有些迷糊道:“为何你就那么笃定,商户们会认可宝钞?”
陆羽笑着解释:“前些日子朝廷已颁下政令,百姓虽仍有顾虑,但对这宝钞多少已有了些认可,再加上官员们认领了宝钞,又给百姓注足了信心。”
“百姓们不知朝堂内情,只知官员接受了宝钞,而在他们心中,官员们享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因次他们会借由官员认领宝钞的行为,对宝钞生出更多信心。”
“更何况,朝廷也下了命令,商户不准拒收宝钞,而这些官员本身也是各大商户得罪不起的,他们拿出的宝钞,商户们绝不敢拒收,即便还有怀疑,也会硬着头皮吃下第一批宝钞,虽然这样的手段有点不好,但要想推行宝钞,也没办法。”
听他说得头头是道,道衍再没有话说,只好双手合十道:“陆施主果真料事如神,贫僧佩服!”
陆羽长叹口气:“如此等这第一批宝钞顺利流通到民间,定会大大促进百姓的信心,想来宝钞定会流通下去,咱们这第一阶段的目标,也算是完成了。”
道衍笑着点头:“恭喜陆施主,不负所托了。”
陆羽倒有点不好意思道:“倒多亏禅师一直从旁襄助,这件事大师功不可没,要不……我向陛下举荐,为禅师讨个官职?”
道衍却笑着摇头:“贫僧对功名利禄本就无甚兴趣,倒更愿意与陆施主探讨那科学天道。”
“好吧,便依禅师了!”
陆羽也并不惊奇,毕竟道衍虽有建功立业的野心,但却并非是为了功名利禄,他所追求的,还是他心中的道。
原本,他心中的道是开天辟地,现如今有了科学,想来他心中理念已有改变。
“现今宝钞也渐渐推行下去,宝钞提举司也算走上正轨,后面咱也能多得些空,与大师一起探讨科学!。”陆羽拍了拍手,站起身来道。
……
“嘿嘿,想这大明宝钞一文不值,百官领回去只能当作废纸,如此,百官对陛下的怨气,怕会更深了!”
近日朝中怨声沸腾,身为御史的涂节、陈宁二人,自然也收到了风声,这会儿,两人正在胡相府上,将这些情况都告诉胡惟庸。
胡惟庸正安坐上首,端着手中茶盏细细吹着气,氤氲茶雾升腾,雾气遮掩之下,那露出的半张面孔隐隐带着喜意。
推行大明宝钞,他胡惟庸其实什么也没有做,全是朱天子出人出气力,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百官愤怨,朱元璋什么也没得到,他胡惟庸坐拥胜利,可算是意外之喜。
此刻堂中气氛愉悦,涂、陈二人说得眉飞色舞,笑得喜气盈盈。
就在这时,一声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打断他二人的谈话,只见胡添迈着大步奔了过来道:“老爷,不好了,百官们正拿着宝钞在集市里大肆采买呢!”
此话一出,堂中笑谈声戛然而止,涂、陈二人立马扭过头来:
“大肆采买?这宝钞不是一文不值吗?他们拿什么采买?”
“有陛下的政令在,集市的商户们哪敢不接受宝钞。”胡添一脸沮丧道。
“什么?”涂节急了,这和他们预想的不一样呀!要知道平时朝廷虽然发了政令,但要是影响到了这些百姓的利益,他们暗地里也会反对,现在怎么会接受大明宝钞呢?
陈宁随口再问道:“那百官们呢?”
胡添一脸无奈道:“既然宝钞能够买到柴米油盐,那百官们自然也没再抱怨,反而都对陛下涨俸禄的政令交口称赞呢!”
“交……交口称赞……”
涂、陈二人一阵无语,随即看向胡惟庸道:“怎么会这样?”
原本朝野怨气平复,对大明朝只好不坏,可看这二人脸色,倒像是死了爹娘一样。
相较之下,胡惟庸的反应就镇定许多。
放下手中茶杯,原本遮在胡惟庸脸上雾气渐渐消散,露出稍显清冷的面孔,虽然先前的笑意已一扫而空,但他不像另二人满脸丧气模样。
见此情景,涂、陈二人找回了主心骨,忙凑上来道:“相爷,如今怎么办?”
原本还以为能看朱元璋的笑话,结果自己反成了笑话。
胡惟庸轻叹口气,随即竟淡笑起来,只是这笑容似有些僵硬,像是硬挤出来的,他摆了摆手,脸上的笑容渐渐温煦自然了些:“大明宝钞乃朝廷新政,能顺利推行自是大大的好事,我等身为朝臣,理当与有荣焉,何苦这般垂头丧气呢?”
他竟破天荒的夸起宝钞来,涂陈二人相视一眼,忙也挤出笑容,连连点头:“相爷说的是,朝廷大计顺利推行,自是该高兴的。”
比起胡惟庸,这二人强挤出的笑容更苦涩难看,脸色也铁青一片。
胡惟庸朝天拱了拱手,又道:“真论起来,陛下给诸位涨了俸禄,咱还得多谢他呢!”
涂、陈二人也赶忙拱起手,学着胡惟庸道:“谢谢谢,是得多谢陛下!”
生硬地拱手,渐渐僵化的笑容,大堂里的气氛尴尬无比。
道完这声谢,二人竟都不知说什么好。
堂中安静下来,气氛冰冷凝固,直迫得二人不敢大声喘气。
没安静片刻,他俩终是将忍不住道:“相爷,府中还有要事,这便告退了!”
一场欢谈,转眼间散场。
待二人离开,胡惟庸脸上的僵笑终于散去,瞬间变得冰冷下来,眼神里多了几分戾气。
“砰!”
一声脆响,茶杯应声落地,摔个粉碎。
胡添吓了个激灵,忙凑上前:“老爷,咱们当下怎么办?”
胡惟庸胡须微颤,咬了咬牙却是没应话。
隔了许久,他终是长叹口气道:“罢了罢了,此事便算过去了,这阵子天气热,许是火气大了些。”
说着,他仰头看看门外道:“待过些日子吧,许是天气凉了,朝中也该有新气象了!”
一忙起来,时间便走得飞快。
这阵子推行宝钞,朝野上下忙得热火朝天,竟在不经意间,将盛夏酷暑熬了过去,转眼间,时间已到了九月。
九月的应天城,虽不如前两个月那么酷暑,但盛夏余热犹在,但这会儿,奉天殿里的气氛,却是冰冷刺骨。
文武百官齐聚殿中,个个面罩寒霜,噤若寒蝉,想也知道,众人内心,也同样心惊胆寒。
之所以会出现这般局面,自然是因为高坐上首的那个男人。
只见朱元璋脸色铁青,正厉声喝斥着:“为何这么大的事,朝堂上下,竟无一人通报?你们是不知道,还是明知不报?难道我大明朝的官员,全都眼瞎耳聋了吗?”
原来昨日,宫中内官外出采买,见到一队奇装异服的异族人士,这内官颇感好奇,便寻人打听了下,一问方才知晓,这群人竟是占城国派来的使团,来京城朝贡的。
回了宫中,这内官将消息禀报给云奇,云奇自是震惊,忙又传到朱元璋耳中。
听到这消息,朱元璋大是诧异,因为据那内官所说,这占城使团来大明朝贡,在应天城已经呆了五天了,而对此事,他朱天子却一无所知。
占城使团来京朝贡,这是何等大事,身为天子,竟然不知,他朱元璋焉能不怒?
昨天晚上,朱元璋连夜已将朱棡和毛骧喊去,臭骂了一顿,今天早上,他又在朝会上大发雷霆,询问此事。
外国使团进京,是要层层上报的,天子没收到呈报,这些朝臣脱不了干系。
将百官笼统骂了一圈,朱元璋目光游移,最终移向胡惟庸,身为辅政宰相,朝里出了任何事,找他准不会错,毕竟这些呈报奏折,都要经他中书才呈上来。
“胡相,你中书省是怎么回事?是没有收到呈报折子,还是刻意知情不报?”
这种时候,除非没脑子之人,否则绝不会答后者。
胡惟庸自不是愚笨之人,他当即站出来,拱手道:“禀陛下,外国使团来京素是由礼部负责接洽,我中书尚未收到礼部奏呈,对此一无所知!”
按照流程,使团到了京里,会有礼部官员负责接洽,再将详情呈报中书,最后再报给皇帝,照胡惟庸说法,这口大锅就安到了礼部头上。
朱元璋眉头一皱,冰冷目光立又向挪望去,直落到礼部尚书朱梦炎身上。
朱梦炎,江西南昌人,乃元末至正十一年的进士,还曾在前元当过官,其人年逾古希,须发皆白,已临近致仕。
从为官履历,到出身背景,这朱梦炎与胡惟庸都毫无瓜葛,而且这个年代,礼部也纯属既无权利又无前途的冷衙门,所以胡惟庸也从没拉拢过他,也难怪他甩锅甩得如此干脆。
被朱元璋虎目一瞪,朱梦炎立马也站了出来,拱手申辩道:“禀陛下,占城国使团来京朝贡一事,礼部确已接到通知,但此事……我礼部早已明文呈上中书了啊!”
显然,朱梦炎也没有为中书省背锅的想法,当即又将皮球踢回给了中书省。
朱元璋眉头一皱,本来占城国使团来京朝贡这只是一件小事,但现在看到礼部和中书省互相踢皮球,他心里就一阵火大,什么时候,我大明的官员一点担当都没有了!
“这臣就不知道了,毕竟礼部向来由汪相分管,臣虽然身为左相,但也不好指手画脚,也许是汪相公务繁忙,没注意到吧!”还没等朱元璋问话,胡惟庸就故作委屈的说道。
这话明面上是在给汪广洋开脱,实际上还不是在给他使绊子呢!
之前在免税田一事上,汪广洋就与朱元璋有过冲突,在朱元璋得知汪广洋是幕后黑手之后,当即便有将其贬革出京的打算。
然而,后面空印案发生,朝中官员死了不少,京中事务繁多,暂时不好再少人了,而且中书省确实需要个人来制衡胡惟庸。
因此,朱元璋便放过了汪广洋,还在洪武十年时候,授其右相之职,他原本想着,汪广洋朝中老臣,多年根基颇深,凭他的底蕴,该能与胡惟庸分庭抗礼,起到牵制作用。
只可惜,事实未能如愿。
汪广洋当上右相之后,依旧是那副懒散的样子,几乎不管事,也从不争权夺利,最后造就了中书省胡惟庸一家独大的局面。
胡惟庸此时说汪广洋公务繁忙,这简直是大大的嘲讽,谁不知道汪广洋每天都是下下棋,看看书,哪里来的公务繁忙之说。
听到胡惟庸的话,朱元璋顿时再次火大起来,不想着为君分忧也就罢了,还玩忽职守,当即朱元璋怒眼扫去,看向与胡惟庸并列的右相汪广洋。
可这一眼望过去,他心中火气顿又涨了十倍,只见汪广洋此刻双手揣袖,垂头耷眼,眼里全然无神,他竟已神游天外,在朝会上开起了小差。
“汪广洋!”怒火攻心,朱元璋一声厉喝,短短三个字,几乎是咬牙切齿,从牙关里生挤出去的。
任谁听到这样语气,都该知晓朱天子此刻已震怒至极,然而汪广洋却依旧是置若罔闻,耷拉着脑袋不肯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