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盒武器只有皇帝能用
打不过就加入。
阴谋论一类的野史,不可能完全杜绝,他干脆浑水摸鱼,添油加醋,创造更多无稽之谈,冲淡其中部分可能带来威胁的言论。
后世某不愿透露姓名的米国,就是这样应对的。
阴谋论太多,以至于人们已经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建文帝相关的故事过于敏感,民间可以乱说,但是报纸,哪怕只是上面连载的小说,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意志,朝廷的态度,不能孟浪。
而且,遮掩一滴水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放进大海里。
所以他就用更加荒诞夸张,但是和建文故事一样,同样存在一丝丝可能性的澳宋来代替。
多年下来,澳宋系列的相关故事,已经在报纸上连载多次,深入人心,成为了如今大明百姓心中和海外蓬莱仙岛同样吸引眼球的神秘之地。
当然,这些故事他全都没有使用真名,以皇帝的名义发表,而是取了不同的笔名,假托成了不同身份的文人,无处追踪。
有的叫凉拌土豆丝,有的叫不吃番茄皮,有的叫玉米加糖……
在写书的同时,顺便推广这些海外农作物。
对此,大众见怪不怪。
小说这行当被人鄙视,正经有身份的文人谁写小说?
你写吗?
反正我不写。
哪怕爱看,爱写,也要起个化名,以免被人认出来,暴露xp。
文人都是如此,朱翊钧身为皇帝,就更要注意了。
哪怕他其实并不在意被人认为自己写小说是不务正业,耽于玩乐。他只是担心在身份曝光后,自己写的小说,就不能起到引导大众思想的作用。
真正知道其中真相的,只有几个心腹太监。
平日他们没有别的活计,只负责与小说有关的工作。
一开始他们只需要准备笔墨,等到后来朱翊钧写的手腕酸软时,这几人就会临时兼任语音转化成文字的速记工具。
能够伺候皇帝,从事文书工作的,都经历过内书房的学习,文化水平很高。应对简单的书写工作,轻轻松松。
朱翊钧不是没有想过制造硬笔,用来替代毛笔,可以让自己写稿更加省力。
身为皇帝,这点小小任性要求,完全不是问题。
无论是以竹为外壳,不脏手的炭笔,还是相应的质地更加坚硬的纸张,都很快制造出来,呈到了他的案前。
而且由于专供皇帝一人,消耗不多,花费不大。
不过就算是这样,因为小说的字数太多,他仍旧会感觉到累。
所以感觉到手腕累了就开口语音一段,等到口干舌燥,再换成硬笔自己写,之后让太监誊抄。
朱翊钧也早有警告,要他们几人守口如瓶。
将来若是有人泄露了秘密,自己身为皇帝,肯定是不会承认的。而且也不会分辨具体是谁口风不严,统统都要连坐,被处理掉。
只要懂得保密的重要性,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工作,他们就能够平安退休,颐养天年。
对于太监们来说,其实已经算是不错的下场了。
哪怕有一定的风险,朱翊钧也不会停止写小说。
就像徽宗绘画,乾隆写诗,天启作木匠活一样,在他看来,是一种能够从国家繁重政务中解脱出来的放松行为。
不但无需消耗大量财政,惹来骂声,还能够卖书获得收入充实国库,何乐而不为?
等他看过了下一期即将下发的报纸,点头通过审核之后,又有两名太监捧着几摞书册,躬身道:“万岁爷,这是奴婢们在市面上搜罗来的时新小说。说来也巧,又有本名叫《西游记》的,不过出自金陵,近日方才流传到了京师。”
都是跟在朱翊钧时间很久的太监,对于皇帝的性情喜好,他们已经不再陌生。
朱翊钧自己爱写,也爱看,更爱收藏。
单是西游相关的故事,宫中就保留宋元乃至本朝的各类话本小说,总数已经超过了百种。
有的故事里,压根没有唐僧。
有的故事里,悟空有个原配妻子,成亲之后还生了一到三个女儿(版本不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也变成了他是为了哄老婆高兴。
可惜相对比后世认可的经典版本,大部分版本的故事虽然思路惊奇,奈何质量一般,可读性不够高。朱翊钧一开始还会津津有味的尝鲜,不过等到后来读
的多了,就只是略略看几眼,就放在一旁。
但是他对于收集整理不同版本的西游故事,依然很是热衷。
还曾经让人将宫中收藏的不同版本进行整理考据,发表了几篇分析文章,替后人节省了研究的力气。
太监们知道皇帝这个的喜好,每逢京师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西游故事后,都会呈给他看。
“金陵世德堂梓行……果然还是南直隶文华更盛,朕所见的小说书册,泰半出自南直隶。小半源自京师,剩下的一小部分,被全国瓜分。”
朱翊钧一开始还没当回事,只是随口感慨了一句。但是当他读起后续内容后,双眼逐渐睁大。
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莫名的熟悉感涌现脑海,他突然回想起来了什么似的,重新将书翻到开篇,“世德堂!”
流传到了后世最早版本的经典款《西游记》不正是出自世德堂?
重新仔细阅读自己手中的这本书,越是往下读,他越是感到兴奋。
虽然还有些许细微不同,但是他手中的这本,却是最为贴合后世通行版本的正统之作!
“不错不错,石猴出世、求长生问道寻仙,大闹天宫,凑齐取经团队,经历诸多磨难……这些都完全贴合自己的记忆。”
花了几天的时间,朱翊钧终于将二十册为一套的整本西游,重新阅读了一遍。
好不容易出现一本精品,乐得他废寝忘食,连后宫侍寝都暂停了几天。要不是身为皇帝,还得处理国政,他都想要休假几天,专注看书了。
等到读完之后,朱翊钧终于确认,通行后世的这本经典,真的已经问世。
正好,这一版本缺少了绣像插图,比起后世保存的那一版来说,更有历史价值。
想到这里,朱翊钧忽的一笑。
自己周边哪一样东西没有历史价值?
按住心中思绪,朱翊钧在确认了这个版本的价值后,便召人下旨——务必要找到这本书的真实作者!
他很想知道,书上写的华阳洞天主人,到底是谁?
虽说文人托寄假名写作,就是为了不被别人认出来,暴露身份,但是朱翊钧很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揭开这一历史谜团。
哪怕有着侵犯个人隐私的嫌疑,也无所谓了。
《大明律》上面又没有相关的条文,别说使用权力小小任性一下了。在如今这个时代,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得到皇帝的赏识,反而能够成为一桩美谈。
就像唐宋时通过诗词文章晋身的古人一样。
哪怕如今视科举取士为正途,很多读书人看不上这种方法,但是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大部分读书人,都没有这个文学天赋。
对比唐宋大家,哪怕当代有名的大才子徐渭,都显得平庸不堪,就更别提其他人了。
只能望而兴叹。
得到皇命,锦衣卫和东厂便从金陵世德堂开始入手查问,并且很快发现,源头并非金陵,而是扬州府。
嫌疑最大的,正是致仕在家的前首辅李春芳。
身份高,年纪大,颐养天年的李春芳,在当地已经被人称为李老太公。
面对这等重臣,就已经不是锦衣卫和东厂能够随便打扰的了,但是他们不敢就这样回京,还是壮着胆子,恭恭敬敬的来到李府,请李春芳出面,解答疑问。
“东厂和锦衣卫的番子来的原因,是询问老夫校的那本《西游》?”
得知来人身份,李春芳心中一沉。
在正常情况下,皇帝若是有事想要联系自己,应该派遣礼部或都察院的官吏,或是内廷宦官作为使者前来拜会,或者送达书信。
无论如何,都不该是东厂、锦衣卫这些鹰犬。
他们都已经明说了,就是因为《西游》,李春芳便不再心存侥幸。
有眼睛的都能看出来,书中那几个沉迷修道炼丹,或者被妖道蒙蔽的小国国王,就是在讽刺之前沉迷修仙的嘉靖皇帝。
当初自己因擅长写青词受到皇帝赏识,快速晋升。
按理说,算是好事,本该力挺道教。
但他寒窗苦读多年,好不容易通过科举,是为了一展所学,实现胸怀抱负,不是为了当小丑的。
写青词,只是迫不得已讨好皇帝的手段,并非出自他的内心。
等到自己和严嵩、郭朴、袁炜等人一样,都被好事者安上了一个“青词宰相”的坏名声后,
他有苦说不出,对这方面的厌恶,更是达到了极点。
只是憋闷在心中,无处发泄。
等李春芳卸任致仕,在老家有了足够的空闲后,便整合过去前人创作的不同故事,编写成属于自己版本的《西游记》,也塞进去了一些私货。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本书去年方才刊印出版,没想到今年就惊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帝。
讽刺皇帝,就算他是卸任首辅,恐怕也讨不了好。
“是朝廷给的封赏被收回,还是取消冠带削职为民,亦或者,干脆将自己这把老骨头抓进牢狱?”
李春芳越想越吃不准自己会受到什么惩罚,因为这与过去大明的文字狱截然不同。
明代其实一直都有文字狱,和满清的区别是极少有人断章取义,搞出谋反的大案,而且也不株连杀人。
一般都是官吏确实在文字上出现了问题,才被下狱。
李春芳恰好在年轻时见识过几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嘉靖三十三年,六科给事中张思静只因元旦贺表中的格式错误,没有将万寿字抬头,另起一行就被廷杖四十。
王守仁的学生颜钧,因为思想过于激进,被认为是狂妄诡异,在南京下狱,差点处死,幸得其他心学门徒搭救……
至于说谎推脱,将自己从这件事情中撇干净关系的念头,只在脑海中短暂停留,就被李春芳抛弃。
他当初让家仆将书稿送去刊印出版的时候,只是用了化名,没有下功夫遮掩。只要经过仔细追查,就能拆穿谎言。
更何况自己曾经身为首辅,执掌朝堂,已经享尽了荣华富贵,何必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再做缩头乌龟?
“算了,老夫已经是这把年纪,是福是祸都躲不过。只可惜儿孙要因为老夫受到牵连了……”
好不容易做好了思想建设,可是当李春芳见到番子,承认自己的作者身份后,却没有遭到意料中的诘问、抓捕。
这些人只是恭敬的询问了一些细节,就礼貌的离开。
贩子们的举动,让李春芳觉得莫名其妙。
等到晚上他才反应过来,自己之前似乎是猜错了?
等到两个月后,李春芳终于再度见到京师来客。
这次正如往常,有内廷宦官作为天使,带来了一封皇帝的书信。
朱翊钧完全没有在意李春芳在书中隐含的褒贬之意,只是单纯作为一名读者,表达了对他的赞赏,顺带着让太监带来了金币赏赐。
他还在书信中特意写明,既然之前李春芳采用了化名,他不会让老臣为难,公布这一真相。极少数几个知道的,也会下令严加保密。
至少在李春芳的生前,朱翊钧打算保守这一秘密。
等到几十年后,物是人非,他再以皇帝的身份公之于众,就不会让这本书的真正作者,成为困扰后世的一桩悬案。
至于吴承恩,朱翊钧同样让人查访过。
此人比李春芳的年纪还大,但是一生科举坎坷,始终没能高中,在自己继位称帝之前,就已经归隐回乡。
倒是有写一本书,不过只是游记,记述了他在山西、湖北等地为官任职的经历,和沿途见到的自然风光。比起徐霞客的旅游散文,多了一些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