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234章 科举还要继续改

事涉亲王,又有皇帝亲自督促,效率自然极高。

锦衣卫找人、抓捕、审问,直至得出结果,总共不过两个时辰。

拿到了相关的审问记录之后,再结合三方证词,朱翊钧终于理出了事情的真相。

一切责任,都是潞王招揽的手下,这个中间人陈瑞的错。

他为了尽快得到潞王的赏识,从中贪取好处,才壮着胆子假借王爷的名义,威逼利诱,哄骗了乡民耿恭守,弄来了蒸汽机相关的成型设备和原理。

一个是常年在宫里居住,毫无在外生活经验的少年王爷。一个是在乡村专注研究机械,专注忘我到了连家产都几乎消耗一空的理工呆子。

两人都没有多少社会经验,面对为人精明,深谙为人处世之道的陈瑞,自然不是对手,给了他上下其手欺上瞒下的操作空间。

而且陈瑞不只是狐假虎威的欺骗了耿恭守,还贪掉了潞王拿出来的银子。原本说好了给耿恭守一千两白银,结果愣是让陈瑞从中贪掉了一半,只留给他五百两。

不只是这五百两,陈瑞事后,还从潞王那里讨来了五百两的赏银。加在一起,他挣得比真正的发明家耿恭守还要多!

其实给耿恭守五百两白银也不算少了,更何况家人也确实得到了潞王派来的名医医治。

不过耿恭守当初在售卖的时候,就并非心甘情愿。而且在售卖的时候,为了不暴露潞王与他的关系,更是被陈瑞警告——从此以后,他都不能再继续从事蒸汽机相关的研究,以免让有心人觉察到蛛丝马迹,这更是让耿恭守内心不满。

只是为了家人考虑,他才忍耐下来。

等到潞王进献了他所发明的蒸汽机,并因此获得莫大的荣誉之后,就连家人都埋怨他,为什么当时不把事情闹大,让附近的府县都知道此事。

耿家本就是北直隶人,距离顺天府不算太远,虽然不是天子脚下,至少也是天子脚边了。

一旦闹将起来,在宗室都被皇帝收拾过一遍的如今,潞王也得顾忌名声,说不定就不会再找他的麻烦。

当然,这些都是马后炮,当时耿恭守的家人们,都觉得耿恭守研究多年,没有丝毫成果,早就该放弃了,反而都在劝他不要和王爷派来的陈瑞作对,赶紧把多年的研究成果换成现银。

一直等到他们发现后来报纸上的相关报道之后,才感到后悔。

若是直接献给陛下,耿家能够得到的,又何止是区区五百两?

耐不住家人的怂恿,又有心想要继续研究蒸汽机,于是耿恭守方才离家上京,决定把这件事情给捅出来。

他不敢直接找上王府,又担心事涉皇帝亲弟,被京里的大小官吏们包庇,所以耿恭守才选择了名声最好,哪怕普通百姓也都闻名的朱载堉,希望他能直达天子。

朱载堉没有辜负他的信任,而朱翊钧更是不会容忍自己培养的潞王欺负良善平民。

还好,事情真相大白。

潞王虽然有错,但是他也是被人欺骗,并非真正的主犯。

放到后世的话,潞王不过是一个初中生,在朱翊钧看来,这种小错还有被挽救的资格。

如果潞王真的在离开皇宫单独居住之后,就敢忘记自己过去的教导,欺负平民,犯下大错,那么朱翊钧相信自己,一定不会留手。

就算李太后想要求情,也会给潞王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

虽然朱载堉之前考虑到事涉皇家,不宜公开,但是朱翊钧却没有这么多的顾虑。

纵然公开之后,会对自己的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让外人知道,皇帝也会被蒙骗,也有犯错的时候。但是朱翊钧相信,更多的人还是明白事理的。

思考过后,朱翊钧做出决定,他要将此事整理出来,发文登报。

由自己主动公开澄清,总好过这种事情在被传出去之后,产生不断奇奇怪怪的流言,引发更多的质疑。

朱翊钧考虑到了有中间人陈瑞上下蒙骗,相关的交易存在不小的问题。没有洛必达和伯努利那样充足的合法性,可以取消交易,将相关的知识产权和发明的署名权等等都将重新归属耿恭守。

而且那五百两银子,也不用还给潞王了,不止如此。从陈瑞处查抄的一千两白银,也会交给耿恭守,算作补偿。

至于陈瑞本人,虽然躲过了死刑,但是等待他的,只有流放边疆一条路。

正好,缅甸等地条件差,正缺他这样的人。

就算耐不住当地的自然环境,出事死掉,也不心疼。

不只是陈瑞本

人,潞王府上下,凡是与他这件事情有所牵扯的,都会一一审问,按照参与的程度深浅,做出判决。

考虑到潞王还算年少,朱翊钧只是将之前的赏赐收回,并且让他禁足三个月,认真学习,改过自新。让他重新整顿一番自己手里的研发团队,不得再出现同类情况。

但是耿恭守得知皇帝肯为自己主持公道以后,就已经喜不自胜,对于朱翊钧提出的交还提议,连连摆手,不敢接受。自称只想继续研究更先进的蒸汽机,希望皇帝在这方面,多给一些支持。

对此,朱翊钧自无不可。

他简单询问了几个问题,就能够确认,耿恭守的脑子里确实有点东西,他不像是潞王,只是背诵学来的原理,而是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对于如何加热做功,再冷却,也能想到多种不同的思路。

对于这种人才,他本来就不会错过。

无需他人考核,朱翊钧直接将他吸纳进了自然研究院,成为了皇帝麾下的人。

从此以后,就算耿恭守回到家乡,地位也是水涨船高,别人再也不可能欺负到他的头上。

没有在京师被碰得满头包,黯然回乡,反而成功见到了皇帝,耿恭守觉得自己已经不虚此行。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堂堂天子并不在乎乡野小民粗鄙不懂礼仪,愿意邀他同享晚膳。

难得遇到这样的人才,朱翊钧愿意和他多聊一聊。

只不过在耿恭守战战兢兢、满怀期待的参加了皇家晚膳之后,不免有些失望。

皇帝也没吃啥神仙吃食的啊,虽然奶酪饽饽,奶茶春卷什么的甜点确实是难得的美味,吃的耿恭守连舌头都要吞下去,但是等到事后回味的时候,似乎也就那么回事。

由于朱翊钧日常生活简素,每日三餐的菜样并不算多。大多数时候,都是选择北直隶附近的常见吃食。就连餐具也不是金银,只是稍好一些的瓷器。

这一次的晚膳,又只有朱翊钧、朱载堉、潞王和耿恭守四人参加,更是省却了无数繁文缛节的仪式。更没有过去隆庆帝等人在吃饭时喜欢的歌舞场景。

更重要的是,耿恭守虽然为了研制蒸汽机,败光了家产。可是之前有资格研究这些东西,因为他过去就颇有家资,继承了祖产,是个生活还算富裕的小地主,从来没饿着过。

能够让皇帝老子不及吾的咸菜滚豆腐,管够。

日子好的时候,就连驴肉火烧,也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也曾在过去,参加过几场比较丰盛的宴席。

因此在耿恭守看来,这一场皇家晚膳,就缺少了几分冲击力。

不过等他事后回想,才有所恍然,这才是一个好皇帝该有的样子啊。

在打发过了几人之后,朱翊钧并没有认为这件事情就如此简单的过去了。

夜晚他躺在床上的时候,还在思考此事,自我反思。

实学逐渐兴起之后,类似这种滥竽充数,借此谋取私利的人绝对不只是一个两个。

耿恭守能够研究出来,而自己大笔投资的一些机构,却一直没有拿出更好的成果,这是因为耿恭守更天才,恰好在科研探索中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还是说明,大量资源被浪费或贪墨了?

如陈瑞这种欺上瞒下之辈,更是给朱翊钧敲了一记醒钟。

潞王缺少经验,被招募的人才里鱼龙混杂,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官场上,这种事情,难道就少了?

说不定自己、张居正等人,也被不同模样的“陈瑞”给蒙骗了。

因此,朱翊钧开始考虑,要如何的整肃吏治,揪出更多像陈瑞这样的人……

等到朱翊钧将此事公开登报之后,不但借此规范了一下发明的专利、知识产权的相关制度,还借此提出,要全面整顿吏治,以陈瑞为警钟,进一步的完善吏治。

经过这么一查,确实又有不少潜藏的两面人被抓了出来。

这些人在被抓住之后,都不禁在心里大骂,若非有这个陈瑞,他们岂会落得如此下场?

……

“陛下做事,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张懋修读着报纸,看到了蒸汽机所引发的一场事端,不禁赞叹了一声。

若是一个处理不好,说不定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都会因此丧失热情。

谁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被人轻易抢走。

还好,如今有了潞王作为先例。

虽然罪魁祸首不是潞王,让外人觉得,可能是陈瑞给潞王背了最大的锅。

但是皇帝将此事公开登报,已经说明,绝不股息此类事情再度发生。而且有了专利制度,各地想要欺负普通平民,夺走他们智慧成果的家伙,就得仔细掂量掂量,是否值得了。

“老三,会试在即,你怎么还有闲工夫读报。哪怕你的才学在我等几个兄弟里当属第一,也不能小觑了天下数千举子,别忘了,就连父亲当初第一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

张敬修发觉自家兄弟没有认真备考,忍不住就要敲打他一番。“而且父亲致仕返乡养病,可不代表就不回来了。这可是我们难得的机会,错过了这一次,说不定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参加下一场的会试。”

临近会试,年纪最大的张敬修内心充满了焦虑。

父亲张居正早晚要回来继续担当首辅,再干上几年。要是自己几个兄弟没有考中,总不能等到三年后,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们参加会试,再一次的辞职吧?

把首辅之位和国家科举都视作儿戏?

张敬修连想都不敢想。

家里他的年纪最大,已经蹉跎了小十年,如果错过今科会试,下一次不知还要等多久。

现在仔细想来,喜欢武艺的老四张简修,倒是走了一条不错的道路。

凭借父辈余荫,多次擢升,如今已经成为了指挥同知。

虽然考虑到了他首辅之子的身份,一直没有让他亲临一线,经历拼死搏杀,但是张简修多多少少能够做些事情。

不像他们几个兄弟,被卡在了会试当口,就算是举人,也不敢有一日松懈。

老二张嗣修倒是没有大哥那般着急,他的神态放松,反过来劝慰起了张敬修:“大哥莫要心焦,我等苦读习练多年,总不差这一时半刻。更何况这报纸上刊载了许多家国时事,说不定会试之中的考题,就会与此相关。”

“但愿如此。”

听兄弟们这么说,张敬修决定自己也看一看,了解一下最近的风向。

在之前读书做准备的时候,张敬修觉得日子过得很慢,可是一旦临近会试,他又觉得日升日落的太快,感觉自己似乎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哪怕进了会试的考场,张敬修的心态多少仍有些患得患失,他总担心自己成为几个兄弟里,唯一一个落榜的,让他这个长兄没了脸面。

好在会试的考试时间十分充裕,让他得以冷静下来,整理心绪,用最好的状态来应对考试。

三场的会试过后,耐心等待放榜。

直到此时,他对于能够登科高中的把握又大了几分。

就算没有人关照,他觉得自己的答卷,也能够成功跻身前列。

只因考题中的经义和策问等等内容,都让他感觉到十分的熟悉!

张居正倒是没有透题,也没有人前来透漏口风。但是朱翊钧有心继续变革科举,会试的题目都经过了皇帝的认可,方才下发。

接受张居正的耳濡目染,张敬修等人对于皇帝的心思,已经揣摩的十分透彻。

就算没有透题,他们也算是提前了解了考试范围,有了比其他人更加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