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蒸汽纠纷
听得潞王没有负隅顽抗,痛快认错,朱翊钧的脸色方才稍霁。
在朱翊钧看来,潞王虽然有错,但是事情可大可小,还不算特别严重。
藩王在种种设限之下,能做的事情不多。即便如今开放了百业,但是对于他这等皇帝亲弟弟而言,依旧有着很多隐形阻碍。
别人不敢拦着他享受富贵,但是当他想要有一番大作为的时候,就很难成功了。
身份这么敏感的藩王,天天想着做大事,给自己积累名望,哪怕自己没有图谋不轨之心,也避免不了他人的猜测。
不过潞王的年纪还小,再加上常年受到朱翊钧的影响,心里自有一股心气,不想这么早就开始混吃等死,才十几岁就直接躺平开摆。
如果选择以宗室的身份做官执政,且不说许多职位不能对他开放,更重要的是,潞王需要苦读四书五经,与全国最优秀的士子竞争。
就算不中进士,至少也得先得一个举人,才有当官的资格。
太难了。
就算朱翊钧也没有信心,自己能够战胜全国成千上万的读书人,成功走通科举这条路。
从小吏做起慢慢熬资历也不是不行,但是潞王自持身份,不愿深入到这么低的基层。
宗室们想要有所成就,最好的模仿对象,就是郑藩世子朱载堉。潜心研究学问,不会遭人闲话,反而广受称赞。
正好,潞王自小深受朱翊钧的熏陶,他对于实学相关的理解,众多基础知识,都有所掌握。长久相处之下,他更清楚怎么做才能讨得皇兄的欢心——按照朱翊钧的说法就是,在实学的相关领域做出开创性的成果,推动国家进步。
奈何天赋有限,潞王学的越多,他就越清楚,自己并不擅长这种工作,根本做不到像朱载堉那样从事理论研究,或者搞出发明创造,将理论用于实际应用之中。
于是在搬出皇宫,有了更大的自主权限之后,潞王决定招揽一批相对贫困但是聪明的人,资助他们,帮助自己进行各项研究。
至于得出来的研究成果,通通归属潞王所有。
相关的研究成果再以潞王的身份,进献给皇帝,证明潞王平时没有偷懒,而是在遵照皇帝规划的方向前进。
反正潞王手里有钱,虽然不算豪富,但是资助一些普通平民,却是绰绰有余。
效果倒是很快就得到了体现,就在两个月前,潞王进献给朱翊钧一台蒸汽机,令他甚是惊喜。
朱翊钧当然清楚蒸汽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起到的重要作用,奈何他并非相关专业出身,只清楚最基本的一个用蒸汽做动力,推动机械运动。
除此之外,关于蒸汽机具体是如何运行的原理,如何制造的流程等等内容,他了解的极其有限。
拼尽全力,朱翊钧也只能复刻出小学生级别的手工作业——制造一艘轻便小船,船上用蜡烛作为热源,蜡烛上再摆放一个小瓶子,瓶中装水,等蜡烛将小瓶内的水加热之后,外放的水蒸汽即可推动船只行动。
脱离传统的风力和人力。
由此,可以证明蒸汽的推动作用。
相对比用蒸汽掀开锅盖来证明蒸汽的力量,要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想象到其中的前景——未来的远洋船只,再也不用受困于季风的影响,全球四海,无论何处,只要燃烧蒸汽,即可推动船只畅行无阻。
只不过这种小学生手工的蒸汽船热效率太低,完全没有实用性,仅仅是一种用来对大众科普蒸汽之力的例子,和真正的蒸汽机器,相差甚远。
朱翊钧虽然有心研究,复现出来,奈何他忙于国政,于是便将之作为一道课题,公之于众,征召大明万民进行相关的研究,制造出有实用性的蒸汽机。
一旦有了成果,皇帝就会重重给赏,就像他之前提出来的许多实学课题一样。
虽然内廷的匠造厂,兵部、工部等机构的匠人,也在遵守皇帝的旨意,从事相关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不是单纯重赏砸钱,就能立刻搞定的。
就连朱载堉,也是更擅长理论,而非这种机械应用。
至于普罗大众之中,家境殷实的,往往专注读书科举,而不是搞这种小道。哪怕愿意研究实学,大多也会被研究中的许多难点困住,难以寸进。
无论是冶炼制造机械模型,还是凭空想出运行原理,都十分困难。
目前唯一实用化了的技术成果,就是高压锅。
利用密闭容器中蒸汽压力大,水的沸点高的原理,制造高压高温的环境,将食物快速煮熟,提高做饭的效率。
考虑到这个时代“柴米油盐”中的燃料十分重要,这种能够节约燃料的技术,一样有着广阔的前景。
奈何目前的技术水平受限,纯靠手工费力制造出来的高压锅,粗大笨重,比起普通的锅具更费燃料不说,一旦操作不当,还会爆炸,形成杀伤。
结果反而成为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危险武器”。
对此,朱翊钧倒是没有惩罚相关人员,只是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不断迭代产品。
与高压锅的情况一样,由于蒸汽机的特殊性,想要制造出可实用化的蒸汽机,就要想方设法的制造出尽可能密闭的蒸汽环境。因此,很多人都在研究的过程中遭遇事故受伤,哪怕没有受伤的,也会因为受到惊吓,选择退出。
结果就是几年下来,相关的研究进展仍旧缓慢。
潞王倒是没有妄想只凭自己一人,就攻克难关,从无到有的探究出其中的原理,制造出蒸汽机。他只想着先弄出一些简单的东西。
无心插柳,反倒是潞王招揽的人员里,研究出了有一定实用性的蒸汽机。
当潞王将之进献给了朱翊钧之后,令他十分开心。
虽然进献的这台蒸汽机,其实热效率也很低,非常原始,一旦燃烧启用,过一阵子就会因为密封性不足,四周漏气……
但是比起之前的几个版本,已经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朱翊钧记得瓦特在发明实用化的蒸汽机之前,也有一些科学家发明过不同版本的蒸汽机。即便他们没能竞争过瓦特的蒸汽机,至少成为了蒸汽机技术进步的阶梯。
朱翊钧知道这不太可能是潞王自己研制出来的,也从锦衣卫处知晓了潞王招募人手的情报,但是为了不打消潞王的积极性,他一直没有拆穿。
在朱翊钧的印象中,后世的科学技术已经进展到了一个极其复杂精妙的地步,以至于单打独斗的进行研究,几乎成了一条死路。
于是后来的科学家们,往往都是成立实验室研究所,管理一批科学家合作研究。
谁是领导,谁才有资格在最后署名。
就算研发出来的并非潞王本人,但他能够领导这一团队成功得出结果,也可以算是他的功劳。
不止如此,朱翊钧还有心将潞王树立为一个榜样。
潞王贵为皇帝亲弟,都愿意投身实学研究,其他的宗室藩王郡王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还想继续混吃等死?
为此,朱翊钧还一口气赏赐给潞王五千两巨款,鼓励他继续研究,并且公开登报,塑造了一个不贪恋权势金钱,而是专注研究学问的贤王形象。
虽然和真实的潞王形象有一定的出入,不过新闻学的魅力就在于此。
只要有利于国家,稍稍粉饰一二,并不过分。
结果问题就出现在了这里。
当潞王的相关事迹登报之后,如今有人举告,说潞王的研究成果竟然也不是出自潞王旗下的团队,而是强卖强卖来的。
按照朱载堉的说法,是潞王的团队,得知北直隶有一平民成功发明了一台蒸汽机后,立刻动用潞王的名号,威逼他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全部卖给了潞王。
原理、制造出来的机器,通通都都被转让,并且禁止宣称他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
一开始那人得了钱,又受到胁迫,并不敢声张。
可是在看到报纸上潞王的相关记载之后,心里后悔,觉得不该对藩王服软,他越想越气,又担心事涉皇亲,地方不敢受理,这才壮着胆子想要上京告御状。
于是那人在来到京城之后,通过关系先找到了名声最响的朱载堉,并且由朱载堉直接告诉了自己。
朱翊钧当机立断,直接将人叫进宫内,并且传召潞王,前来问询。
若非如此,恐怕此事很快就会传的沸沸扬扬,闹得天下皆知!
朱翊钧沉吟片刻,看向潞王道:“你毕竟是朕之亲弟,偶有在小事上有所欺瞒,朕可以原谅,付之一笑。但是你强买强卖,逼迫良家出售辛苦多年的研究成果,已经有负朕多年以来的教导。
朕不会隐瞒,会登报公开,澄清此事。你之前得到的赏赐也要收回……”
还没等朱翊钧说完决定,潞王愣了一下,急忙争辩道:“皇兄,臣弟虽然有错,只是买来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假冒成自己的。至于强买强卖,逼迫良家……这,这都是从何说起啊,臣弟并没有做过!”
“哦?”
朱翊钧眼睛再度眯起,没想到双方的证词竟然有所差异。
于是朱翊钧耐心的让潞王讲述了一遍他的版本。
在潞王的讲述下,他招揽的人手里,探知到了北直隶有一乡民名叫耿恭守,喜好机械制造,研究蒸汽机多年,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
他本想等手中的产品更成熟稳定的时候,再进献给皇帝,可是因为近些年专注研究,花费甚多,家产都被消耗殆尽,以至于家人生了重病,也请不起好医生。
正巧,当时潞王正在组建研究团队,四处搜寻人手。潞王的一个手下出京选材的时候,就听闻了耿恭守的事迹,于是上报给了潞王。
他在让人进行验证过后,特意拿出来了一千两白银,用来购买耿恭守的研究成果,还以王爷的名义,延请了京师的名医,替他的家人看病。
在潞王看来,自己已经做的仁至义尽,怎么都算不上强买强卖。
对于普通平民而言,一千两已经是几辈子都无法奢望的庞大财富。更不用提动用王爷的人脉人情,找来的宫中太医了。
听到这里,朱翊钧心里出现更多的疑惑。
他决不能容忍潞王成为抢夺别人发明创造的爱迪生,但如果只是单纯花钱,进行双方认可的买卖,也不是不行。
就像让后世学生们痛恨不已的洛必达法则,其实根本不是洛必达本人研究出来的,而是他的老师,伯努利。
洛必达的情况与潞王有一丝相似之处,学问不够,但是身为贵族的他家里有矿。于是他资助了早年穷困的天才数学家伯努利,唯一的要求就是伯努利要把他的研究成果交给洛必达,并且从此以后,不能再对外宣称这些知识与他有关。
伯努利答应了下来。
洛必达整理了伯努利的知识,集结成书,其中的精华就是数学上很重要的洛必达法则,这让他名声大噪,成为了名誉一时的著名数学家。
结果当洛必达病死之后,伯努利又站了出来,说出当年的真相,并且有洛必达与他的书信作为证明,想要夺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一切。
然而即便如此,人们也只是认可了伯努利在这方面的研究贡献,对于之前知识成果,仍旧以洛必达的名字命名。
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引发了人们对于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等问题的研究,后来逐渐规范,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更快进步。
朱翊钧听说过这个故事,直到如今潞王买卖蒸汽机的发明,才将之联系起来。
他打算等处理完了潞王这件事情,就要规范一下相关的制度。
然而双方各执一词,于是朱翊钧将耿恭守叫了过来,让他与潞王当面对质。
潞王觉得自己甚是委屈,明明只是犯了小错,却被人泼了大盆脏水。
结果等到耿恭守来了之后,依然坚持自己的说法。只不过在他的讲述中,当时潞王的手下强逼他出售。如果不从,别说京师名医了,就连乡野里的普通医生,也不会再给他的家人治病。
为了家人,耿恭守无奈妥协。
然而朱翊钧在两人的证词中,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
两人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面,都只是通过潞王招揽的手下陈瑞进行沟通。
“把那个陈瑞给朕抓来,叫人仔细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