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不能就这样离开
“发生什么事了?首辅竟然要致仕?”
“难不成是与陛下发生了冲突,可是最近没听说有什么事情发生啊……”
当张居正按照流程递交了致仕疏之后,很快就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众人皆是议论纷纷,猜测不断。
堂堂当朝首辅,位同宰相,怎么毫无征兆的就借口称病辞官?
虽说张居正近日生了病的消息,已经在小范围内得以传播,但是由于病情特殊,还没有让大众知晓其中具体的情况。
即便是知道他得了痔疮的,也不认为这种小病,就会让人放弃权位,回家修养。
太过小题大做,出乎常理了!
有人则是猜测,皇帝和首辅突然出现了矛盾,逼得首辅不得不递交辞呈来表达态度,并非是真的要离开。就像是往日官场上的惯例,一旦被多人弹劾,就会主动递交辞呈,表达自己并不恋栈权位的态度。
张居正过去也有过类似的行为,只不过自从几年前复归首辅之位以后,再也没有遭遇过类似的不信任危机。突然毫无征兆的辞职,才让人觉得有些突然。
不过他这次突然的辞职,让许多人觉得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刨除吕调阳在皇帝大婚前后临时担当了几个月的首辅,张居正从隆庆六年起,已经担当了十年的首辅,一人独占高位,没人能够挑战他的权威。
比他更高的,只有谁都不敢会去奢望的皇帝宝座。
但是入朝为官的,哪个不想执掌大部,入阁宰国,将张居正取而代之,让自己主导这个国家?
偏偏有张居正在,十年来,别人再强,也只能屈居在他之下。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不动,许多被他提拔起来之人的位置,也同样稳如泰山,这下压制住的后辈官僚就更多了。
尤其是在张居正之前,跳过高拱等几个比较短的。徐阶当了十三年首辅,严嵩当了十九年,眼看着张居正还不到六十岁,极有可能再熬十年。
人生有几个十年,好不容易苦读多年考中进士,进入官场,谁还能熬得动这么久?
正因此,哪怕不算张居正因为革新变法影响到的利益团体,单单他占据首辅高位赖着不走,足以让人嫉恨,不知多少人暗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盼望着他早点滚蛋。
在张居正递交了第一封辞呈的时候,还有许多人在观望,看看风向。
毕竟身为首辅,威胁辞职不干,闹闹别扭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他们就算想要搞事,也得看看皇帝的态度。
一般来说,为了臣子们的颜面,这第一封辞呈,皇帝肯定会拒绝,加以挽留,不会不近人情。
不出众人所料,朱翊钧还是按照惯例予以挽留,拒绝了张居正的致仕。
结果张居正很快就递交了第二封辞呈,让人觉得首辅是真的出了大事,引得皇帝不快。但是等到第三封的辞呈交上去之后,没过两天,朱翊钧就顺利的予以批复,接受了他的请求。
“竟然是真的!”
不过是三辞三让,皇帝就批准了首辅的辞呈,在一般人眼里,显得皇帝有点着急了。
作为教导了多年的帝师,帝国首辅,哪怕真的想要让他离开,也应该多多挽留,拖上一个月,而不是如此的急切,不过五六天的功夫就有了结果。
速度这么快,让人措手不及。
准备弹劾张居正的官僚们,还没有润色好准备发出去的文章。
“据我猜测,应该是陛下长大了,更重视手里的权力,对于元辅的一些言行举止有所不满,希望换上一个更听话的。”
“也可能是看同一张老脸看了十年,都看得腻烦了,真是‘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啊……”
很多人都觉得,可能是真的皇帝对首辅心生厌恶,才如此不给面子。疏导未免错失良机,早就心怀不满的一些官僚,立刻上疏,弹劾起了张居正。希望借此表明他们是站在皇帝这一边的,乃是忠心耿耿的帝党。
既然下台了,就可以被清算了。
人倒众人踩,墙倒众人推。
还没等张居正一家收拾好东西离京返乡,弹劾他的奏疏就已经接连不断的被送进了通政司。
有的弹劾张居正贪财好色,有的认为他独断专行,有的觉得之前皇帝处理宗室事后过于冷酷不近人情,也是源自于张居正的蛊惑,还有的一连列出来了十几条罪名……浑然一副严嵩晚期,被千夫所指,不除此獠,国将不国的架势。
“雷士祯、丁此吕、杨四知……”
弹劾首辅的奏本,都被送到了皇帝面前。
朱翊钧略略翻过了几本之后,就随手扔了下去,懒散道:“朕懒得再看了,都是些不知所谓的东西,写一些侮辱朕的智慧,污人眼球的文字。谁这次弹劾了的,都挨个查一查,看看他们自己有多少的问题。”
几句话的功夫,朱翊钧就直接按死了所有意图趁机搞事的官僚,不再让人心存侥幸。
朱翊钧早就预料到会有这类事情的发生,毕竟在张居正死后不久,就有人开始弹劾他,反攻倒算,最后为了查抄他家的金银,直接将江陵的张家老宅给封住,饿死了十余个家人。哪怕如此,依然要严刑拷打,审问张居正的后人,最终导致长子张敬修受不了折磨,自缢而亡,留下一封血书。
直到这时,方才震动朝野,使得众多官员壮起胆子,请求从宽处理,降旨特恩宥释。这才留给他八十多岁的年迈老母土地和宅子用来养老,至于侥幸活下来的张嗣修等后人,还要遭受充军之惩。
局势会愈演愈烈演变成如此惨烈的模样,无论万历皇帝还是朝中的官僚,都脱不开关系。但是皇权在上,太监奸臣都能活的逍遥自在,不惧群臣弹劾,万历帝如果真的对张居正心存善念,就不至于出现这种局面。
当时弹劾张居正的大臣里,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反对,有多少是揣摩皇帝的心思,故意讨好,很难说清楚。
哪怕张居正真的有做过错事,也不该被如此对待。
皇帝过于刻薄寡恩,不知让多少士子为此感到血冷心寒。
由此之后,大明朝短暂的中兴结束,逐渐由盛转衰。
朱翊钧不希望张居正出事,也不希望朝中误会了皇帝的态度,引发朝政的混乱。
为此,他当机立断的决定采取雷霆手段,先收拾掉这批过于急切,迫不及待的想要迫害张居正的言官们。
言官们虽然有着风闻奏事,不受惩处的特权。
但是不代表皇帝就真的管不了了。
直属的上级都察院可以管,其他的言官也可以互相攻击,找寻彼此之间的错处。
不因为你上疏而惩罚。
罚你是因为你左脚先进门!
这些还只是在规矩之内,如果皇帝有心破坏规矩,办法就更多了。
不过没有这个必要。
如果反应过于激烈,惩罚这些言官们廷杖,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不觉得自己是在投机取巧,冒险搏前程,而是与当年的杨继盛等名臣一样,,有机会留名青史。
皇帝都表明了态度,单纯规矩之内的手段,就足以影响到他们的仕途。无需他进一步指示,就会有人出于讨好皇帝的原因,接二连三的攻击这些言官,找寻他们的把柄漏洞。
不止如此,朱翊钧很快就传召了礼部尚书徐学谟,传达了他的意思。
张居正担任首辅十年,为国操劳辛苦十年,如今身患疾病致仕还乡,理应酬功封赏。
之前他的致仕辞呈没有批准,当然不能进入到这一环节。如今张居正都开始收拾行囊了,让他临走之前,不妨借此重新申明皇帝的态度。
当然,没有必要一口气将荣誉堆到顶,因为朱翊钧还打算在他身体恢复之后继续任用。
无有军功,当不得公侯伯,对于张居正这等文官,最荣耀的就是三公三孤。
隆庆三年,以少保太子太保之身加封少傅,隆庆五年,加封少师,万历九年,因为一品满十二载,得拜太傅……
如今再加的话,以他太傅兼太子太师的身份,最适合的加封只剩下一个太师。
如此虽然会引起一些人的反对,认为封赏过高,但是朱翊钧并不在乎,其他人的反对,就没有了意义。
当然,还有上柱国之类的赠勋可以给。
不过这个封赏比起太师而言更加可怕。
上一个活着受封上柱国的文官,还是几十年前的夏言,结果成为了极少数被公开处刑,斩首示众的高官。严嵩也曾有机会被封上柱国,结果吓得他连忙拒绝。
上柱国这个封赏太不吉利,张居正死后才得到的这个追封。
结果他的家人落得了无比凄惨的结局。
虽说朱翊钧不信鬼神之说,不做巫卜之事,但是这种比较晦气的事情,也是能免则免。
徐学谟有些犹豫,最终应下。
虽说是皇帝之命,但是他身为礼部尚书,并非单纯的应声虫。在外人看来,像是给张居正太师封赏这种决定,他完全有理由拒绝。一旦顺应了皇帝,自己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影响名望。
可是一想到近日以来张居正遭受的许多攻击,徐学谟还是咬咬牙选择了接受。
元辅辛苦多年,临别加封,是他应得的。
大不了被外人说几句闲话,自己还撑得住。
在皇帝的催促加急之下,礼部的动作很快,第二天就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于是,张居正再度进宫,一来是正式的与皇帝辞别,再来就是接受这一封赏,算是皇帝对他多年功绩的公开认可。
在张居正的推举之下,入阁已有几年的潘晟接受了朱翊钧的任命,成为了最新一任内阁首辅。余有丁、许国两位新人入阁。
潘晟算是张居正的铁杆,坚定的变革派,有他担任首辅,张居正能够放心回家。
经过几年的历练考察,朱翊钧也能够接受这一人选。
看着这一幕,内阁几人中唯独张四维的内心五味杂陈。
在张居正致仕回乡之后,代表着朱翊钧即位之初的内阁彻底换新。
吕调阳、马自强等老人早就因为年迈或是身患疾病,返乡修养。张四维是内阁之中资历最老的一个,结果他耐心等待了多年,却没有能够顺利的接任首辅之位。
反倒是在潘晟之后才入阁的申时行,无论是资历还是性情上,都没有想过这么早就要竞争首辅之职。
得之我幸,得不到就算了。
只有张四维在内心纠结着,皇帝愿意将自己提拔进内阁,多有任用,平时的赏赐也从不短过,可见信重。但是却跳过自己这个次辅,不给首辅之位,有些关键抉择,也不曾问询过自己的意见,显得有些生份。
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着实让人难受。
但是在殿内,张四维只能强行按耐下内心的心酸、苦涩……
众人不知张四维内心的真实想法,当他忍不住眼角湿润的时候,还以为是舍不得亦师亦友的张居正,而真情流露。
等到张居正走后,潘晟虽然继任首辅,却没有要做出大改变的意思。
他公开表示要萧规曹随,之前正在推行的变法革新,还要继续。不会出现因人废事,朝令夕改的情况。
对此,朱翊钧很是满意。
首辅虽然换了人,不代表大明就要停滞不前。
在张居正离京之后,短暂被掀起的风波,终究还是渐渐得以平息。
在朱翊钧的眼里,张居正离开之后比较显著的一点变化,就是相对张居正而言,潘晟终究还是欠缺了几分威望,使得他无法完全代替前任首辅,需要分润手中的权力。
次辅张四维因此获利最多。
朱翊钧冷眼旁观,没有加以调整。
经过他多年的考察来看,张四维确实是一位能臣干吏,否则也不会跻身高位,而且在张居正的眼皮子底下为官多年。就算历史上的他废除了一部分的张居正改革,并且存在迫害的嫌疑,却不至于完全将其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