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224章 这样会不会太伤他了?

“怪不得前些日子外面没了动静,原来是贼酋欲要休战和谈。”

在收到了莽应里遣使和谈的消息之后,马都八城内,大明南路军的高层齐聚一堂。

由于孤悬海外,比起能够与云南紧密相连的北路军,南路军得到了更大的自主权,不过主将陈璘可不敢自行其是。

武将能够升到高位,除了要经受住战场的考验,还有官场。军内还有文官和内臣,虽说他们不会干涉自己的指挥安排,可是这种与敌国交际的要务,可轮不到自己做主。

是战是和,不只要考虑军事,还有政治。

就像是如今的顾养谦在称呼莽应里的时候,根本不认可他东吁国王的身份,而是以大明的立场,称之为贼酋,与地方上僭越称王的贼寇头子没有差别。

“从之前的战况来看,他们明显是打不下去了。刚来的时候,贼军凭借着人多势众,熟悉地利的优势,攻势还算迅猛、箭矢亦如雨,还能摆出多门火炮轰击工事。可是后劲不足,除了早期给我军造成了一定杀伤之外,最近一段时间,我军一个士兵都没有损耗。”

有人从按期汇总的数据上,进行战况的分析。

面对莽应里数万大军的围攻,历经了接近三个月的防御战,竟然奇迹般的只死了不到两百人。虽然还有不少士兵受伤,不过他们在得到及时的救治和休养之后,即可重新回归战场。

“我们的士兵都是久经训练,有过搏杀经验的精锐老兵,可惜人数太少,经受不起消耗。就算只死一个人,我都心痛万分,回去之后,难以对陛下交代。”

虽说大明士兵的战力完全碾压东吁,但是太过宝贵。

单纯从纸面战力来看,若是不惜一切代价,凭借着手里的一万人,说不定就能够灭了缅甸,纵横整合中南半岛。但是万一在哪个崎岖山路被困,受陷于某处沼泽丛林,就算有十成的战力,也发挥不出来一成。

正是这种原始恶劣麻烦无比的自然环境,才逼迫他们不谨慎行事。

如今莽应里暂停进攻,选择和谈,也能够让他们从之前神经紧绷的状态中,短暂的放松片刻。能够让数万东吁主力聚集在这里,无暇北方的大明官军,就已经达到了了战略目的。

然而东吁不但没有直接退兵,反而放低姿态选择和谈,就更加说明了他们的成功。

面对莽应里提出来的和谈,众人还在讨论分析。

他们没有资格代替大明天子,直接拒绝东吁提出来的和谈。谈肯定是要谈,但是之后谈到什么程度,还要不要继续打,都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还有北方另外一路大军,他们只能代表自己这一方,按照皇帝的意愿行事。

朱翊钧虽然提出来过许多预案,但是也吸取了车神赵光义的教训,不用外出领军作战的将领们学习阵图,也不干涉具体的作战,只是提前做了大致的战略规划,而且也允许将领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安排。

哪怕这种和谈,也划出来了一个很大的范围,可以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朝廷,与对方谈判。

毕竟从缅甸到京师,一来一回几个月就过去了。

在这个连电报都没有的时代,不想耽误事情,就得放权。

唯独几个关键人物和事务的处理上,下了死线,代表大明朝廷的脸面,绝不会有所变化。

对于莽应里可能会主动和谈的情况,朱翊钧也有安排。为了谨慎不出错,众人请监军太监梁永找到当时朱翊钧留下的文字。

为了防止高淮乱辽,杨荣乱滇这类危害国家根基的情况发生,朱翊钧对于各地的镇守太监以及外出的监军太监们,都做出了极大的权力限制。

太监本身受人鄙视,自己没有什么权力。

他们能够耀武扬威,肆无忌惮,全凭皇帝作为背后的靠山。

靠山转换了态度,太监们自然也就只能夹起尾巴,小心做人,再也不能在出宫之后就变得无法无天。

只不过他们作为天子在外的代表,无论是总兵陈麟,还是领兵部侍郎的顾养谦,都要保持表面上的尊敬客气,免得一时狂妄,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制度所在,太监虽然有许多祸害,却是皇帝在外的眼睛耳朵,朱翊钧也不可能完全放弃。这就让太监们哪怕被压制的再厉害,都能得到一个最低的保障。

自从冯保之后,宫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因为富贵而闻名的权贵太监。

倒是中下层的年老退休太监们,有了更好的养老保障,算是朱翊钧的一点人文关怀。让他们在年老之后有一点盼头,不至于跌

落谷底,免得一时胆大放纵,坏了国家大事。

由于在皇帝的压制之下,大富大贵提携族人的希望被断绝,再加上多方严厉处置,困扰了朝廷百多年,京师左近的百姓蜂拥给男童私自割鸡,想要走这种歪路上岸的情况,已经几乎被禁绝。

没有人真心热爱太监这一事业。

只要有足够多的出路,有能够让人活命的营生,百姓自然会做出其他的选择。只有最底层,衣食无着,家境跌落到谷底的人,才会在宫里缺人需要征召的时候,让自己的孩子去应征。

太监梁永早在嘉靖年间就入了宫,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一原本在后来祸害了三秦大地的太监,为了出头,只能拼了一条老命,来到这种传说中会吸人魂魄的鬼蜮。

还好,在马都八生活了几个月之后,虽然各种用度远不如宫里,但是梁永却觉得,不用谨小慎微,也没有其他高层太监压在自己的头上,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毕竟他是天子代表,如今的物资又不紧缺,再苦也不至于苦到他,只是不能奢靡享乐。多少有点此间乐,不思蜀的意味。

听说莽应里想要和谈,梁永的心里反倒有些不舍。

不过他可没有任何实权,受众人应请不敢推脱,很快找到了之前的记录。

如果是莽应龙还活着,那么和谈完全没有必要。

塔克世皇帝点名他死之人,地方军将不可能违背圣意,假传圣旨,赦免莽应龙。

不过如果莽应龙已经死去,新王换成了莽应里,或者是其他的人称王,就有了一定的谈判基础。

众人按照如今搜集来的情报,分析如今的局势。

虽说南路军在陆地上被莽应里数万大军围攻,但是马都八背靠大海,整个海域都被大明掌控,而且城防的东南区域距离已经掀起了反抗东吁大旗,宣布脱离莽应里掌控的暹罗很近。

以至于他们对于如今整个缅甸地区情况的了解,不比莽应里差多少。

“东吁四境皆敌,然而贼酋莽应里的手里,还有数万大军,仍然算得上除了我们以外,本地最为强横的一支力量。”

“不错,莽家四处分封,原本的八百大甸、兰纳等小国,都还在他们的掌控之下。战事打到现在,还没到足以饮酒庆功的时候。”

“自莽应里即位之后,局势就一直不稳。据我来看,此等小国新王,往往需要用一场大胜来稳固自己的王位。他们本来就是要打西边的阿拉干,却碰上了我等天军前来,才转而围攻我们。

久攻不下,已经很是失败。然而拖了这么久,还没有传出他被夺位的消息,多半是因为他在过去征战的时候积累了不小的威望,还有一批效忠于他的班底。只不过拖到现在,无论如何都拖不下去了,只能先与我等和谈,等转头压制了东吁内部的反对者,说不定还会再起反心……”

“如此说来,我等倒是可以摆明车马,亮明朝廷的态度。毕竟陛下有那么一条要求,是他注定无法接受的。”

“甚好,甚好,我看他是继续与我等纠缠,还是舍下脸面选择退兵。”

“如今东边的大城王战事顺利,听说已经收复了原暹罗的大半国土,很快就能与我们合兵一处,我们的底气就更足了。”

马都八收到的最新消息,朝廷在他们这处之外,又派遣了一支不到两千人的官军,前去支援暹罗。人数虽少,却在那里打得顺风顺水,充分发挥了大明的碾压实力。

等到暹罗的战事稳定之后,这一支官军就能补充过来,作为补充。

又是一番商议,众人最终确定好了具体的要求,给出回复,写了一封书信,盖上印章,让莽应里的使者带回去。

莽应里虽然心中恼怒,觉得大明竟然都不派一个使者过来,多少有点瞧不起自己的意思,可是只要没有直接拒绝自己的和谈,就是一个可以暂时安抚军中众将的好消息。

然而等到他开始阅读书信之后,眉头越皱越紧。

他虽是武夫,但是源自大明的中文还是认识的,不过水平不高,只会简单的读书写字,不会做什么锦绣文章。然而书信上面的内容,让他感觉到荒诞到不敢置信。

握着信的双手,都在忍不住的颤抖。

赔偿多少金银牛马都是小事,他根本不会在意。

大不了再苦一苦百姓,骂名让大明来担。

忍受一时屈辱,暂时臣服大明,也可以接受。

无非是像东边原来的安南等国一样,给北边的大国一个面子。

了解到大明认真起来后的真正力量之后,莽

应里已经没有了之前狂妄的想要攻占云南,逐步攻占大明的野心。

他只想平定国内的不满,在周遭称王称霸,先保住父亲留下的家业。

然而接下来,大明却不肯给他这个机会。

东吁如果想要和大明和谈,只能认输投降,任凭大明安排这一片土地的一切。

原本被东吁吞并的众多小国、土司,大部分都要被吐出来,重新成为大明的臣属。

就像是三十年前,莽应龙曾经攻入澜沧国,收缴了大明颁发的老挝宣慰司官印。

官印或许已经丢了,但是如老挝宣慰司这类情况,还会被重新恢复,由大明进行选人册封,或是直接设立流官,即便有所调整,也不是东吁有资格插手的。

看到这里的时候,莽应里就已经无法接受了。

他们的东吁祖地,乃是缅甸中部河谷地区,还不到如今东吁国的十分之一。

其实缅甸这个名字,都不是东吁所有,更北边的阿瓦国所在区域,才被称为缅甸宣慰司。东吁原本所在地,只是底兀刺宣慰司。

莽应里不在乎称谓,只在乎实际利益。

让他放弃几十年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战果?

尤其是这么大片的土地,还有很多是自己辛苦奋战得来的。

不可能,完全不可能!

不过莽应里还是耐下心来继续阅读,想要看看大明还会提出何等苛刻的条件。

原来最后一条,仍旧是针对莽应龙的处置。

莽应龙虽然已经病死,但是他死前的身份乃是东吁的国王,以国礼安葬。

而且缅甸的葬礼风俗与大明有着很大的区别,不是在城外寻找一片风水宝地,大建陵寝,也没有生死同居的忌讳。

莽应龙死后,尸首就安葬在了王宫内,原本还要依照佛教的风俗,建造一座舍利塔,但是战事吃紧,暂时还没有开始建造。

对于大明来说,无论生死,莽应龙都是天子点名的罪人。

莽应里可以被饶恕,莽应龙就算死了,也要被掘墓鞭尸,挫骨扬灰。

倒不是朱翊钧真的对于莽应龙有多么深的仇恨,说起来,历史上还是后来的莽应里对大明的袭扰更甚,更加不可原谅。

只是如今历史改变,他才故意要用这种方式,表达态度。

敢于挑衅大明,哪怕已经死亡,也要被挖出尸首,不得安宁。

对于莽应里来说,最后这一条,就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若是放弃了几十年的战果,凭借大明的支持,自己还能够躲在小国苟且偷生,醉生梦死。

一旦拱手将自己的父亲尸首交出去,让大明处置,他以后还怎么服众,哪有脸面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