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北国又来遣使,这可如何是好啊?”
安南,升龙城。大越皇帝莫茂洽听闻大明朝廷又派人来,心慌意乱,召集臣子们问询对策。
“皇帝有什么好担心的,左右说两句软话把他们打发了就是。”
刚刚班师回朝,受传召进宫的谦王莫敬典对此满不在乎,丝毫没把大明放在眼里。
听到莫敬典的话,莫茂洽满面愁容的解释道:“谦王刚刚回来,或许有所不知,如今的大明……”
如今的这位安南皇帝,恰好与朱翊钧同岁。而且父皇去世的更早,以至于年近一岁,就继承大位,当上了皇帝。就连掌握了军权的叔公,谦王莫敬典,都没有因为幼主在位,就篡夺皇位,反而尽心尽力辅佐侄孙,自己专心对外征战,对付死而复生的后黎朝。
如今略显年轻的莫茂洽,同样已经大婚亲政,掌握了国家大权。
虽说几十年前在嘉靖集结大军,征讨安南的时候,建立莫朝的莫登庸选择了臣服,纳降求封,被封为安南都统使,成为了法理上大明的自治地区。
可是实际上安南从来没有心服口服过,日常称呼大明都是用“北国”“北朝”之类的代称,还依旧选择内帝外王的策略,面对国内的时候,自称皇帝。而且他作为一个权臣篡位改朝换代,都懒得换国号,还是大越。
此地称得上是天高皇帝远,虽说边境紧紧挨着,可是距离大明的核心地带过于遥远。再加上近两百年前那一次失败的征服,让大明朝廷哪怕知道安南国内的小动作,也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曾理会。
然而自朱翊钧即位之后,政策开始有所转变。
金风未动蝉先觉,几年的变化下来,就连安南都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不自觉的产生反应。
没有多少执政经验的莫茂洽,已经因为探知到的大明情报,产生了慌乱。
应王莫敦让补充道:“据人得报,近些年北国兴建许多大船,前段时日有人在海上发现,大明的船队,浩浩荡荡,连绵不绝,放眼望去,连成水天一线。
谦王请想一想,他们造这么多的大船是为了什么?”
“能做什么,打海盗,剿倭寇呗。说起来,我们也占了点便宜,以往困扰我们的海盗在近几年基本荡然一空,可得给北国记上一功劳。”莫敬典见众人仍旧表情严肃,哈哈一笑,“总不能是为了来打我们的吧?”
“朕的心里总是有些不安……前几年,北国就派人前来,谴责过我们没有按期朝贡,不够恭敬,还要求收购大量粮草,那时候咱们因为还要和南边的黎家叛军打仗,就没给多少。”
“这些我当然清楚,乂安、清化,都是难啃的大城,大军人吃马嚼的,咱们自己用都不够,哪里是他们北国想买就买的?”
莫敬典仍旧没有在意,“皇帝休要担心,你还是太年轻,我可是经历过四十年前北国那一次大军的来袭,结果不还是安然无恙,让咱们莫家占了这大位?对咱们来说,北国虽然逼迫欺辱过我们,可终究不是敌人,能够威胁到我们莫家的,还是南边的黎家。”
“谦王,你这一次可是真的错了。”莫茂洽长叹一声:“北国这一次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还用兵锋相威胁,如果我们不能遵守的话,说不定真的会重演四十年前太祖之耻。”
莫登庸臣服嘉靖,割让了部分国土,在越南内部认为是遗臭万年的耻辱,等同于大明眼里的石敬瑭对辽割让燕云十六州,奴颜婢膝称儿称臣。
“北国明确的说,要征讨西边不臣王化的东吁。他们要求我们开放港口,并且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他们海船运送大批人马南下时的补给站,并且年年都要稳定提供足额的粮食,如若不从,他们说会考虑兴灭继绝,让黎家重新回来……”
“开什么玩笑!”莫敬典气得直跳脚,“欺人太甚,简直是欺人太甚!我们离北国这么近,不过一日的路程,哪里需要用什么港口,这分明是故意想要侵占我国,狼子野心,已经彰显无遗!”
理论上安南是大明的臣属,听从朝廷的安排,乃是名正言顺。可是实际上,他们可不愿意成为别人的臣子。
莫茂洽赶忙劝道:“谦王别急,我看北国确实不怀好意,然而如今的大势并不在我。那黎家占据占据了沿海的清化、河静等城,若是他们为了复国,真的愿意老老实实的臣服北国,说不定北国真的会选择支持他们,就像当年陈天平之事,因此引发大战!”
明初的时候,安南还是所谓的陈朝,成为大明的藩属国,正常的称臣纳贡,但凡国王继位都需向大明上表,得到了大明的正
式册封才能得到合法性。
结果永乐奉天靖难,大明开始内战的时候,安南的也出现了一轮外戚篡位,改朝换代的戏码,并且遣使欺骗永乐,自称原本的陈家皇族已经绝了后,所以他才在群臣的推举下,继承了外甥的皇位,并且请求册封。
那时候由于路途遥远,消息不通,难以探知真相,于是胡朝得到册封,顺利被封为安南国王。
结果陈朝还有后裔躲过了大清洗,投奔到了大明说明真相。
永乐因此提出了兴灭继绝,要求胡朝还政。
结果安南假意顺从,可是当陈天平在接受大明军马护送回到安南的时候,遭遇了埋伏。他本人不但被伏兵杀死,就连大明朝廷的随军使者,也都遭到了伏杀。
这才引起永乐大怒,命令朱能、张辅率领大军,征讨安南的一系列战事。这一次的征伐,一路高歌凯进,成功攻破多座城寨,剿灭安南数万敌军,擒获了安南国王等重要人物。
只因没有能够找到其他的陈家后人,永乐这才将安南纳入版图,改名为了交趾,设立布政使司,令这汉唐故土,重新回归。
虽说后来大明没能成功守住战果,可是大明的几次大军来袭,确实打出来了赫赫威名。
哪怕一百多年之后的如今,又经历了数次改朝换代的安南,仍旧心有余悸,不想和北方强大的大明发生冲突。
不服是不服,可是真的让他们和大明硬碰硬,还没有这个胆子。
几十年前,嘉靖的大军还没有真正打进去,莫朝安南就已经提前臣服。正是因为这一点,莫家在许多安南人的心里,成为了国家的耻辱,纷纷投奔南边的黎朝,怎么剿都剿不干净,反而愈发壮大。
现在他们和黎家纠缠不休了几十年,刚刚占据了几年的优势,若是大明在这个时候趁虚而入……
北方的大明能否再度占领安南,谁都说不准,可是莫家的结局却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大明的威胁,哪怕再不情愿,莫朝内部经过了一番商议之后,仍旧选择了服软,接受大明的安排,只不过出于面子上的考虑,还是经历了一番讨价还价,在港口的面积、粮食的数额等方面,稍稍争取了一点胜利,聊以慰藉。
莫朝如此,南方的后黎朝同样没有办法抗拒大明。
如今让大明来到清化港口驻扎一部分军队,也能够成为保护清化的一道屏障,避免北边的莫朝再度侵袭。
他们被莫敬典揍了十多年,首都清化等城市,每隔一两年就要被攻打一次,周边的粮食物产被洗劫一次。
就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还能够撑多久时间。
只是他们有所不知,若是再撑一两年,等已经年迈的莫敬典病逝,莫朝就会急剧衰落,让他们开始大反攻,收复大部分河山。让莫朝只能偏安高平一隅,仅仅依靠大明的庇护,勉强生存。
可是朱翊钧现在卡的这个时间,恰好处于后黎朝最低谷的时刻。
哪怕他们对于认可册封了莫朝的大明十分怨恨,可是一旦听说了大明的年轻皇帝有心要搞“兴灭继绝”,重新树立安南的正统,就立刻忘记了往日的仇恨,对待大明的使者十分殷勤,在送他们离开回国复命的时候,都竭尽全力的赠送礼物,并且随队派遣了一支规模不大的使团,去大明朝贡。
“我等早就已经听说,那逆贼莫氏,不服王化,已经缺席了数次朝贡。可是我们不一样,只要天朝上国愿意支持我们,别说是三年一贡,就算是年年朝贡,我们也心甘情愿!”
后黎朝的使者到了京师之后,对着朱翊钧痛哭流涕,哭诉请求他们赶快派兵,解决掉莫朝。
可是朱翊钧却只是含笑安抚,没有直接表明立场。
正因为和他们几乎同一时间,莫朝的使者,也来到了京师,表达了臣服之心。
而且不止如此,更令后黎朝感到愤怒惊惧的是,就连他们更南边的占城国,也同样派人来到了京师!
“北国怎如此不讲规矩,简直是欺人太甚!”
京师南城,在馆内居住的后黎使者,皆是愤愤不平。他们好不容易才捏着鼻子接受了大明提出来的要求,本以为能够趁势重整山河。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大明不讲武德,将如今安南的几方势力代表,全部都叫到了一起,让几方之间的敌对关系,摆在了明面上。
安南分裂成南北二朝自不用提,在后黎朝的南边,占城国也是一支蠢蠢欲动,可以影响当地局势的力量。
安南和占城之间敌对多年,明初的时候,安南就曾经征讨过占城,后恰逢永乐派兵
征讨,让占城躲过一劫。可是在大明的势力退出安南之后,他们又在英宗时期,攻打占城,并且将大部分占城国土都纳入版图,只留下一个傀儡国王,保留了宾童龙地区的自治权利。
不过这么多年来,占城国人,一直都渴望重新复国,摆脱安南的控制。
面对大明的使者,他们犹如久旱逢甘露,最是乐意,对于大明提出的种种条件,哪怕再苛刻,也心甘情愿。
有着占城这条鲶鱼在,后黎朝就不敢无视大明的威胁,被三面夹击,而莫朝同样对此心存忧惧。
就在前往京师朝贡的使者回国之后,他们才惊讶的得知。大明的军队,已经开始大规模的集结南下,虎视眈眈,似乎随时都可以从陆海两个方向,直接吞噬整个安南。
原本一直为了莫朝征战的莫敬典,也终于因为年老体衰,因病离世。整个莫朝都没有了主心骨,别说反抗大明了,就连后黎朝都不一定能够对付得了。
不过后黎朝虽然心里窃喜,也不敢直接生事。
几方最终只能齐聚广州,接受大明的安排。
在调停之下,南北两朝的战事被迫暂时得以停止,分为两国,分别向大明朝贡,接受册封,双方不得再度开战。
而占城得以从后黎朝的手中挣脱出来,并且收复了大部分失落的国土。
除此之外,莫朝北部的宣光,同样分成了一小国——
莫登庸篡位之后,原本后黎朝的旧臣武文渊心生不满,决意起兵反抗,割据了距离大明边境不远的宣光一带地区。几十年来莫朝有心收复,都一直没能成功。
宣光地块小,将其从莫朝安南中分裂出来,让他们互相制衡,更有利于大明对于周边藩属国的掌控。
第一代割据宣光的武文渊,打出的旗号是为了讨伐奸佞,不忘旧主,乃是被后黎朝留名青史的大忠臣。
如今已经过了半个世纪,新一代宣光之主武公纪虽然还打着这个旗号,可是对于后黎朝到底还有多少忠诚度,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朱翊钧的记忆中,在莫敬典死后的后黎朝成功打败了莫朝,收复大部分国土。然而之前还是忠臣代表的武家,很快就起兵反叛后黎朝,自称隆平王,结果被出兵击败,只是由于武氏在宣光地区深耕已久,后黎朝尚未完全掌控安南的局势,才放任武氏继续占据宣光,直到后来才腾出手,将其消灭。
于是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心思,朱翊钧便派人前去了宣光,尝试册封他们,令其正式成为一国。
哪怕册封失败,对大明也没有多少影响。
一旦成功,便能够让大明的力量,更加深入。
得到大明的支持,武公纪终于不再掩饰,和后黎朝撕破了脸,成为宣光国王。而莫朝和后黎朝对此都只能恨得牙痒痒,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