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179章 大婚

些许愚夫愚妇掀起的妖氛,影响不到京城弥漫的弄弄喜意。

婚姻六礼,皇帝亦不可免,只是相关细节与百姓有所差别。

纳采、问名,就是请媒人前去提亲,女方答应之后,收下男方准备的礼物,并询问名字、和生辰八字。

总不能为了纳采问名等古礼,让朝廷使者来回奔波,选定好的皇后一家,早已从老家搬到了京城,住在如今的都督同知府中,也就是目前和未来的皇后“娘家”。

理论上皇后之父必定封爵,可事情总有先来后到,皇后尚未成婚,准国丈得再等一等。目前只是都督同知的老国丈,已经是从平民阶层一步登天。当他见到了作为朝廷代表的英国公张溶,内阁首辅吕调阳之后,差点忍不住就要下拜行礼。

好在旁人及时提醒,小心搀扶,这才没闹出笑话。

不过一片欢庆的氛围,谁也没有在意这点小小插曲。

作为皇帝使者前来举行仪式的二人,乃是目前的文武高官勋臣之首,如今张居正暂且退居二线担当国政顾问,便把这个荣誉性的职位,让给了吕调阳。

前二礼之前,早已派遣过官员祭告天地、宗庙。

朱翊钧虽然强行没选吉期,拒绝卜算,但是祭告祖宗这些规矩,还是不能废的。神佛存在与否难说,可若没有先祖之功,绝没有如今的自己。

张溶、吕调阳二使亲自乘马,带着承有符节和制书的彩舆,在仪仗乐队的吹吹打打之下,一路慢悠悠行进,来到了皇后家。

二人身穿朝服,面带笑容,虽然想要尽力表现出和蔼可亲的一面,但是久居高位,不自觉的就给准国丈带来无形的压迫感。

两人还没有这种自觉,好在二礼顺利完成,宣读过纳采诏书,送出制书,再象征性的享用了娘家几口酒宴,带着对方准备好的谢表回宫,向皇帝复命。

准国丈努力回想起之前接受礼部官员教导的记忆,矜持板正的完成了相应仪式。等到送走了朝廷人马,才发现自己一阵忙碌下来,浑身都已经被汗水打湿。

这才发觉,时间过的好快,早上还有些微微凉意,中午时就有些热了。

又过了几日,再派遣使者持节前去举行纳吉纳征告期之礼。

纳吉就是遣人前往祖庙,去占卜皇后的名字、生辰八字,看看有没有克夫之象,有没有八字不合。

朱翊钧虽然不信这个,耐不住上至太后,下到民间百姓,中间涉及的经办太监、官吏都信。轮不到他插手,在民间海选秀女的时候,早就将可能不和的人选筛下去了。

再到祖庙占卜,自然没有可能占卜出坏的结果。

纳征便是送聘礼。

告期就是选定好日子以后,请媒人转告女方,征得同意。

民间往往客气一些用请期,皇家则是告期。

次辅马自强、国政顾问高拱、张居正等重臣在此时纷纷出动,担当使者。哪怕去年就已经知道具体日期,现在众人依旧要装模作样的来上一遭。

李太后旁的可以不管,皇帝大婚少不得出面。她适时传下多道谕旨。

对皇帝的旨意中感慨万千,虽然已经提前还宫,从乾清宫搬到了该住的慈宁宫。可是皇帝依然要注意饮食起居,听人劝谏,方可幸福长久。

对内臣、外臣同样各有训诫,言辞之间,都是对于皇帝的爱护之情。

哪怕朱翊钧读了之后,也不免在心中生出几分感动。

他可是亲生长子,母凭子贵,又没有发生寤生逆产吓人的事情,当然不会像武姜厌恶郑庄公一样,引发郑伯克段于鄢。

李太后对他的关心爱护之情不是假的,朱翊钧心里清楚,即便有所分歧,但本心还是为了他好。

当然感动归感动,政治归政治。

最好的太后,就是深居后宫,不插手庶务,专心享福的太后。

至于最后的亲迎之礼,本该新郎官亲自前往,迎娶新娘,才能确立最终的关系。不过皇帝自然不会屈尊降贵,即便朱翊钧想要主动出门,除了破坏礼制规矩,也要考虑到防卫上的麻烦。

于是只能是使节奉命前去,带着金册金宝等礼物和册立文书,几名高官再度前往都督府,迎接皇后,亲迎也变成了奉迎。

因为册立之礼,就是正式确立皇后的过程。

今日算得上大婚最重要的一天,哪怕朱翊钧不用亲自迎接,一切流程内外官员早就演练彩排过多次,无需他指挥,也得早早起来,穿好冕服,端坐御座。

至于宫廷内外的婚礼相关仪设,早就在几天前

开始正式布置。

皇帝只要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就好,礼部官要考虑的可就多了。他们最后查缺补漏,忙前忙后,生怕出现一丁点的差错——上一次大明举办这等盛事,已经是接近六十年前了,容不得他们不慎重。

终于等到了时辰,文武百官皆穿戴朝服,行三跪九拜之大礼。

哪怕册立皇后的口谕,也用不着朱翊钧来说。

自有传制官对使者高喊,声音清亮。

皇帝不用亲自拜国丈父母高堂,经过使臣宣读文书,举行过册立仪式,宣读一通““朕承天序,钦绍鸿图。经国之道,正家为本。夫妇之伦,乾坤之义……”的套话,奉迎皇后入宫。

皇后之前一直居住在皇城西苑,临到礼节将近方才回到新娘家,和父母亲人最后团聚告别之后,再度进宫。

如今的皇后,眼圈仍有几分泛红。

哪怕贵为皇后,哪怕朱翊钧很是开明,愿意改动许多规矩,她以后和父母相见,终究要难上许多,而且少不了许多规矩。

临到奉天门前,才算开始正式的奉迎大礼。

内官太监宣读文书,女官给皇后戴上九龙四凤冠,从头到脚都成为了皇后的模样。

在车马仪仗之下,可没有神奇的闺蜜乱出主意,停车不走,临时加价加彩礼。

皇后此时反而要发红包,赏赐宫女太监,身份上彻底转变。随后身穿吉服,乘坐凤舆,平平稳稳的穿过宫门正式入宫。

太后早已经搬出了乾清宫,不做电灯泡。

凤舆一路畅通无阻来到此处方停下来,转而步行穿过交泰殿,来到坤宁宫。

此时天色尚明,还没到洞房之时。

婚礼古时称为昏礼,就是源自迎娶新娘的亲迎礼一般是黄昏时分,之后拜堂、酒宴、洞房,一气呵成。

唐太宗宠爱长孙皇后生下来的城阳公主,因驸马牵扯到了李承乾谋反被斩首,二婚的时候,希望女儿幸福,曾请人占卜,建议将婚礼改成早上,这样才能保证城阳公主这一次婚姻幸福。

在大臣的轮番劝谏之下,唐太宗收回成命,结果城阳公主的第二次婚姻,果然没有好结局。因巫蛊案被贬斥离京,生下来的三个儿子,在后来参与到了讨伐武则天的兵事中,长子被杀,三子下狱饿死。

等到唐中晚期的时候,已经改成了早上,或许就是受到此事的影响。

来到坤宁宫的皇后,只能暂时休息片刻更换衣裳,前往乾清宫东侧的奉先殿。朱翊钧早已等在那里,两人按照规矩,拜谒家庙,告慰祖先。

但凡元旦、清明、中元、朔望等日,皇帝都要来一趟奉先殿上香行礼。

朱翊钧对这里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皇后却是第一次。

结婚之前,男女授受不亲,哪怕马上洞房,仍不能直接相见。

皇后还带着彩绣红盖头,在宫女的引导下拈香敬祖,三跪九叩。

行礼时他偷眼看去,可惜仍看不到盖头之下的少女俏脸。

两人各自回宫再度换衣,这时方才去掉了过于庄重典雅的礼服,换上了新郎新娘的简易喜庆装束,准备合卺洞房。

皇后乘坐的凤舆,并非红轿,而是皇家所用的明黄色,可是在屋子里皇家不能免俗,为了祝愿皇帝皇后早生贵子,房内与寻常百姓一样的准备了百子帐、百子枕、百子被等物件。桌上果盘盛满了红枣、莲子、桂圆等寓意美好的蔬果,不过花生传入大明的时日尚短,朱翊钧虽已引进种植,还没有在此时出现。

朱翊钧瞥了一眼十分吸引眼球的百子帐,说它吸引眼球,是因为上面绘制了密密麻麻的小孩形象,有的玩耍有的读书,形态各异,都快把他的密集恐惧症吓出来了。

这方面的审美,他实在不能苟同。

他这才感到有些后悔,自己同样应该在装饰上有所改变——至少换个画师!

他赶快移开视线,用金杖掀开红盖,用皇后的娇艳面庞洗洗眼睛。

古时用味道极苦的匏瓜作为酒杯,夫妻同饮,寓意同甘共苦患难以共。如今则换成了纯金的金爵,倒是一饮而尽的要求没有改变。

朱翊钧未免耽误国事,向来不愿多饮,只在节日之时,象征性的喝上两杯,偏好度数较低的米酒,偶尔引用几口葡萄酒。

今日同样如此,杯中酒没有苦涩和辣意,只有酸酸甜甜。

饮酒还要吃饭吃菜,喝口酒吃口馔案上的菜,再喝口酒吃一口主食,最后才是两人手臂相挽的交杯酒,饮下后再吃几口桌上饭菜,才算礼成。

忙了半天

,朱翊钧都感觉到有些饿了,简单的几口饭菜,可填不饱肚子。

之前进行最终抉择的时候,朱翊钧已经与她见过面,一同用过宴。不过那时仍旧隔着一些距离,不像如今这般近。

酒不醉人人自醉,朱翊钧盯着皇后脸上的羞红,很下饭。

在朱翊钧十分具有侵略性的目光下,皇后美眸低垂,最后只浅浅吃了一口便放下筷子。

自己老婆自己疼,朱翊钧劝她无需顾忌,别饿着了。临近洞房,他反而不急,反正为身体健康着想,饭后总要消化一阵才适合运动。

倒是随侍的太监想要劝阻,刚开口就被朱翊钧一眼瞪了回去。

经过这么一闹,皇后心中的不安再度消解不少,笑着拿起筷子,又吃了几口方才停下。

再度洗漱换上便服,方才是正式洞房。

终于忙完了种种繁复礼节,朱翊钧才发现天色已然渐暗。

在花烛的照耀下,娇羞的皇后已然进入了床帐。

朱翊钧受不了有人在侧听床,本该在不远处随侍的太监宫女,统统被他一指赶了出去。

同床共枕,肚子里的饭菜尚未完全消化,他安耐住性子,揽住皇后微微颤抖的身体,与她轻声聊天放松。将来是一辈子的枕边人,之前只见过几面,如今仍有说不完的话。

不知过了多久,翻身上马。

在大婚之前,由年老宫女提前教导皇帝皇后,免得闹出只要睡在同一张床上就会怀孕的笑话。

除此之外,皇家还有内廷彩色印刷的春宫图书,番邦进贡的欢喜佛等物件,让人一看就懂。

不过朱翊钧上辈子早有过经验,无需教导,皇家春图在他眼中,更是只有古籍价值。倒是皇后仍然羞涩,需要他慢慢慢引导。

脑海中突然浮现一个念头,皇后虽然比自己年纪大了一岁,但是自己的身高已然不矮,现在应该算不上小孩开大车了……

春宵一刻值千金,以下省略一万字。

……

第二天一早,两人再度穿戴礼服,前去拜见太后。

第三、四五天,亦要再度面见太后、接受百官朝贺,行盥馈礼……

等到五日之后,婚礼才算正式结束。

皇后可以稍微清闲一点,而朱翊钧在短暂的“婚假”过后,再度专心国事,只是每天晚上,都有了新去处。

等到端午过后,吕调阳上疏,自言年老体衰,请求致仕回乡养老。经过几次挽留,转任国政顾问,给予加封。过度几个月,再正式回乡。

此时张居正方才重新入阁,再度担当首辅。

高拱倒是没有因此心生怨怼,他人虽然没有担当首辅之位,却同样身负重任——继续宣讲实学,培养后辈人才。而且近几年辽东全面整顿改制,清查土地,无论是税赋、人口、军事,都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朱翊钧希望,辽东积累的宝贵经验,能够推广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