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167章 谁暂代首辅?

“朕听说民间有句俗语,叫‘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先生丁忧守制,是该以表孝子心意。然则孝心与否,不再时间多寡,若不然,天下孝子岂非都该留守在家里,侍奉双亲,连外出都算是不孝顺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岂能一概而论,通通定为三年?所以朕才做此决定。”

“论心不论迹,论心意才更重要……”

张居正琢磨朱翊钧所说的这句话,眼神逐渐亮起,忽然问道:“陛下所言乃是至理名言,善恶孝淫之评价,皆是老成持重,不知出自哪一位大家?”

“额,这个嘛,朕书读得太多,有些记不清了。之前让内廷搜罗了许多民间书籍,并没有全部仔细翻阅,有些只是略略扫几眼便放在一边,或许就在近些年刊印的书中吧。”

张居正心里略有点失望,陛下饱读诗书,有过目不忘之能,但是读了这么多年书,记不清具体出处,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朱翊钧临时现编的可能,他完全没有想过。

皇帝还很年轻,有冲劲,有想法,但是很多时候还不够成熟,若非依靠皇权强压,说不定会遭遇多少挫折。

这是有几十年经验的人才能够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而不是一个十几岁小年轻能悟透的。

但他失望的地方在于,如果是源自近些年的民间书籍,哪怕是至理名言,也没有多大的意义。这种话若是出自古时有名气的某位大儒,就能够顺势将其大加宣传,影响朝中舆论,让朝野反对他的人,无话可说。

自己也能放下心理负担,扭扭捏捏的顺势认可,接受下来。

朱翊钧当然总结不出来,总结出这句话的清代文人,没法提前出场,让明代文人心服口服。何况君臣商谈又不是科举考试,哪怕他像苏轼一样,临时编造典故,之后肯定也会被人拆穿。

总不能说是源自朱子这类众人认可的大儒,皇家收藏了仅此一份的手稿?

说出去恐怕都没人信。

不管怎么说,朱翊钧希望回家只守孝一百天的想法,完全符合张居正的需要,他只是需要一些更能够说服朝野大众的理由。

现在看出了皇帝的心意,张居正再度拿捏起来,装作一副仍在犹豫的模样,反对抗拒道:“老臣已了陛下心意,然而文武毕竟有所不同。

国初残元北窜,仍不安宁,天下少不得武将,故而自太祖皇帝起,武职无三年终丧之制,一概夺情起复视事。只是考虑天理人情,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给了百日假期,等到大祥、小祥、卒哭等忌日的时候再另给假日,沿袭至今,成为惯例。

文臣可不能等同视之,从无如武臣这般,即便夺情,也有几十年没再出现过文臣夺情的例子了,臣恐非议者众。”

“几十年没有例子,不就代表几十年前有夺情先例?同样,以前没有,不代表现在就不能做,朕变法革新,不就是为了不再因循故旧,更新气象,让国家蒸蒸日上。先生主持变法,平素惹来的非议也不少,怎么这时反倒怕了。”

“老臣非是怕了……况且禁止文臣夺情,可是武庙亲定的制度。”张居正脸有些微红。

“武庙能定,朕如何改不得?”朱翊钧在心里暗笑。

正德刚死了两三个月,可以说是尸骨未寒,杨廷和就在嘉靖即位之初的诏书上,一连写了七八十条需要改革的问题,如同龙卷风摧毁停车场一般的大改。

当时怎么不尊重,反倒要现在尊重?

说了半天,朱翊钧已经看透了张居正的心思,他的反对态度十分不坚决,无非是不想招惹太多非议,想要把这一次不算夺情的夺情可能引发的隐患,全部提前解决。

既然如此,自己无妨配合一下他,暂且临时客串一次黑脸角色。

“朕还有几个理由,其一,变法大局,少不得先生主持,容不得丁忧三年之久。

国家大政,做到一半,就撒手换人,若有细微差别,则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到时候,到底是变法有错,还是施政有错暂且不论,但是后果都已经铸下,即便后悔,如何能够时间倒转?

其二,朕明年即将大婚,日子都已经定下,各方筹备,先生身为首辅,忙前忙后,合该主持此礼,岂能错过……”

朱翊钧一连说了几条,令张居正大受感动,对于皇帝的深厚信任,颇感惭愧,心中犹豫万分,终于又拜道:“陛下吉期大礼,老臣本该图效犬马之劳,奈何自知服色不便,不敢再当执事,辱此大典。老臣请辞,至于大典,自有吕调阳、

马自强等人筹办。”

“不许请辞,先生是知道的,朕不信吉凶祸福,一切乃是人定。婚期都没按钦天监的日子定,更何况这种事情。”

让前不久丧父之人主持婚礼,在民间都会觉得晦气。

历史上李太后和万历却仍然坚持让张居正主持,可见信重。

但是现在朱翊钧仍旧坚持这个决定,就不是单纯的信任了,而是更像进一步表明态度——老子是皇帝,这些封建迷信的说法,一概不信。

他之前否定祥瑞,否定天人合一,屡屡打压佛门道门的时候,就是这个人设,如今也不能塌房。不管什么封建迷信、奇谈怪论,能想办法解释清楚的,都尽可能的探寻真相,还原事实,引导天下万民多思考探究,而不是什么都推到神鬼之上。

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就被他特意挑出来,刊印在了报纸上,号召天下臣民学习。各地州县,都禁止向龙王、河伯等神怪进献人身,若有私下人祀的,都会重重惩处。

想了想,到底该怎么当黑脸,朱翊钧方才继续道:“朕意已决,守孝之期,从此就改成一百天,文武归于一同。先生若是再行推辞,之前朕封赠给令尊的那些封赏,就要再考虑一下了……”

威胁一下张居正,不老实听话就没有父祖的哀荣封赠。

这样一来,即便不守二十七个月,只等到百日后就回京,也有足够的理由——总不能为了个人的孝顺名声,反而耽误了给父祖的好处。

就算有人要骂,也是骂几句皇帝太过苛刻,不近人情,拿朝廷重臣当驴使唤。骂张居正的不但会大为减少,还会多出一些同情他的人。

这可比找人造势,让他通过强硬手段,直接夺情留京要好得多。

张居正惊讶的抬头,眼眶都微微有些湿润。

这种皇帝故意给他台阶下的说法,他立刻就听出来了。

“朕是觉得,孝道应当重在生前,而非死后。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

张居正点点头,对于皇帝说的十分认可。

子欲养这这段是源自《孔子家语》,虽说宋时起就有人怀疑是伪作,但是至今没人明确论证过,依然可以作为理论依据。

“朕昨日知道先生丁忧报丧一事后方才知晓,先生去家进京十九年,都未曾归乡与父母团聚,朕听到后,心里颇不好受。所以,朕虽然在先生这里无法做出更多补偿,却希望将来的臣子,能够少些遗憾。

自汉以来,历朝历代,皆不忘孝道。然而怎么能等到父母故去,方才想到丁忧?

所以朕同时也要改一下,那就是:

若有双亲健在,在外地任官五年未曾回家者,给假三月,与父母团聚,享天伦之乐。当然,这个具体的五年还是六年,给假一个月还是三个月,还可以交由朝中进行众议,看看官职具体情况,若身兼紧急要职,像武将一样,再拖一拖,调休给假也可以。”

至于官员给假离开后,这个一百天官员缺席会产生的问题,以前就有解决办法,无需朱翊钧特意与张居正讨论。

通常都是副手暂时顶替,他觉得也可以安排即将授予类似官职的新人实习,考察代班的能力、成过,再分派他职。

大明现在读书科举有功业的人太多,反倒是官职稀缺。即便是百日实习的机会,也是趋之若鹜。

朱翊钧虽然打算当黑脸,帮张居正吸引一些火力,但自己可不打算当冤大头。哪怕自己皇帝强令推行,丁忧守孝时长从二十七个月,改为百天的决策,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众人的认可。

所以他决定双管齐下,父母故去守孝合情合理,生前一直在外当官的,就不回去照顾了?

光给银钱,哪怕有奴仆照顾,甚至是兄弟姐妹,只要本人没在身边,都是会落人话柄的。

张居正就是如此。

在外人看来,张文明生前死后,他都没有足够尽孝,按照这个时代的礼法,那是怎么骂都有理。

皇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无论是礼法孝道、还是朝廷制度典章,以及人心风评,都给张居正考虑到了,可饶是如此,他也不敢直接一口应下,显得太过急切。

只得再度行礼,恳请回家。

当然,态度远没有之前那般坚决。

等回到家后,张居正与先行回乡的家人告别,只不过多吩咐了几句,除了不让他们仗着首辅家眷的身份,在地方上胡作非为以外,还特意提点,前期先走慢一些。

或许在几日后,他就会出发,追赶上来。

原本妻子、和几个

儿子都已经知道,他打算想办法夺情,留在京中。

如今不过是被皇帝召入宫一次,就突然改变了主意,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们都不敢细问,细思极恐。

倒是张居正看出来了家人的担忧,宽慰了几句,表示自己仍得圣眷,不必担心。

张居正决定已定,现在不便入阁办公,皇帝对于丁忧守孝制度的更改。当然要知会吕调阳、马自强等阁臣,通过他们将消息散播出去。

很快,群议汹汹,赞同者有之,反对之人更是众多。

反对者,大部分都是发对缩短丁忧时间上,赞同者,大多是赞同每隔五六年的百日回家探亲假上。

按照大明典章,每年官员休假时间很短。

元旦冬至这类特定假期的时间不长,特殊情况还有赐假、病假,但是远在外地,多半赶不回家乡。

即便有省亲、祭祖、迁葬、治亲生父母丧,完婚等事假,都需要自己申请。所谓的省亲,其实就是朱翊钧所说的回家探亲,与父母亲人团聚,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但这种申请,极难得到批复,一般人都在官场上拼命卷,也不敢冒着影响仕途的风险,主动提出。

如今成为定规,大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多休息几个月了,还能在父母生前体现孝道,不必死后装模作样更有意义?

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各执一词。

好在朱翊钧学习后世欧美议会经验,把这两项变革捏合在一起。

要么,就全反对,要么,就全赞同。

让底下人互相争吵,减少直接反对皇帝和首辅的声音。

就是这点反对声音,都被朱翊钧无视掉了。历史上张居正夺情做的那么生硬,都被强压了下去,自己现在这样更改,已经很给朝臣颜面了。

虽然反对的声音还在继续,但是等过了三日,朱翊钧看气氛酝酿的差不多了,懒得再等,便重新召见张居正,令他上殿回复。

这一次,张居正略微矜持了几句,就顺势接受了皇帝的意见。

不是我的错啊,都是皇帝要求的,要不然父祖的封赠地位怎么办?

唉,真是让人左右为难。

决定张居正守孝百日之后,朱翊钧还多给了一些路程时间,只要在大婚之前回来即可。

不过这段时间,大明的首辅之位总不能空缺。

吕调阳老成持重,当了这么多年的次辅,便让他临时暂代首辅之位,算是为他酬功。他的年纪也大了,身体逐渐不好,之前就提出过想要病退致仕的念头,只是朱翊钧没有同意。

现在算是临退休之前,再提一级待遇,不亏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