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大明的审美要改一改了
“陛下,这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十六七岁的姑娘即便还未曾人妇,多半已经许了人家。再晚些的更是老姑娘了,拖到这个岁数还不嫁人的,怕是其家或者其人有恙,不和嫁娶……恐怕朝廷下诏寻访,也难找到合乎陛下心意的。”
“记得生下你的时候,娘就是刚过十七……”
“年龄稍大一些,确实风险更小,只是不好寻找合适的良缘。”
慈庆宫,身体一直不太好的陈皇后,也打起了精神,与李太后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出着主意。两宫太后含笑瞧着皇帝,倒是让朱翊钧难得生出了几分羞赧之情。
为了皇帝陛下的婚事,无论两宫太后,还是外朝大臣,都开始操心忙碌起来。
尤其是在正式的下诏选秀之前,朱翊钧还打算对未来的皇后妃子制定一些全新的标准,并规范后世。
即便他不是皇帝,在这个时代也不可能自由恋爱,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结婚后培养感情,到时候能不能婚姻和睦,就全看运气了。
所以作为皇帝,朱翊钧觉得自己有义务对此稍稍做出一些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更改,用国家律令,强制性的调整一些固有概念。
但是在年龄的调整上,朱翊钧就碰上一个大坑。
两宫太后还记得裕王潜邸时前几任王妃、皇孙病死夭折的情况,对于朱翊钧所说的“婚姻生育应该稍大一些”的言论十分赞同。
然而准备将这一条实施的时候,外朝却有了不同的意见。
除了民间大部分女子,都不会这么晚才结婚,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以外,他们也不认可朱翊钧的修改,并且找到了许多自古以来的条例作为依据。
“朕读《周礼》,上面可是要求女子二十而嫁。”
“陛下此言差矣,《礼记》有云:‘男三十、女二十而无夫家者,皆过时不嫁娶者,媒氏会而合之。’孔圣十九娶妻,不到二十——说明这一条指的是上限,不要超过这个岁数,不是说让女子过了二十岁方才嫁人,而是过了二十还不嫁人,就会受罚。”
“臣知道陛下喜欢墨子等非儒之说,然而《墨子》有所提及,‘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陛下可不能忘了这一条。”
“还有越王勾践曾定有律法,‘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陛下您常说,如今什么如今世道与过去有所不同,又恢复到了原来春秋战国一般的大争之世。海外蛮夷有着秦国一样的野心,有侵吞宇内之危,要我等不能耽于天朝上国之现状,陛下也有心向勾践学习,这一条难道就不学吗。”
“还有,我《大明律》超出年龄,晚婚会罚钱,也并非独创,而是沿用汉时古法。吕后执政时就下令,不嫁者五算,也就是五倍丁税的惩罚。文景沿用之,汉唐至今,晚婚者皆要罚钱。宋时最重,晚婚不嫁,家人也要连坐……想要免除不婚处罚,除非出家为尼,或者是成为孝女,成为地方典范。
陛下总不能说他们都错了吧。”
文华殿,诸多朝臣齐聚在殿内,虽然与朱翊钧有所争论,但是气氛却十分的轻快。
对于群臣而言,婚姻最高最低年龄的修订,相对于其他影响国家政的事务,并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怎么影响自身利益,反而能够带来一股莫名的参与感。
而且以前朱翊钧在调整国家政务的时候我,往往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案牍文书中找到一些佐证,作为变革的理论支撑。
但是大部分古书都是讲究早婚早育,没有要提晚婚晚育的——朱翊钧只不过是想将男十六、女十四的最低结婚年龄提高两岁,在他们看来就已经太晚了。
十六岁的老女人已经不配叫萝莉了——虽然已经成为梨花的老头子不懂这些词汇,但是在这一点上,绝对能和后世的一些“二次元”形成共鸣。
朱翊钧看了一眼今年才被提拔成礼部尚书的马自强,之前他作为帝师,本该站在皇帝的一边,来影响礼部。
然而马自强作为尚书一级中最为年轻的“新人”,根基不够深,说话都没有底气。简单反驳了几句后,就被其他老臣驳斥的无言以对。
朱翊钧恨铁不成钢的瞪了一眼马自强,难堪大任,看来他只能在礼部这种清闲部门待着了。
好在臣子们进攻的功夫,他从这些古书证据中,解析出来了一些新东西。
“众卿稍待,朕发现一个问题:自古以来,关于男女婚姻年龄,多有变更,这是为什么?”
众人思考片刻,给出了公认的答案“世事变迁”。
朱翊钧面露微笑,这正是自己即位以来,经常在经筵、报纸上面提及的主张,作为变法的一项理论根基。众臣子都选这个,说明这几年自己造成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
“说的不错,法虽时变。今时与往日已经截然不同,自然不能再沿用过去的律法。”
朱翊钧变得越来越自信,“春秋战国、秦代、三国之时,各国战乱频繁,战死者众,不尽早结婚生子,恐怕过不了几年就会被灭国,所以勾践墨子才会鼓励尽早生产,繁衍人口。宋时面对辽金蒙,军事压力极重,因此也是要求最严的。平时只是罚金,唯独宋时不婚不育甚至要连坐……
汉初经历了秦一统六国,以及秦末的接连大战,中原人口又是大为减损,故而吕后也要鼓励生育。
然而皇明如今却无需为此担忧,虽然最新的人口普查尚未结束,只在几地试行重查人口,修订黄白册。但是就目前户部的估计,全国总人口,已经超过了九千万,远胜三代以来任何一个朝代!
这么多的人口,国家又没有遭逢大灾大疫、战乱祸患,没有必要急于过早的生育。要人口数量,同时也要人口质量!”
自从人丁丝绢案以来,朱翊钧从南北直隶、辽东等几个地方起步,都重新清查全国的人口田亩房产等重要数据,但是国土实在太大,按照现在的行政效率,急于求成只会得到应付上级的虚假结果,就像过去的黄册一样,毫无意义。
所以几年下来,才清查了几个地区。
为了追求数据的准确,朱翊钧还免去了被清查地区的丁口税,不至于因为被登记在册,而增加更多的税赋劳役。
摊丁入亩这种变革的影响实在太大,有章总之父的教训,朱翊钧没有选择现在就推行,他打算等到全国田亩人口都清算的差不多了,再提出这一条。
结果就像徐渭在《会稽县志诸论户口论》里面提及的一样,县内未在册的人口是在册人口的三倍。虽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像会稽一样,但是各地对于人口的隐匿,都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结果经过认真清查后,各地人口都突然暴涨一大截,让户部的人都吓了一跳。
至于减免的丁口税,虽然影响到了财政收入,但好在朱翊钧自己节省不滥花,而且清查出来了许多应交税的新地,一加一减,反而让国库的收入变得更多……
关于人口、财税的数据,朝中大臣都有所了解,不过经过朱翊钧这么一说,他们才再度恍然,大明的人口如此繁盛,确实不需要像古时那样,让人过早生育。
尤其是现在,朝廷都觉得国内人太多,人均的耕地面积不足,注定会成为威胁大明存亡的长远祸患。早开始以台岛为试点,向外开垦殖民,要是国内生的太快,他们就算努力造船往海外运,都运不过来。
众人商议了一阵,提高三、四年还是有点多了,最终在愉快的气氛下,《大明律》得以修改,以后的最低结婚年龄改成男十八、女十六。
不至于揠苗助长,因为结婚生育,影响到了年轻少男少女的身体。
朱翊钧的大婚,依旧是定在十六岁。
皇帝自然不受律法的约束,而且“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种话可没人敢说。
但是朱翊钧为了表明自己作为皇帝,不会随意的违背律法,成为后人的坏榜样,决定给这一条律法多加一个五年的缓冲期限——大家可以先了解适应一下,那些早早定下了婚约,决定了日子的百姓,不用因为新的律法,就被迫影响到全家的生活,莫名其妙的就犯了罪。
五年的时间,应该足够了。
五年后再违反的,加倍罚钱。
除此之外,朝臣们虽然还想在文华殿商讨一番剩下的一些选秀标准,但是剩下的内容,都用不着再和外臣商讨。
朱翊钧可不想和一群老头子继续八卦自己的婚事。
除了年龄,大部分要求都是源自朱翊钧的个人审美,用不着再修订律法。
比如如今的大明主流审美就是幼态审美,喜欢小的,不单纯是年龄小,还要小胸小脚。
朱翊钧又不搞炼铜,还是大大为妙,更符合自己来自后世的审美,只要不是大过了头,像卡戴珊那么夸张就好。
朱翊钧估计能够形成这种审美,可能还和现在没有后世的钢圈内衣,聚拢形状有关,都是用肚兜。大而下垂严重的,反而不如小的好看。
不过自己是皇帝,用不着平天下,省布料,更重要的是聚人心。向家丁林三学习,发明创造一些新型内衣,也不是难事。对于这类私密要求,直接对即将
外派的太监说就行,甚至没有必要写成文字。
不过朱翊钧在心里估计,这种事情多半会被人传人的流传到民间,成为一条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谈八卦。
除了身材样貌,朱翊钧在对被选秀的女子家庭考察的时候,还增加了一条,对其家庭父母辈、爷爷辈的身体健康、寿命长短的考察。
朱翊钧以前就听说过一个说法,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的寿命都很长,而且身体健康,马上征战多年,还能长寿驾崩,比起同样征战沙场多年的唐太宗要强多了。然而从成祖以后的仁宣起步,大明皇帝多半短寿,即便是仁宣以来各宗藩王,也有许多都是连后代都没有,在封到地方后,早寿薨亡,被朝廷除国的。
此时的全国藩王,太祖系、成祖系的后代比例出奇的高,或许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原因,多半就源自朱棣的老婆身上,某个隐性基因不好,影响到了子嗣后代。
嘉靖相对他的父亲兴献王的寿命要更长,或许就与他的母亲蒋太后有关。
对于朱翊钧自己来说,这就是一个祖宗留下的大坑,逼迫他不得不维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免得因为熬夜酗酒、糖油太多而生病短寿。
现在的人做不了婚检,测不了dna,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大数据统计的办法,通过调查亲戚祖宗的寿命、身体情况,来推测她本人的基因好坏。
身为皇帝,朱翊钧觉得自己没必要像罗辑一样要求的那么详细,但是总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一些。
至于有没有读过书、以及一些额外的要求,就没有必要在选秀的时候提及了。
如今的民间女子一般只读《女训》之类训导女子的书,就算是诗书传家的儒者大家,顶多是四书五经,没什么趣味。
等接到宫中后,还得接受全新的教育,免得思想太过古板,夫妻间没有共同语言。
一开始或许还能接受,时间长了,一定还会出现不和睦之类的问题。
朱翊钧不想像以前的皇帝一样,搞三宫六院,太多女子分散精力。后来的光宗就是因为玩的太过,服用过多的虎狼之药,才早早去世。
虽然身为皇帝,不可能学弘治傻乎乎的只要一个皇后,导致皇位改宗,影响国家,但是后宫的人数也不该过多。
朱翊钧觉得,初次大婚,仿照嘉靖旧例,除了皇后以外,再选两个妃子就够了。
大不了过几年再选。
所以这一次最多只有三人可以成为最后的赢家。
通过民间海选选秀的女子,而是在宫中接受进一步培育教导,思想合格,才有成为皇后的可能。
为此,朱翊钧在已经改名成了储秀宫的宫殿中做足了安排。
伴随着诏令的下发,朱翊钧顺便还提出来了一条新的律法,而且拒绝臣子反对——以后民间女子禁止裹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