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长安柳月

第193章 臣建议罢黜李重润的太孙之位

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正月二十,这一年的第一个旬日常朝。

辰时刚过,武则天便来到了位于大明宫内的紫宸殿,规模较小的常朝,一般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李重润早早的便来到了这里等候,他错愕的发现,今日常朝来的人要比平日里多出了不少。

在大周(大唐)时期,因为是群相制,国家大事基本由三省六部来处理,因此朝会只是百官觐见皇帝的一种形式。

绝大多数重要的政务,其实都是在皇帝与宰相们开会的政事堂中决策的。

这个时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分别是每年冬至和元旦的大朝会、朔望朝和常朝。

大朝会在宣政殿内召开,届时长安城内所有七品以上的官吏和外国使节都会参加。

第二类叫做朔望朝,在月的初一、十五举行,参与的范围缩小到长安城内五品以上的官员。

而常朝则是一旬两次,其中又以旬日的常朝为主,长安城内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

不过在武则天时代,常朝中还有一个特例,就是如果五品以上的官员,有特别重要的事务需要直接面见皇帝,也可以在头一天向春官(礼部)尚书申请,经过同意之后便可以参与常朝。

看来今天有要事启奏圣皇的官员还不少啊!李重润在心中感叹着,不动声色的打量着那些面色严肃,站在队列后面那些岿然不动的红袍官员们。

“圣皇陛下驾到,拜.......”

随着高延福一声又尖又细的唱朝,大殿内数十位官员躬身拜了下去。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高延福的第二声唱朝,终于打破了紫宸殿内落针可闻的静谧。

“臣,中书舍人李迥秀,有本启奏.....”

随着一声低沉的男声,一名大约三十多岁,气宇轩昂,身穿大红色正五品袍服的官员从队列的最后面走了出来。

“哦?”武则天饶有兴致的看着躬身站在自己面前的李迥秀。

李迥秀作为伴驾御前的中书舍人,平日里跟在武则天身边的机会要比不少三品大员还多。

如果他有什么事情,跟在武则天身边的时候有的是机会向她进谏。

但今天在常朝朝会上,他却一本正经的捧着奏折站在那里,李迥秀的举动让武则天也搞不清楚他想要闹哪一出。

“准。”

坐在御座之上的武则天朱唇微启,吐出了一个字,声音不大,却尽显帝王的威严。

高延福连忙走下丹陛,来到李迥秀面前,接过他手中的奏折返回到武则天的面前。

武则天从高延福手中接过奏折看起来,李迥秀则是手持笏板,昂首朗声说起来。

“微臣李迥秀,今日要弹劾太孙殿下。”

李迥秀的话音刚落,紫宸殿内的文武官员们顿时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

“李迥秀要弹劾太孙?”

“太孙殿下又怎么了?”

“你没听说明德门外有个村子被屠了吗?”

与此同时,站在前排站在帝国最顶端的几个人,脸上的神色却是各有不同。

太子李显在武则天左手边最前面的位置,听到李迥秀要弹劾李重润,脸上顿时露出了惊恐之色。

李显的右侧是相王李旦,他也是一脸错愕的转头看向李迥秀,目光中带着一丝愤怒。

李旦的右侧是梁王武三思,他此刻的神情却是镇定自若,只有微闭的双眼中露出些许的笑意。

他们三人身后是大周朝的皇亲国戚们,这些人脸上的表情也各有不同,李唐宗室子弟们大多是愤愤不平,武氏亲王们则都带着洋洋得意的笑容。

武则天右手旁则是尚书省的尚书令狄仁杰、中书省中书令张柬之与门下省侍中魏元忠。

在他们身后的分别是六部尚书与侍郎,以及国子监祭酒、太常寺、鸿胪寺、大理寺、御史台等从三品的官员。

他们听到李迥秀站出来弹劾李重润,则都表现的很平静,一个个眼帘低垂,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武则天高坐在御座之上,对于紫宸殿内众人的表现自然尽收眼底。

她心中自然清楚这些人心中在想些什么。

李迥秀今天跳出来弹劾李重润,无论如何,都会对李重润,甚至太子李显的声望造成打击。

而太子李显如今是李唐宗室的一面旗帜,他们当然不希望李显的名誉受损。

反之亦然,自打武则天登基之后,武氏诸王一

直认为自己不是外戚,而是真正的皇家后裔。

武承嗣与武三思之所以要与李显争夺太子之位,就是希望能够让武氏族人具备皇家正宗的身份。

如今李显被敕封为太子,武氏诸王心有不甘,对于李重润受到攻击自然是喜闻乐见。

而对于那些官员们的心思,武则天更是心知肚明。

对他们来说,除了狄仁杰、张柬之和魏知古等人积极在推动还政于唐之外,其他人对于未来谁当皇帝并不在意。

他们并不愿意自己在这场争储的政治斗争中被卷入太深,毕竟皇权的争夺,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

就在紫宸殿内的众人心思各异的时候,李迥秀绵连义愤填膺开始了对李重润的控诉。

“太宗皇帝当年说过,君王为舟,百姓是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太孙李重润,身为国之储君,本应对百姓宽厚仁善,方能让国家承平,人民安居乐业,四海咸服。

然,今太孙殿下,却残忍暴虐,肆意逞凶,将黎民之性命视为草芥。

臣听闻与三日前纵兵屠戮平民村落,致使我良善百姓死伤无数,千家万户家破人亡。

因此,今日微臣冒死谏言,太孙李重润穷凶极恶,豺狼成性,犹如桀纣一般。

若是将来他成了皇帝,如何能够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我朝岂不是又要出一个隋炀帝?

微臣请圣皇陛下,为了天下黎庶,为了大周江山的千秋万代,一定不可放纵太孙如此恣意妄为!”

李迥秀的这一番话,与他的奏折上所写基本一模一样。

武则天一眼扫过,便知道他要表达什么。

耐着性子等李迥秀说完,武则天将手中的奏折扔到面前的桌案上,满面玩味的看着他。

“李爱卿,那依你所言,太孙殿下该如何处置吗?”

“微臣建议,”李迥秀扭头偷看了一眼武三思,当看见他正用赞许的目光看着自己,顿时将心一横,深深的躬身下去,“罢黜其太孙之位,交由宗正寺审理之后再做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