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少年神童张九龄
此刻在匦使院中的李重润并不知道,在长安各处天潢贵胄、皇亲国戚的府邸之内,都在上演着与梁王府邸差不多的戏码。
明天便是每旬日一次的早朝,长安城内五品以上的官员中,不少人开始奋笔疾书写着弹劾李重润的奏章。
李重润手中拿着一张信笺,上面是他设计的人员简历表格,在姓名一栏,写着三个蝇头小楷:张九龄。
满意的看着钱仁和他身后那名神态扭捏,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李重润的眼中满是赞许的笑意。
“钱主簿,你举荐的人不错,孤很满意。”
钱仁听到李重润的话也是喜出望外,连忙转身看向那名青年。
“张郎君,你听到殿下的话了吧?
从即日起,你便是我们匦使院‘招谏’大使了,还不快谢过殿下的恩典?”
那青年听到钱仁的话,原本黝黑的面孔因为羞涩变成了紫红色,他‘噗通’一声跪在李重润的面前。
“草民张九龄,谢过太孙殿下。”
“张九龄,”李重润走下座位,将张九龄拉起来,“刚才钱主簿已经说了,孤决定任用你来担任我们匦使院招谏大使。
从此以后,你就是朝廷正七品官员,以后可不兴自称草民了。”
“殿.....殿下,”张九龄听到李重润的话更加紧张,“草.....草民没有功名,怎么当得起正七品的官员?”
钱仁站在一旁看到张九龄如此的不上道,心中也不免有些着急。
他如今是分管招谏、延恩两个大使的主簿。
李重润对于这两个大使的工作进行了重新的安排。
原本延恩大使是负责从百姓自荐的投书当中甄选出能人异士为朝廷所用。
但李重润如今却让钱仁将这个大使的职责变成了类似后世的风投和证券交易公司。
他要求钱仁在自荐书中找到可以实施的项目,然后由匦使院作为其原始股东进行资金的扶持。
等到项目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有了盈利能力之后,他还会对外公开招募股东,并且依照他穿越之前的经验,最终将这些股份变成可以交易的证券。
钱仁虽然一开始对于李重润的想法并不十分了解,但他毕竟出身于商贾世家,对于商业模式的接受能力很强。
没用多长时间,便能够熟练的熟悉这一部分的业务流程。
如今,他已经在自荐书中找到了两个能人异士,一个名叫鄯余治的突厥人擅长养马。
李重润与乞活军的阿曼夫人联系,准备在凉州找一块水草丰沛的地方,由他来投资,与乞活军合作成立一个军马养殖基地。
还有一位是剑南道青城山罗公远的道士,善长于炼丹,李重润也命钱仁派人去青城山将他接来。
目前延恩大使业务由钱仁兼任,他虽然还不太熟悉,但总归是能够勉强支撑。
但招谏大使的业务他就实在是力有不逮了。
原本按照武则天的设计,招谏大使的职责便是从百姓的投书中甄选出文才卓越,或者是对时政有见地的文章。
她的本意让百姓表达对于朝廷政策的意见,从而将那些有瑕疵的施政方针进行改善。
但由于武则天与朝中大臣们的喜好不同,再加上投书的都是一些人微言轻的庶民,因此这些文章最终也都被束之高阁,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所以李重润对招谏大使的工作方法也进行了改革,他与秦佾、裴愿和钱仁商量,准备开办一个报刊,名字就叫《华夏旬报》。
原本的招谏大使如今便成了报刊的主编,他的职责就是要从招谏木匦的头书中将那些文章挑选出来,利用如今李重润已经完善的活字印刷术,将其刊印成册,每逢旬日之后,将其对民间售卖。
钱仁的父亲虽然从小便给他请过师傅,但他最终也只是粗通文墨,平日里读一点粗浅的文章还行,但这个主编的活,他却是能力不够。
因此,钱仁这才从延恩的木匦中千挑万选的找到了张九龄,在对他进行了初步的考核之后,将其推荐给了李重润。
不行,我今日必须要将招谏大使这个烫手的差事甩出去,每天看那些文章,头都要疼死了。
钱仁的心中暗下决心,满脸堆笑的看向张九龄。
“张大人,你有所不知,太孙殿下如今主持匦使院,这匦使院的规矩自然与其他衙门不同。
咱们太孙殿下是何人啊?
那是未来的国之储君,他的上面有圣皇陛下,太子殿下老成持国,咱太孙
殿下在匦使院自然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规矩。
按咱们太孙殿下的说法,这就叫不拘......不拘......”
看着钱仁说到一半想不起来词儿了,李重润的心中着急,连忙提醒他,“不拘一格降人才。”
“多谢太孙殿下提醒,”钱仁连忙向李重润行了个礼,随后对张九龄接着说道:“咱们太孙殿下说了,年轻人才是未来的希望。
年轻人强则国强,年轻人进步则国进步,年轻人,就是初生的太阳,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
张九龄听到钱仁的这一番说法,脸上也露出激动之色。
要知道他原本也是少年神童,十几岁写的文章便被张说所赞誉。
宰相张说因为得罪了张易之,在被流放岭南的时候,途径张九龄的故乡,读到他幼时所做的文章,便赞誉说:张九龄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
张九龄原本来长安是准备参加科举的,李重润也知道,他在后年将以弱冠之龄考取进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张九龄一生除了为官清廉,颇有政治建树之外,他的文名也可以说是震古烁今,在《望月怀远》中的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谓是千古绝唱。
此时的张九龄,刚满十八岁,正是意气奋发,血气方刚的岁数,听到钱仁这一番话,再看站在面前的李重润,心中对这位太孙殿下的知遇之恩充满了感激之情。
“太孙殿下,”张九龄面容坚毅,目光坚定的看着李重润,“蒙殿下不弃,子涛愿为殿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