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学生陈世美
科考在即!
包拯亲临考场,全国各地,四百多个州郡,八百多名举子,均陆陆续续进入考场。
望着这些考生,包拯仿佛看到了自已前世参加高考时的场景。
因为人生的命运,在这一刻几乎就定格了。
而且,古代的科考比后世更加的残酷。
当然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殿试只排名次,没有落榜一说。
因为只要考中举人,在大宋就有做官的资格了。
只是殿试的名次不同,未来的仕途也不尽相同。
殿试的名次分为三甲、进士及第,以及同进士出身三等。
能中三甲,未来最差也是个三品京官。
运气好,甚至能官至宰辅。
若只是同进士出身,基本上只能从九品芝麻官做起。
这辈子想要成为朝廷的核心人物,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考场就是战场,竞争格外激烈和残酷。
一场考试,几乎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当然,这对寒门子弟来说,无疑是一次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没有一个考生不珍惜这次逆天改命的机会。
经过三天漫长的煎熬,考试也终于落下帷幕。
阅卷官开始忙碌起来,轮番批阅试卷,将试卷按照优劣排列名次。
由于科考改革的缘故,所有学子的试卷都答得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策论部分,欧阳修几乎没看到太中意的。
只有三人稍能入眼,因此被列为三甲。
欧阳修将三甲试卷给包拯看了,包拯也是摇头叹气。
不过考虑到改革初期,考生不适应也在情理之中。
总体而言,尚可接受。
包拯如实将考试结果上奏皇上。
但赵祯看了三甲试卷,颇为满意。
对他来说,与往届考生相比,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考生开始涉猎时事政务,只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宋将来的人才一定会越来越多。
“包卿未免过于苛责!”
面对包拯的叹气,赵祯笑着回应道。
毕竟三甲的文章写得不错,文辞优美,尤其是头名状元,赵祯甚是欣赏。
其文风颇有范仲淹的风格,大气磅礴。
赵祯对于新科状元的名讳充满了好奇,他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位状元的名字,于是他命令吏部立即调取了考生的名单。
经过一番查找之后,终于得知,状元的名字叫陈世美,陈州东乡人。
陈世美?
当包拯一听到这个名字时,他当场愣在了原地,心中充满了惊讶。
陈世美这个名字,对于那些看过老包电视剧的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吧!
包拯心中暗想,自已好不容易推行的科考改革,竟然挑选出了一个抛妻弃子的小人作为状元?
这让他感到非常震惊,甚至可以说是心态崩了。
他下定决心,即使皇上要钦点陈世美为状元,自已也一定要阻止他成为驸马。
否则,皇上以后岂不是颜面扫地。
因此,包拯回到府中之后,第一时间便叫来了展昭,命令他立刻赶往陈州,调查陈世美的家底。
“大人,为何突然要调查新科状元?难道状元爷犯了什么事?”展昭满脸的疑问和不解。
“这倒没有,本府如今执掌朝政,正是用人之际,这陈世美文采飞扬,将来必可称为朝廷栋梁,所以本府先调查一下他的身份背景和在地方上的名声。”
在包拯的忽悠下,展昭自然也是信了,以为包拯这是看中了陈世美,有中用之意,遂不辞辛劳,再度快马加鞭,朝陈州而去。
朝廷方面。
第二天便正式放榜。
看到皇榜的考生们,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却是唉声叹气。
名列前茅的考生,对包拯感恩戴德。
名次靠后的考生,心里暗骂包拯倒行逆施。
好好的科考,被包拯弄得乌烟瘴气,后半生命运,被一个策论就给耽误了。
当然,最开心的莫过于中了头名状元的陈世美了。
他打死都没想到,自已一个寒门子弟,竟会独占鳌头。
苍天有眼,不枉二十年寒窗苦读。
这次终于可以扬眉吐气,衣锦还乡,好好回去见妻儿了。
中了头名状元,朝廷最低也要安排一个知县的职位。
运气好的话,甚至能直接在京城留任。
光是想想,都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心里乐开了花。
下午时分。
赵祯驾临文德殿,召见头名三甲考生。
“学生陈世美、郭盛、杨舒,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人满面春风,站在大殿上,嘴角止不住的上扬。
赵祯看着三人均气宇轩昂,仪表堂堂,尤其是陈世美,风流倜傥,心中甚为喜爱。
随即钦点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宝马一匹,玉带一条,黄马
褂一件,游街三日,以示荣耀。
说些激励之语,无非“忠君爱国,勤政爱民”等。
“学生定不负皇恩,竭心尽力,报效朝廷,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辞!”
三人满口答应,随即告退。
在东京城里足足游街三日,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三日后,陈世美又来拜谒包拯这个监考恩师。
在他眼里,自已能有今日的荣耀,自然也是因为包拯这个监考老师的功劳。
“学生陈世美见过相公!”
包拯听着这个名字,感觉心里膈应得紧。
上下打量了陈世美一眼,果然是一表人才,无怪乎能被公主看上,招赘为驸马。
当然,那只是小说影视,包拯这几天一直都留意朝廷的动向,似乎皇上并没有要招赘他的意思,心里也是奇怪。
是自已想多了?
毕竟《包公案》里面,陈世美压根就不是驸马,也没有《铡美案》。
所以包拯也不太确定是哪一个版本,眼下他只能防患于未然。
若发现皇上有招赘他为驸马的意思,提前阻止就是了。
“无须多礼,等朝廷任命下来,即刻赴任。”
“学生遵命!”
“此外,本府还需提醒你,凡事三思而行,莫要心存侥幸,做后悔莫及之事。”
“学生谨记相公教诲!”
陈世美满嘴答应,以为这是包拯对他的激励和器重,兀自欢喜。
心想自已以后一定要好好施展一番,成为范仲淹和包拯这样的国家栋梁,名载史册。
殊不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不是每个人都经得起重重诱惑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