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大周乱了
谢家其他人还有些迟疑。
谢尚书不由加了把火:“我知道,大家心中有所顾虑。但想想我们谢家后人,想想大周!如果我们现在不挺身而出,将来等待我们的可就是奸臣的清缴了!那些奸臣囚禁谢太后,京都的谢家人都被杀了个干净,他们还能放过我们吗?”
众人闻言,最后一丝顾虑也没了。
“大人说得对,那群叛军囚禁了太后,怕是下一步就是对我们这些忠良下手了,我们谢家世代为大周效命,如今不过只是出了谢承宗一个败类,我们罪不至死!”
“是啊,我们这些人又没有支持谢承宗,我们是忠于大周的,只不过被谢承宗逼得才逃出来,现在谢承宗被杀,他们也该迎我们这些人回去才是,怎么能把我们当叛军处理?”
谢尚书见状,趁热打铁:“此次行动,乃是顺应天命。只要成功,各位皆是大周的功臣,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众人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齐声说道:“愿听尚书大人调遣!”
谢尚书满意地笑了笑,说道:“好!从现在起,我们要收拢剩下的开封士兵,还要招募开封的有志之士入伍。”
于是,谢尚书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他派出手下在开封城内张贴告示:当今圣上幼弱,谢太后本应母仪天下,护佑大周。然如今,太后与圣上竟被一群奸臣贼子所控制,困于宫中,朝纲混乱,奸臣当道,百姓苦不堪言。
我谢家世代忠良,为大周鞠躬尽瘁。今不忍见江山社稷落入奸人之手,决定起兵清君侧,拯救太后与圣上,还天下一个清明。
望有志之士能与我等一同举义,共赴国难。凡参与者,皆是大周的功臣,待事成之后,定当论功行赏。
此告示一经张贴,瞬间在开封城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开封城的闹市街头,一群百姓围在告示前,议论纷纷。
“这谢尚书说的可是真的?太后和皇上真被奸臣控制了?”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的中年男子满脸疑惑地问道。
“多半是这样,听说太后是谢家人,他们自己人说得话,总不会有假。”旁边的一位老者捋着胡须说道。
“难怪日子越来越难过,原来是奸臣当道!竟然控制了太后和小皇帝,当真是可恨!”
许多不知情的人看到告示上的话,纷纷响应。
有的是为了报国为民,有的是为了功名利禄,一时间,报名参军者络绎不绝。
“我要参军,为清君侧出一份力!”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招募处喊道。
“算我一个,不能让奸臣毁了大周!”另一个人也跟着说道。
就这样,谢尚书很快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招募了大量的士兵。
再加上原本收拢的开封士兵,他手下的兵力迅速扩充到了五万多人。
谢尚书又开始召集军粮。
开封是卫王的领地,其中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卫王的眼线。
很快,谢尚书在开封起兵的消息就传到了卫王的首都——朝歌。
“启禀大王,有紧急军情!”一名侍卫匆匆跑进来,单膝跪地,神色紧张。
卫王微微皱眉:“快说!”
“谢尚书在开封起兵,号称要清君侧,解救被囚禁的谢太后和被控制的小皇帝。”侍卫喘着粗气说道。
卫王闻言,脸色一沉:“什么个情况?你且详细说来。”
侍卫连忙应道:“大王,据属下了解,这谢尚书本是谢太后的亲弟,在朝中素有威望。但不知为何,与甘将军和钟安龙等权臣产生了嫌隙。近日,甘将军等人在朝中权势熏天,据说不仅囚禁了谢太后,还把控了小皇帝,使得朝堂乌烟瘴气。谢尚书忍无可忍,这才在开封召集兵马,以清君侧之名,欲救太后和小皇帝。”
卫王听罢,在殿中来回踱步,神色凝重:“这谢尚书起兵,究竟是真心为了救太后和皇帝,还是别有图谋?”
侍卫低头道:“属下愚钝,暂时难以判断。但如今他已起兵,兵锋直指长安,这局势怕是要乱了。”
卫王停下脚步,沉思片刻后说道:“速去召集几位大臣前来,本王要与他们商议此事。”
不多时,相国和大将军等几位重臣匆匆赶来。
卫王直接把开封的密信递给了几个大臣:“谢尚书在开封起兵一事复杂,本王想听一听诸位的看法。”
“大王,此事颇为蹊跷。谢家向来在朝堂中颇有地位,谢太后也是谢家人,如今他突然起兵,想必是出了什么变故。但这清君侧之说,也不可全信。”
相国开口道:“大王,依臣之见,此事还需谨慎对待。我们可先写一封请安折子,去问问太后和小皇帝的情况,提出要面见小皇帝和太后,看看朝堂那边是什么反应,再做打算。如此一来,既能显示我们对皇室的忠心,又能探探虚实。”
大将军则紧接着说道:“大王,相国所言虽有道理,但我们也不能毫无防备。”
“末将提议,可以先召集军队,准备军粮了,以防备不时之需。万一谢尚书的兵马朝我们而来,或者长安局势失控,波及到我们,也好有应对之策。”
卫王微微颔首,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诸位觉得相国与大将军所言如何?”
“臣以为相国和大将军的建议皆有可取之处。先写请安折子,可避免我们贸然行动而落人口实。同时准备军队和军粮,也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安全。”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正是,如今局势不明,我们需做好两手准备。”
卫王思索片刻,说道:“好,那就依相国和大将军所言。相国,这请安折子就交由你去撰写,务必言辞恳切。大将军,你即刻着手召集军队,准备军粮,不得有误。”
相国和大将军齐声应道:“遵旨!”
卫王:“其余诸位就协助相国和大将军做好此事,若前方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来报。”
众大臣纷纷行礼:“是,大王!”
很快,相国精心撰写的请安折子便快马加鞭送往长安
“这是卫王的请安折子,你看看吧。”钟安龙叹了口气,把折子递给甘将军,“真是祸不单行啊。”
甘将军接过来,下意识念了出来:“敬呈太后、圣上:
臣卫王恭谨叩首,敬问太后金安,愿太后凤体康泰,福寿绵长。
近日闻得开封有变,谢尚书于彼处召兵而起,打出清君侧之旗号。臣心甚忧,不知其中详情究竟如何。太后与陛下身处宫中,想必对局势更为明晰。臣诚惶诚恐,特以此旨问询,望太后与陛下示下圣裁,以解臣之困惑,安臣之心。
臣定当谨遵圣意,为大周之安定、为太后与陛下之安宁,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卫王那边必须先稳住,不能让他轻举妄动。”甘将军紧皱眉头,神色凝重地说道。
钟安龙点了点头,回应道:“我也是这么想的。不如以谢太后的名义给他写封信,安抚一下,让他不要胡乱猜测。”
甘将军沉思片刻,说道:“此计可行,但信的内容须得仔细斟酌,一定要让他相信太后和圣上安然无恙。”
两人商议已定,便着手安排写信之事。
他们找来张御史,想让他写这封信。
张御史听闻他们的计划,脸色大变,当即表示反对:“万万不可!圣上已死,此事应当立即公布,怎能再继续隐瞒?如今局势混乱,圣上身死的消息不传出去,谢尚书又在开封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我们靠自己,如何能平息这场风波?”
甘将军冷哼一声:“公布?公布之后呢?我们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此时若请一位王过来当皇帝,这场叛乱的帽子,怕是就要扣在我们头上了。”
张御史据理力争:“我们只要把事情与新王陈诉清楚,过错自然不会在我们身上,这般隐瞒下去,只会让事态愈发严重。天下人若知晓我们欺瞒,朝廷的威信何存?”
钟安龙插话道:“新王过来,未必会念及我们的功劳。万一他追究起来,谢家之乱的责任岂不是要由我们承担?何况谢太后尚在,新王即位,太后仍是太后,若要惩治我们,易如反掌。”
张御史愤怒地指责道:“你们这是只顾自身安危,全然不顾朝廷大局!我们身为臣子,应当以国家为重,怎能为了一己之私,代行君权?”
甘将军也怒了:“张御史,你莫要站着说话不腰疼。如今局面如此复杂,稍有不慎,我们都将万劫不复。”
张御史毫不退缩:“正因局面复杂,才更应遵循正道。若一味隐瞒,只会让更多人对朝廷失去信心,引发更大的动乱。”
钟安龙试图缓和气氛:“张御史,我们并非不顾大局,只是在寻求一个稳妥的解决办法。”
张御史冷冷地说:“稳妥?你们所谓的稳妥,不过是拖延时间,妄图保住自己的权势,你们这般作为,怎能算是忠臣?”
甘将军眉头紧皱,觉得张御史变得比之前顽固太多,对他也有了些不满,甘将军是认可钟安龙所说的,他不想自己丢了命。
于是他看向张御史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威胁:“张御史,此事关系重大,我们自有考量,你莫要在此胡言乱语!”
钟安龙也附和道:“张御史,如今局势复杂,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天下大乱。隐瞒死讯,也是为了稳定朝局。”
张御史冷笑一声:“稳定朝局?你们这是在自欺欺人!如此重大的事情,岂能隐瞒?天下人迟早会知晓,到那时,朝廷的威信何在?”
甘将军怒喝道:“张御史,你若再执意纠缠,休怪我等不客气!”
张御史毫不退缩,大声说道:“我身为御史,职责所在,定要揭露你们的罪行!”
说完,张御史拂袖而去。
钟安龙看到张御史这么做,心中警铃大作:“不能让他再上朝堂,他与我们的政见不同,若是在朝堂上闹出来,怕是要坏事。”
甘将军:“既如此,那不如先罢免他,让他待在家里。”
钟安龙自然赞同。
刚回到家的张御史,就接到了罢免的消息。
他大怒:“一群乱臣贼子,这般做派,与谢家又有何区别?”
张御史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心中思绪万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给在燕国的叶云起写信,阐明长安的乱局。
信写好后,张御史小心翼翼地封好,派亲信之人秘密送往燕王处。
与此同时,卫王在长安的眼线也收到了卫王的指示,开始在长安暗中试探消息。
这位眼线名叫李顺,在长安经营多年,常年给各个官员送礼,是个精明能干之人。
得到卫王的指令后,李顺在长安的各大官员家里游走,寻找着可能的线索。
“大人,只要您告知我一些有用的消息,这钱就是您的了。”李顺将一袋子银子推到官员面前。
那官员犹豫了一下,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道:“告诉你也无妨,皇宫里在准备棺材。”
李顺心头一惊:“可知是为谁准备的?”
官员摇了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但肯定是有大变故。”
李顺得到这个消息后,不敢耽搁,立即将其写信快马加鞭传给了卫王。
卫王在王府中收到了李顺的信,看完后脸色大变。
“看来长安真的出了大事,莫非是谢太后……”卫王心中猜测着应当是谢太后出了意外,“小皇帝怕是被奸臣控制了,所以谢尚书才会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卫王当即召集众臣:“诸位,长安局势危急,本王不能坐视不管。谢尚书以清君侧之名起兵,本王也要发兵,清剿奸臣!”
将领们齐声应道:“愿听大王调遣!”
于是,卫王的军队也开始集结,准备向长安进发。
与此同时,叶云起也收到了张御史的密信:
“大王,长安如今局势危急。小皇帝已逝,而甘将军和钟安龙却妄图隐瞒死讯,意图掌控朝局。谢尚书在开封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君,卫王怕是也有异动,臣深感忧虑,特写信告知大王,望大王能有所筹谋,以保大周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