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搅弄风云
谢承宗强忍泪水,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父亲放心,都解决了。您安心养病,其他的事情交给我来处理。”
谢宰相闻言,似乎松了一口气,但随即又皱起了眉头:“谢家最近得罪了不少人,你回来后不可太过招摇,做事也要低调些才好。”
谢承宗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父亲的话意有所指,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和坚持。他紧紧握住父亲的手,坚定地说道:“父亲,我明白您的意思。但现在的朝廷已经腐朽不堪,民不聊生。我们谢家身为名门望族,更应该挺身而出,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谢宰相闻言,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欣慰也有担忧:“你有这个想法很好,做事还要再仔细些,为父老了,谢家很多事情都要你承担起来。”
他根本不知道,谢承宗是想取代朝廷。
“承宗,你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但你要记住,无论做什么决定,都要三思而后行。我们谢家的荣耀和命运,都系于你一身。”谢宰相用尽全力说道,然后再次闭上了眼睛,他的身体太差了,几乎已经到了快油尽灯枯之时。
谢承宗答应,心底却是在想要怎么逼迫小皇帝让位。
谢承宗决定先把小皇帝控制起来再说。
在谢承宗从谢宰相屋里离开后,谢尚书又忍不住说道。
“承宗,你怎可如此鲁莽!”谢尚书厉声责备道,“你可知,你这一举动,几乎将整个谢家拖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谢承宗不为所动,直视着叔叔的眼睛:“叔叔,我这么做,是为了谢家的未来。如今朝廷腐败,民怨沸腾,正是我们谢家取而代之的大好时机!”
“你错了!”谢尚书怒斥道,“你以为凭借一己之力,就能改变天下大势吗?谢家能有今日,靠的是历代先祖的智慧与汗水,而非一时的冲动与野心!”
“可你们太过保守,太过中庸!”谢承宗反驳道,“父亲病重,叔叔你又不敢担当,我只能自己站出来!”
“你……”谢尚书气得脸色铁青,却也无可奈何,“承宗,你还年轻,很多事情你不懂。你以为掌握兵权就能为所欲为吗?这天下,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那我更要试试!”谢承宗固执己见,“叔叔,你就等着看吧,我一定会证明给你看,我谢承宗,有这个能力!”
谢尚书无奈叹了口气,只好让管家召集谢家的门生来家里商量要怎么处理这件事。
谢尚书,谢承宗的亲弟弟,平日里温文尔雅,此刻却紧锁眉头,坐在书房正中的太师椅上,目光深邃地扫视着围坐四周的每一位门生。他的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承宗病情的深切忧虑,又有对家族未来命运的沉重思考。他知道,此刻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到谢家的兴衰存亡。
“诸位,今日召集大家来此,实乃有要事相商。”谢尚书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书房内的沉寂,“我兄长病重,很多事不便告诉他,只是此事关乎我谢家乃至朝廷的安危,万不可轻忽。”
谢尚书于是把谢承宗跑出来的事情跟众人说了。
“承宗的性格我是知道的,这小子年轻气盛,跟甘将军又有些不和,怕是为了赌气,才会放出起义军的人,想让甘将军吃个苦头,他自然是不可能造反的。”
在谢尚书看来,他们谢家已经到达权臣所能爬到的最高位置。
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没有必要再乱来了。
其他谢家人也是一样的想法。
门生们闻言,纷纷面露凝重之色,相互交换着担忧的目光。其中一位年长的门生,谢翰林,率先开口:“尚书大人,宰相大人病重,自当全力救治,但朝中局势复杂,此事若不慎泄露,恐生变故。”
“谢兄所言极是。”另一位年轻有为的门生,赵子瑜接过话茬,“更何况,近来朝中传言四起,有人欲借宰相大人病重之机,行不轨之事。我们不得不防。”
谢尚书轻轻点头,表示赞同:“正是如此,我虽有心隐瞒,但纸包不住火,迟早会被人知晓。更棘手的是,若有人借此机会栽赃陷害,将谋反的罪名扣在承宗头上,那后果不堪设想。”
此言一出,书房内顿时陷入了一片死寂。谋反,那可是诛九族的大罪,谁人敢轻易沾染?
“尚书大人,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王猛说道,“甘将军所说的事情并无证据,说不得是他诬赖谢监军。”
这话,就是要让甘将军做替罪羊了。
谢尚书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个主意。”
说到这里,谢尚书微微一顿,目光在众人脸上缓缓扫过,最终定格在谢翰林身上:“谢兄,你素来足智多谋,可有良策?”
谢翰林沉吟片刻,缓缓道:“尚书大人,依我之见,我们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暗中加强府内守卫,同时派遣可靠之人,寻找名医为宰相大人诊治。第二步,则是准备应对可能的危机。若真有人欲行不轨,我们可先将宰相大人‘病重’的消息放出,再适时宣布由尚书大人暂代宰相之职,以稳定人心。”
“谢监军的事情可大可小,太后是谢家人,只要太后那边开口,谢监军的罪名自然能洗干净,现在当务之急是要稳住您的位置,保住谢家不倒。”
谢翰林看的明白,只有谢宰相不倒,他们这些谢家人才能继续在朝堂上屹立不倒。
至于谢承宗造反的事情,谢翰林也根本不信。
谢太后都是谢家人,谢承宗没什么理由造反。
其他人也都是这么想的,他们都觉得是谢承宗剿灭起义军失败了,年轻气盛干出了一点错事,都觉得谢承宗没什么可能会造反。
“此计甚妙!”赵子瑜眼睛一亮,“如此一来,既能保护宰相大人的清白,又能稳住局势,不至于让谢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但如此一来,宰相大人岂不是要背负上‘被蒙蔽’之名?”王猛有些不甘心地问道。
“王兄,大局为重。”谢尚书语重心长地说,“承宗若能康复,自然能洗清一切。若不能,我们更要为他,为谢家,保住这份基业。至于那些虚名,又有何意义?”
王猛闻言,虽然心有不甘,但也知道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只能无奈地点了点头。
“承忠毕竟是跑回来了,还是要处理。”谢尚书继续说道,“待风波过后,我们可寻机将承宗调至偏远之地,任一小县令,远离朝堂纷争,待时机成熟,再行召回。这样既能让陛下放心,也能保全谢家的颜面。”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赞同。他们知道,这虽非上策,却是在当前局势下,最为稳妥的办法。
然而,他的心思并未能完全隐藏。在他提前归京的消息不胫而走后,朝中的大臣们纷纷私下议论,揣测着这位宰相的真实意图。
“诸位可曾听说,谢承宗竟提前回来了?”一位年长的官员压低声音,眉头紧锁。
“起义军没有剿灭,谢承宗怎么能回来?”
“是啊,他此举必有深意。”另一位官员附和道,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谢宰相虽素有清名,谢承宗可不是,谁又能保证他永远忠诚于大周?”
“此言差矣!”一位平时与谢承宗交好的官员反驳道,“谢宰相乃是我大周栋梁,他的忠诚岂是尔等可以轻易质疑的?我们把谢承宗喊来问问就是了,只是有要事需与陛下商议。”
但这样的声音很快就被更多的质疑所淹没。大臣们或出于个人恩怨,或出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纷纷私下讨论,认为谢承宗此举必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然而,碍于谢宰相多年来的威望与清名,他们终究没有将这份疑虑公之于众,只是暗暗留心,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风暴。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谢承宗开始了他的行动。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必须掌握军权。于是,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关系网,精心策划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偷取虎符,统领禁军。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谢承宗亲自带领一队心腹,悄无声息地潜入了皇宫的密库。凭借着对皇宫地形的熟悉与高超的武艺,他们轻易地避开了守卫,找到了存放虎符的密室。在紧张而有序的操作下,虎符被顺利取出,而这一切,都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掌握了虎符的谢承宗,如同猛虎添翼,迅速掌控了京城中的禁军。他利用自己的威望与手段,将原本忠于皇帝的军队一一收服,使得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他的阴影之下。
一切准备就绪后,谢承宗决定去见谢太后。这位在朝中拥有极高声望的皇族长辈,是他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深知,只要能够得到谢太后的支持,他的摄政之路将会更加顺畅。
当谢承宗踏入慈宁宫时,谢太后正端坐在上首,手中把玩着一串念珠,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宁静与祥和。看到侄子前来,她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中满是慈爱与信任。
“承宗啊,你怎么突然回来了?起义军可还安好?”谢太后关切地问道。
谢承宗微微一笑,上前几步,恭敬地行了一礼:“起义军那里一切安好,太后勿忧。臣此次提前归来,实乃有要事需与太后商议。”
“哦?何事如此紧急?”谢太后微微一愣,随即放下了手中的念珠,认真地看着谢承宗。
谢承宗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精心准备的言辞:“太后,近来朝中局势动荡,起义军亦时有不安。小皇帝年幼,难以独当一面。臣以为,当前之急,乃是稳定朝局,确保国家安宁。因此,臣斗胆请太后恩准,让臣暂时代为摄政,辅佐小皇帝处理国事。”
谢太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疑惑。她从未想过,自己这位一向忠诚的侄子,竟会有如此想法。但转念一想,谢承宗此举或许真是为了国家着想,于是她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承宗啊,你的心意我自然明白。但摄政之事非同小可,需得陛下首肯方可。”
谢承宗心中一喜,知道谢太后已经上钩。他连忙趁热打铁:“太后所言极是。但陛下年幼无知,易受奸臣蛊惑。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定能辅佐陛下,稳定朝局。待陛下成年之后,臣自当还政于陛下。”
谢太后看着谢承宗坚定的眼神,心中虽有疑虑,但终究还是选择了相信。她轻轻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道:“承宗啊,你一向忠诚于大周,我自然信得过你。但你要记住,权力乃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则利国利民,用之不当则祸国殃民。你务必要谨慎行事,勿忘初心。”
谢承宗连忙躬身行礼:“太后教诲的是,臣定当铭记在心。”
然而,在谢太后看不到的地方,谢承宗的脸上却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在谢太后面前,谢承宗的话语虽显诚恳,但每一句都暗含着他精心编织的谎言与阴谋。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必须先将谢太后这位在朝中拥有极高声望的皇族长辈拉入自己的阵营。
因此,他巧妙地利用谢太后对小皇帝的担忧,以及对国家稳定的渴望,将自己的计划包装成了一场“救国于危难之中”的壮举。
在谢太后点头同意的那一刻,谢承宗的心中已经开始了更为详尽的计划。他深知,仅仅掌握禁军还远远不够,要真正控制整个朝廷,甚至整个国家,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和布局。
首先,他计划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逐步清除那些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忠臣义士。这些大臣们虽然大多年迈体衰,但他们的威望与经验却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谢承宗决定采用“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一步步削弱他们的权力,直至最后将他们彻底清除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