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张居正的考成法
吏部衙门,新年之后张居正就被调整了新职位,他从兵部侍郎的任上调到了吏部侍郎的任上。
同时在这个时候吏部尚书还是空缺着的,因为原吏部尚书郭朴也被调整到了礼部尚书任人,据说他也要补入内阁。
所以,现在的吏部暂时也算是侍郎当家了。
不过这种情况,也不会维持太久,过段时间要么就是张居正极其幸运的转正,要么就是朝廷重新挑选任命一位资历够深的老臣到吏部尚书的位置上。
但这也并不妨碍此刻张居正的志得意满!
年前的时候,他还以为徐阶不过就是给他画画大饼而已,没想到过了年后,他居然真的从兵部调任到了吏部。
别看这仅仅只是一个平级部门的调动,但是吏部和兵部之间的含金量,不管是说天壤之别,但至少也是高下立判的。
文华殿内。
朱载坖坐在偏殿的暖阁里处理着公务,李春芳和赵文华,胡宗宪,以及赵贞吉等人都在一旁坐着候着。
朱载坖处理好了手中的政务后,他才抬头看着李春芳和赵文华,胡宗宪,以及赵贞吉等人。
朱载坖道:“二月后,孤要伴驾去承天府,到时你们四位会留守京师,孤希望你们在留守期间可以通力合作,处理一些往常阻力较大,且不便处理的问题。”
李春芳等人听到朱载坖这句话后,他们也不由心中一动,默默抬头看了朱载坖一眼。
但是朱载坖的神情和眼神还是一如既往的平淡,并没有多少的波澜。
好像跟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并不是要暗示他们要做些什么,而是常规的要求罢了。
李春芳等人微微欠身,对着朱载坖一拜,“臣等明白。”
朱载坖放下手中的朱笔,又抬头看着赵贞吉道:“如今吏部尚书的位置空缺,孤已经向陛下推荐了你,旨意应该会在皇驾离京之前下来。”
赵贞吉不敢置信的抬头望着朱载坖,他万万没想到吏部尚书这么重要的职位,竟然就这样落在了他的头上,本来他还以为要再等一段时间,等着六部尚书其他的位置空缺出来,他再去补位的。
没想到朱载坖竟然给了他这么大一个惊喜,居然直接让他补在了空缺的吏部尚书位置上。
赵贞吉激动的对着朱载坖一拜,“臣谢王爷隆恩!”
朱载坖呵呵道:“也不过谢孤,这些都是陛下对你的肯定。如今严讷也辞去了内阁之职,高拱又远在南京。内阁里面也就剩下了徐阁老和李先生两人。”
“所以,陛下也有意在这段时间考察数位精明强干的大臣拔擢到内阁之中。因此,这段时间就是对你们的考察期。”
“你们的差事若是能够让陛下满意,那么待到孤随皇驾回京之后,自然也就会有人幸运的被委以重任进入内阁。”
朱载坖话说到这里,就停顿了。
这一下也让赵贞吉的心燃起了炙热的火焰。
他与赵文华和胡宗宪不同。
他是正儿八经的翰林进士,比起赵文华和胡宗宪,不知道要多了多少先天优势。
就比如这次在东南剿倭,虽然胡宗宪是总领全局的浙直总督兼兵部尚书,他只是浙江巡抚兼刑部侍郎的官职。
但是到了京师之后,赵贞吉却也得到了和胡宗宪同级的提拔任用。
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说也是他的翰林身份,起了某些方面的关键作用。
要不然,赵贞吉若只是一个没有进过翰林院的一般进士,他即便是被调回京师,也顶多就是个平调,绝不会横跨一级和胡宗宪齐平的。
现在朱载坖又说嘉靖皇帝有意考察新人进入内阁,赵贞吉的内心岂能不再次激动
朱载坖看着神情激动赵贞吉,也看着目有羡慕的赵文华和胡宗宪。
朱载坖活动了一下身子,端起了身前的茶杯轻轻的喝了一口。
“这次陛下要考验的对象,不仅仅只有那些资历或身份足够的翰林出身的官员,有一些能力特别出众者,陛下也会为其打破常规,优拔入阁。”
“所以,孤希望你们都不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并无入阁之望。”
本来还只是羡慕的赵文华和胡宗宪,在听到朱载坖的这句话后,眼中也不由露出了精光!
朱载坖看着他们的反应,心里也是极为满意的。
之前的时候,朱载坖顾虑较多,一时还不愿打破如今大明官场形成的“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潜规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朱载坖手中的权柄日重。还有朱载坖观察那些非翰林,但做官也已经做到了目前他们能做到的天板级别之后,总是会有一种敷衍工作的态度,似乎自己的差事做好做不好,都已经无所谓了。
因此,朱载坖必须得有些动作了,他要给这些能力出众,但上限不高的非翰林官员,撕开一个口子。
让这些人可以继续有动力,有希望的朝着更高的成就和名位去努力,从而将官场上那种得过且过的风气也为之一扫!
进而将他未来所要推行的新政方针,可以更加行之有效,更加有执行力的推行下去。
否则就算是朱载坖坐在紫禁城里,脑袋里想着再美好的事情和愿望,但就是缺少一支能够将他想象之中的美好和愿望化为现实的执行超强的队伍。
那么,朱载坖的一切想法,一切理想,也不过就是一个人的空想罢了。
所以,朱载坖必须调动一些积极性了,同时也要给那些自以为高枕无忧的翰林进士上上难度。
让他们明白并不是进了翰林院之后,只需要按部就班的熬上十几二十年,就能够出任一方大吏,或担任六部要职。
赵文华和胡宗宪的眼睛顿时放了光。
两人齐齐的对着朱载坖一拜,“王爷,陛下,龙恩浩荡啊!”
朱载坖呵呵道:“孤并不是为了你们才要开的这个口子,而是为了更多有才能而无处施展的人材,才开的这个口子。”
“现在的翰林院实在是太安逸了,大多数的翰林进士除了会写几句所谓针贩时弊的道德文章之外,让他们办事做事的时候,往往又都是眼高手低,并不能将他们眼里看到的,嘴里谈到的问题给解决掉。”
“所以,孤开此例,也是为了这帮只会夸夸其谈的翰林进士们,好好的反思一下,做官和做事,到底有何关联”
“如果他们仅仅只想做官,以为读书多,以为动动嘴,就可以指点江山,解决民生疾苦。孤可不敢用这样人的人,大明百姓也不会需要这样的人为他们他们父母官。”
“所以,孤要一改往常夸夸其谈的官场风气,一切都以务实为基础,让天下的读书人和有志于做官的人明白,做官若不能造福一方百姓,若不能对朝廷天下有益,若不能报效君父的赏识信重之恩,那这官还是趁早不要做的好。”
说完这些话后,朱载坖的目光又停留在了赵贞吉身上,继续的说道:“赵先生到了吏部之后,也要多和吏部的官员们多多沟通,想法子推出一系列新的,行之有效的官员考核办法。”
“切莫以为到了吏部之后,只需萧规曹随的跟着前人留下的规矩,就可以稳稳当当的坐满一任尚书,然后就可以熬着资历入到内阁。”
“孤要你们发挥起来应有的作用和能力,为大明官场制定出一套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让百姓满意,让陛下欣慰的新规则出来。”
“孤的另一个先生张居正他现在就在吏部担任侍郎,此人年轻有为,比之其师徐阶,更多几分务实致用的个性。到时候赵先生去了吏部,也可多和张居正商议沟通。”
“孤希望你们可以通力合作,为大明做出一番新的贡献!”
赵贞吉对着朱载坖一拜:“臣遵旨!臣若到了吏部,一定会和张太岳通力合作,制定出一番新的官吏考核规则,使大明上下官僚皆可在新规之下,提高办事做事之效率能力。不负王爷及陛下所望。”
朱载坖微微的点点头。
他之所以让赵贞吉找张居正商议合作,其实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看看张居正能够提前几年搞出那份让大明官员欲仙欲死的“考成法”!
历史上的考成法,是万历时期中确立的官员考核制度。
由张居正在万历元年提出,并推行到大明整个官场的考核办法。
新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要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然后,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有效实现了考评与纠偏相结合,改变以往主要靠吏部考评官员的方法。
现在朱载坖准备提前将此法弄出来,并让其还属于吏部之权,其目的也是简单,就是为了平衡阁部之权。
免得将来内阁出现一个能跟他相互顶牛的一时权臣,妨碍他以后的新政措施。
所以,在经过朱载坖的深思熟虑之后,他并没有将未来的考成法之权放在内阁,而是要放在吏部本部。
这样一来,在未来的时候,朱载坖就会拥有更多的操作空间和对权柄的掌控。
到时候,他的意志就可以通过对阁部之间的平衡与控制,进一步的辐射到大明这座国家机器所能影响到的各个角落之中。
而且根据朱载坖所知的历史,张居正曾在万历初年推行的考成法,不仅作用明显,而且功勋卓著!
但可惜的是此法过于严苛,因而就得罪了很多想要躺平做官的士人。
所以,在张居正猝亡之后,他的一系列对大明有益的新法,皆都在一众百官的攻讦之下,被年轻无知的万历皇帝给废除或冷处理的扔到了一边。
以至于后来的大明不仅没有变得更好,还出了更多的道貌岸然之士,这些人除了会拿道德和时弊说事之外,真正可以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几乎约等于零。
但是风气如此,而大明最后几任的皇帝,又都是养在深宫,不知民间疾苦到底为何物的温室朵。
他们所能知道的百姓疾苦,和天下问题,也都是这帮只会夸夸其谈之人写给他们的奏疏文章。
而通过这样的奏疏文章,他们自然也不能看清楚大明问题的本质,以及切实的理解百姓为何苦,天下为艰的道理。
所以指望这样的皇帝去力挽狂澜,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现在作为穿越者的朱载坖,虽不敢说自己见过多少真正的民间疾苦,了解过多少的问题本质。
但最起码朱载坖是能够明白,治天下并不是一件嘴上说说的事情,是要切实的拿出一些相应的办法和对策的。
要不然,就天天的看着别人写给他的一摞又一摞的奏疏,又召集着一帮同样没有下乡考察过民间实际问题的高级官员,在宫殿里夸夸其谈的制定出一些脱离实际的政策,就以为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就以为大明可以长治久安天下无事。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
要知道即便是信息科技无比发达的未来世界,很多时候都不见得能将执政的政策制定到算无遗策的地步。
很多时候那些拥有更多信息更多数据的高级官员们在制定某项政策的时候,他们也是要各种评估,各种取舍,才能最终制定出一件可能行之有效的政策。
所以要指望信息、交通和科技如果不发达的大明朝,就靠着从天下各地收集来的奏疏,靠着一帮子从未离开过衙门几步的翰林老爷,就把天下给治理的井井有条,这说出去都不敢有人信。
因此,朱载坖必须尽可能的完善官员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将很多原来模糊不明的考核问题具体化,将原来那些说不清规则的评估方法也细则化。
只有如此,朱载坖才能让那些糊弄百姓,糊弄朝廷,糊弄皇帝的躺平官僚们,没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陷入到工作的焦虑状态之中,让他们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既定事实和既定规则!
所以,张居正的考成法就必须搞,而且还要大搞特搞,使其变成大明未来官场都必须要遵守的必须规则!
——————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