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首都的重要性
朱载坖的目光再次扫过徐阶,李春芳,袁炜,严讷等人,这四位内阁成员有时候看着是挺好说话的。
但只要涉及到了原则问题,他们还是会根据各自的利益或其他方面的考虑,和朱载坖据理力争的,否则他们何以成为百官所望的内阁阁老
要知道做官的人若是只会一味的迎合,而无风骨和坚持的话,那可是会被天下人耻笑的。
所以,有时候他们宁愿得罪皇帝,也不愿意将自己爱惜如生命一般的名声变得一文不值。
毕竟对于这些官员而言,他们最大的依仗并不是皇帝给与的权位和官职,而是来自于天下士人的众望。
有了这些众望加身,他们方能变得“德高望重”,才能成为“士林领袖”,才能办成事。
否则的话,别说是当官办事了,能不能把屁股坐稳,能不能安全降落都是两说。
朱载坖当然也知道南京的问题非是一时之功,也非是找一个人,弄个新的制度和机构就可以高枕无忧。
要知道江南自古繁华,那边不光是经济水平好,而且读书人和风流雅士也都不在少数。
像这样的人,若是单看表面,好似他们的风流和精神面貌,正是一个时代的精华所在。
可若是要在这样的地方做一些可能会影响他们自由,利益的事情,他们就会成为了一座难以移动的大山。
就比如在原来的历史之中,朝廷也想在江南地区丈量田地,推行一条鞭法,以恢复大明的财政和地方治理的难题。
可是结果如何呢
即便是朝中有张居正这样的强硬改革派,南京有海瑞这样的坚强执行人,但最终迫于现实的压力,迫于悠悠之口的诋毁和反对。
张居正也不可能无视这些反对的声浪,强行的在江南地区推行一条鞭法,而海瑞即便是把火都烧到了徐阶的头上,也不见得他就可以直接震慑众人,将朝廷拟定好的国策在江南地区执行下去。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海瑞被雪藏,张居正向现实低头,江南地区还是原来那样“歌照唱,舞照跳”。
一直醉生梦死到了大明灭亡,满清举起钢刀让他们亲自体验一番到底是刀硬还是脖子硬之后,他们才老老实实按照人家的规矩交税交钱。
显然这样的事情朱载坖是不愿意看到的,但他也不愿就这么放任自流,任由南方如一处独立王国一样,在整个大明都火烧眉毛了,它们还是能自顾自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江南对于朝廷的意义又何在江南对天下的意义又何在
它们不能一边占着朝廷的好处,一边占着北方地区对他们的保护,就以为所有一切都是应得的。
因此,朱载坖必须要改变一些江南的风气,让江南的大族世家们和那些自诩风流的雅士们,切实的履行一次几十年后顾炎武所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要不然就只会说漂亮话,只会挑问题,而不能切实的做出贡献,解决问题。
那么这样的江南对朱载坖而言,还不如北方边镇一处驻守草原的卫所重要。
至少这些驻守在边塞的卫所,还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一定的抵御外敌,警示内地的作用。
朱载坖端起孟冲刚刚端过来的茶水,打开了盖子微微吹了一下,然后轻轻的啄了一口,湿润了一下嘴唇,最后放下茶盏在身前的案几上。
朱载坖看着徐阶等四人道:“诸位先生对南京和南京六部有何看法”
徐阶等人听到朱载坖突然把话题转移到了南京和南京六部之上,他们也都不由的露出了一个迷茫的神态,但很快他们也把这一抹迷茫的神态给收起来了。
徐阶,李春芳,袁炜,严讷四人此刻也如老僧坐定一般,谁也没有第一个抬头回答问题,而都是在用余光注意在自己的前后左右,看看谁会第一个张口说话。
好像谁先开了头,他们就知道后面该怎么说了一样。
显得极为谨慎和鸡贼!
当然他们这些态度和样子,坐在高处的朱载坖也是尽收眼底。
不过朱载坖也未因此而觉得气恼,毕竟当官的哪有不谨慎的呢
更何况是做阁老的大官。
他们的谨慎态度,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所以,朱载坖也先点名了。
朱载坖看着徐阶道:“徐阁老,你是松江府人,自幼也在江南地区长大,想必对江南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而南京又作为大明的两京之一,又在江南地区。想必阁老对南京和南京六部应该也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吧。”
“今天孤就想闲聊一下南京的事情,阁老只管畅所欲言,就算有些话说的不对,孤也不会怪罪。”
朱载坖先一句定下了基调,好像他提及南京就是一次心血来潮的闲聊。
但是能坐在这个殿里的人,哪个又不是人精呢
他们怎么可能以为朱载坖就是心血来潮,要闲聊南京的事情呢
所以,在这一刻不管是被点了名的徐阶,还是没有被点名到的李春芳,袁炜,严讷等人,他们的大脑也都不由自主的疯狂运转起来,回忆着这段时间,是不是有关于南京的重要事情被他们忽略掉了。
就这样在点名了徐阶之后,朱载坖就静静的等着,也没着急再催徐阶。
徐阶一边努力的回忆着思考着,一边又慢声细语斟字酌句的回着朱载坖的话。
徐阶道:“王爷圣明,臣是自幼生于松江,对于江南地区也算有一定的了解。江南自古繁华,千年以来更是文脉昌盛,南京作为大明两京之一,自两晋以来,亦有不少王朝兴替在在此。也造就了南京独特的政治地位。”
“而且,太祖皇帝肇造大明首都南京,使得南京成为当时的天下之中。永乐十八年后,成祖皇帝迁都京师,南京作为留都,虽不复太祖之时的重要之位。”
“但在这一百五六十年来,南京依然还是朝廷管理南方六省的重要之地。就比如前番胡宗宪在东南剿灭倭寇之时,南京就是作为朝廷在东南地区的总指挥中心,南京兵部尚书在帮助胡宗宪剿灭倭寇的过程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王爷问臣南京和南京六部有什么看法,臣认为不管是当年定都于南京的太祖高皇帝,还是后来迁都京师的成祖文皇帝,他们对南京的处置都是非常切合时宜的。”
朱载坖看着徐阶,他只是微微一笑,并未表示自己赞同或不赞同徐阶的意思。
因为徐阶的这番话说的实在是太圆滑了,几乎可以说就是避重就轻。
朱载坖要问是他对南京和南京六部的看法,结果他却把朱元璋和朱老四当初的决策提了出来,而且还强调了一番东南抗倭之时,南京兵部在这场抗倭剿贼之中的作用。
说实话,这个回答朱载坖是很难满意的。
南京兵部是在胡宗宪抗倭的时候出过力,但绝对没有徐阶说的那么大。
当时的南京兵部只是朝廷在南方设置了一处名义上的指挥中心,真正负责东南剿倭战事的,还是亲临在一线的胡宗宪,以及戚继光,俞大猷等武将。
南京兵部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汇总东南的战报,然后交给朝廷,接着再作为居中者,传递朝廷对东南剿倭的态度以及要求。所以,要说南京兵部在胡宗宪抗倭剿倭期间起了多大作用,那简直就是对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侮辱。
徐阶说完之后,朱载坖没有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只是微微一笑。
这个表情自然也落在了李春芳,袁炜,严讷的眼中。
虽然三人此刻也猜不透朱载坖真正要的答案是什么,但他们可以肯定的就是徐阶的回答,并没有让朱载坖满意。
而且从朱载坖的反应来看,他似乎要比曾经那位藏在西苑精舍内修仙不见人的嘉靖皇帝还要让人难以琢磨。
但其实朱载坖难琢磨吗
朱载坖其实一点都不难琢磨!
作为一个年轻人,自然是有不同于老人的雄心壮志。
他们的心理,只要愿意多去接触,自然也就会明白,这些年轻人想要做的事情,无非就是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东西。
就比如年轻气盛的大汉棋圣要削藩,年轻气盛的汉武大帝要集权,年轻气盛的隋炀帝要征高句丽,年轻气盛的建文小可爱要往死里搞叔叔。
这些例子无一不在证明着,年轻人就是喜欢瞎折腾!
折腾成了他们是明君榜样,折腾坏了他们就是昏君庸主。
但是作为比皇帝稳定多了的老臣们,他们是不愿意折腾的,哪怕知道有些问题是不改不行的死路,但只要不是在自己手上被玩死的。
他们就依然不会改变现状,甚至还会绞尽脑汁的打补丁,以求这条本来就不会的死路,可以再走慢一些。
所以,很多王朝之所以会崩溃,并不能靠简单一句“土地兼并”就把锅全甩出去。
它们的崩溃,大多都是因为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导致原来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演变成了碰都不能碰的禁忌。
因此王朝的崩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几乎都是自找的,和所谓的各种客观上的问题关系其实并不大的。
但是有些事即便是知道了病根,还是不能根治。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和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病根本身就是解决病根的关键所在。
这就好比是人体内免疫细胞,它们在发现一些小病毒和小问题的时候,可以迅速的反应过来嘎嘎乱杀,把问题解决掉。
可若是在解决这个小问题的时候,这些免疫细胞杀疯了,不顾宿主本身的承受能力,开始疯狂乱杀,那么它们就会成为问题的本身,最后不仅问题解决不了,甚至连宿主的命都得搭进去。
所以,指望官员本身去改革和改变当下的问题,差不多就等同是用不受控制的免疫细胞去问题病灶嘎嘎乱杀。
他们是会杀掉和解决掉一部分问题,但在他们嘎嘎乱杀的同时,他们可能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看谁都觉得不正常,看谁都想给两刀。
而那些要被杀的细胞和病菌,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因此在他们双方都不顾一切拼杀在一起时,到时候别说是解决问题治病救人了,宿主不被折腾死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李春芳犹豫了片刻,也微微起身一拜,他对着朱载坖说道:“臣以为南京之于京师,有不可取代之重。自古以来,凡有圣朝一统,必取南京而定南方。”
“所以,为长久计,南京之于朝廷,之于天下,之于南方,都有不可懈怠之重。尤其当今江南之地,乃朝廷重要赋税之地。”
“在嘉靖四十年前,京师近八成之粮都要通过运河运抵,而能够保证南方之粮准时安全抵挡京师,而不至于荒废于野,皆赖南京在江南之地的重要作用。”
朱载坖听到这里,也终于微微的点了点头,李春芳这些话说的不错。
在嘉靖四十年前,京师近乎八成的粮食都要通过运河才能得到保证,否则京师必然会有粮荒之忧。
虽然这些年随着朱载坖在京师周围的一系列举措,也使得京师周围的粮食和其他副食得到了充足的补充,不再像原来那么依赖南方之粮。
但是还有半数之粮需要运河来补充,要不然,京师百万之巨的人口,根本就没办法吃饱饭。
试想一下,作为天下之首的京师,竟然都无法保证吃上粮食,这还如何了得
而且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之中,汉唐也早就把这个问题暴露过了。
当年的汉朝长安人口在经过一两百年的膨胀之后,粮食也是不够吃的,所以当刘秀再造大汉的时候,国都就从长安换到了洛阳,以此获得更多的粮食和资源的支撑。
后来到了唐朝,他们也把国都定在了长安,但仅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长安的承载能力就到了极限,以至于后来的李治武则天经常去洛阳就食。
虽然后来唐朝还是把国都留在了长安,但由于长安一直都缺粮的根本问题存在,使得长安的皇帝们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始终都无法靠着长安帮他们养活一支可以拱卫京师,横扫天下的雄师。
因此在中唐到晚唐的近二百年岁月里,长安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只是政治上的混乱,更多的还是因为长安的资源不足,并不足以支撑长安的皇帝和百官们再有雄视天下的实力!
所以终唐一朝之后,长安就彻底的失去了国都地位,后来的王朝只要脑子没问题,都不会再定都长安。
因为他们都怕一旦国家面临大患,将要失控的时候,贫瘠的长安不仅不能快速的反应起来,而且还没有足够的粮食和资源度过危机,那么国家很可能就会直接崩溃。
所以在唐朝之后,除了源于异族建立的辽金元等王朝在贴近他们基本盘的北方建都之外,汉人政权都会选在粮食和资源相对充沛的中原地区,比如开封汴京。
要知道当年老朱动心迁都的地方之一就有此地。
而且到了民国时期,也有一段时间要将中央政府搬迁在开封之地。
由此足见,资源对首都的重要性!
虽然大明最后在迁都的时候,没有选择开封,而是选择了资源更加紧张,且位置更北的京师,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明的首都战略是问题的。
要知道,大明的京师可是直接与北方草原接壤的,这里虽然资源不够丰富,但是在兵源和对整个北方防控的问题上,京师是可以快速动员,并且可以就近安排和处理应急问题的。
所以,大明的京师会选择在资源更加匮乏的更北边,其实也是出于对整个国家安全的大战略方针的考虑。
并不是因为朱老四觉得这里是他的大本营,才费心费力的迁都于此。
这都是有大战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