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赈灾小妙招
“均等摊发?”
听了朱标的赈灾手段,陆羽嗤然一笑道:“你倒是图省事,却不想这样一来,平白浪费多少粮食?那白捡的粥食,谁不想去蹭上一蹭?你如何避免那些没有受灾之人也去冒领呢?”
朱标有些无奈道:“这……怕是无法避免吧?”
但凡救济,总免不了有混水摸鱼之辈,造成赈济钱粮的平空折损,这种损耗,朱标早计算在内,也心安理得接受。
不过陆羽却是摇头道:“这自是有办法避免的,我教你一招,你派人熬煮赈济粥时,不妨少放些米粟,又或是往里掺杂些许泥沙麸糠……总之,尽量让那粥食难以下咽,不好入口。只保证吃不坏身子,能填饱肚子便是!”
“泥沙麸糠?这……这不是作践人么?灾民也是人,陆先生何苦这般亏待他们?”朱标愤而起身,很是不满道,身为正统的儒家弟子,而且还是当朝太子,则能做这种事呢!
“你急个什么?”
陆羽却苦笑招手,拉着朱标坐下道:“我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有人混水摸鱼你想想看,那粥食难以下咽,对灾民有影响吗?他们只求填饱肚子,哪管那粥食好吃与否!”
朱标缓缓坐下,略作思量:“陆先生的意思……赈济粥食若是难喝,便不会再有人冒领了?”
陆羽点了点头道:“家中有现成的粮食,何苦去吃那含沙带土的腌臜食物?”
朱标细一思索,顿觉其中很有道理。
照这办法,倒是避免浪费,省下粮食以供更多灾民,如此看来,这非但不是作贱灾民,反而是拯救更多灾民的良策妙方。
朱标后悔不已,忙起身拱手道:“先生高见,侄儿拜服!”
“免了免了!”
陆羽摆摆手道:“我再给你提个建议,或许有用。”随即他拉过朱标,道:“洪灾过后,灾区必然缺粮,那些粮商也会囤积居奇,从而导致粮价高涨,届时你可提高价格收粮,并将官府高价收粮的消息散布出去……”
他正说得津津有味,朱标却迷茫抬手打断道:“高价收粮?是我听错了,还是陆先生你说错了?那些粮商囤积居奇,导致灾区粮价高涨,本就犯了大明律法,正应该用雷霆之势,严厉打击他们,让他们知道厉害,怎能还加高价格收粮,这不是更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吗?这样,不但浪费了国库银资,而且拉高了粮价,这让百姓们又如何自处?”
“你以为光靠朝廷的赈灾粮食真的能救济全部灾民吗?再说现在正是夏耕时节,这一波洪灾过后,这些灾民们哪里还有余粮,难不成让朝廷把他们养到明年吗?我看就算你想,那朱重八也不可能答应的,唯有以工代赈……”陆羽冷笑一声,说道。
“以工代赈,先生这主意不错呀!”还没等陆羽说完,朱标就激动得打断了他的话,历朝历代赈灾,都是给灾民发点粮食,让他们不饿死就行,从未想过以工代赈的办法,这样不但能够救济灾民,而且还能够给当地增添不少基建,这不比强征徭役强得多吗?
“你别打断我,我还没说完呢!”陆羽白了朱标一眼,然后继续说道:“这黄河决堤,反正都要重修河堤的,刚好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灾民修河堤,而在修河堤前期可以发给灾民粮食,不过后期最好直接给他们结算工钱。”
“先生,这又是为何呢?”
“这粮食从应天运到开封,一路损耗有多少,你应该知道,而直接给他们结算工钱,让他们去自己买粮食,中间没有了损耗,这不是更好吗?”
“可是那些粮商囤积居奇,肯定会借此高抬粮价的,到时候灾民挣的这点工钱,可能根本不够他们活下去的粮食呀!”朱标急忙道。
“这就是我之前为啥让你要提高粮价的缘由了,朝廷高价收粮,那些商人见有利可图,便会趋之若鹜,主动从外地运送粮食进来,这粮食一多了,你再停手收粮,届时,粮商们空攒着一堆粮食卖不出去,若再运回去那又要损失运费,最后便只能降价抛售了。”
朱标听完,顿时眼前一亮,恍然大悟道:“先生这计策真是一环扣一环,既让朝廷避免了运粮的损耗,又让灾民能获得低价粮食,不
至于饿死,而且还借此机会给当地增加了不少基建,还减少了徭役,妙啊!”
他原本只想到高价收粮会引起一时恶果,却没料陆羽的算度更加深远。
“这高价收粮也并非漫天抬价,更不可为了抬价而抬价,这其中尺度,尚需拿捏把握,我再与你说道说道。”陆羽显然担心朱标经验不足,好心做了坏事,又拉着他悉心指教一番。
朱标自也虚心收教,又问了一番查探工事造假的诸多细节,如此取足了真经,他方才心满意足,告辞而去。
……
黄河水灾已过了五日,饶是现下交通再不便利,消息也已传遍了京城。
满京城都在期待朱元璋的反应,打探天子将派谁人前去赈灾,但消息捂得严实,众人多番打探,仍一无所获。
不约而同的,众人找上了胡惟庸。
可胡惟庸面对追问,却是一脸苦笑,再三言明等朝廷公布,朝臣们没了主意,只好焦急等待。
好在不必苦等多久,待到第六日一早,朱元璋便当堂宣布了消息,派太子朱标代天巡狩,前往开封灾区赈济灾民。
这消息一出,众人恍然大悟,难怪胡相讳莫如深,敢情此番担当大任之人,是连他也招惹不起的。
太子赈灾,这倒不算新鲜,历朝历代早有先例,但这次朱标出巡,倒有个不同寻常之处,他主使赈济,身旁竟连个帮扶指教的老臣都没有,身边除了跟了帮亲军都尉外,再无旁人,这倒叫满朝文武震惊不已。
要知道,太子出巡,一般都会带些心腹老臣,替太子坐镇把关,稳定局势。
就比方说那蓝玉,身为太子姻亲,又是军方重臣,与太子关系莫逆;又或者那李文忠,与太子本就是同族兄弟,又虚长数岁,经验也较丰富。
有这样的人随行帮扶,一来能震慑宵小,二来也能替太子出谋划策,给予适当经验指教,还有一点,若是真出了什么事,也适合背锅,总不能是太子有问题,肯定是身边出了奸佞。
可这次倒好,朱元璋显然打算让朱标独立主事,不靠旁人辅佐,这既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其能力的考教。
朝臣们惊讶之下,难免略有怀疑,太子,他能行么?
要说德行才学,众人对朱标自都要比大拇指的,但这赈灾救济并非在京中理政,靠的不光是书本上的学识和那德行品性,这诸多繁琐细事,考教的是见招拆招的能耐,还有对地方政务、民生安计的了解,而这些,显然是朱标的短处。
便是在这些怀疑声中,朱标轻车简从,迅速出了京城,朝臣们甚至都来不及劝阻朱元璋,便收到朱标赶往灾区的消息。
“胡闹,真是胡闹!赈灾关乎生民国家,岂能叫太子一人独自担纲!”
陆仲亨、涂节等人,已跑到胡相府邸埋怨起来。
胡惟庸倒坐怀不乱,他只不断摆手宽慰心腹,同时嘴里叮嘱道:“诸位先不要着急,也不必到陛下跟前上奏打阻,且先看着吧,若殿下能顺利赈灾,那自是国朝幸事,如若不然,陛下自会再找上门来。”
说话间,胡惟庸幽笑看向涂节道:“涂中丞,还请你先做好准备,说不得陛下一封调令,又要遣你去开封救火!”显然,胡惟庸也不太看好朱标。
………………
开封府城外,大大小小的官员挤成一团,争相朝远处眺望,自那南城门外的官道上,此刻正有一支队列快步赶来。
兵士头前开道,后面跟着大大小小的车马粮资,中间那驾豪阔马车中的自然便是太子朱标。
太子代天巡狩,算是朝堂头等大事,这对于开封府地的一众官员,更是天一般的大事,众官员不敢怠慢,早早地赶来迎候。
“府尊大人,太子此行前来,怕不要问罪你我?要知道咱府衙可担着修筑河堤、疏通河道的重责,那黄河决堤,咱可逃不了干系。”
趁着朱标还没到跟前,领头的开封府通判宋良知凑上前去,朝着知府大人询问道。
知府姓吴名仁行,也是久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老油子了,闻言,微一眯眼,拈须细思起来。
思量片刻,吴仁行轻笑摇
头道:“莫慌,此番前来主事的,只有太子一人,而殿下又素以仁厚好学著称,他师从景濂公,想来也是书呆子一个,怕是理不通这修河筑堤的门门道道。”
那通判宋良知想了想,仍有些担忧:“就怕太子殿下闲来无事,往堤上乱逛啊!您想想,他是个养尊处优之人,又甚少有外放经验,现下来了这黄河边上,高低也得去那河道见识见识。”
说话间,宋通判又凑近了些,面带警醒提示道:“若教殿下无意间瞧出些什么……那咱……”
“嗯?”
听下属一分析,吴仁行的脸色暗了下来,稍思量片刻,他顿然摇头:“断不能让殿下闲下来,这几日……咱们可得给他多找些活儿干!”
“正是正是!”
宋通判连连点头,讪笑道:“左右灾民不少,殿下又是个仁善性子,咱们不妨将那赈济灾民的活儿,全都摊到殿下头上,如此一来,他整日忙着救治灾民,自顾不得其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