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250章 掌控蒙古

噼里啪啦……

京师南城中的一处大型院落,有十几间大型房屋,数百人几乎一刻不停歇的拨弄着手中的算盘,时不时再在纸上记上两笔。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人抱着一摞厚厚的书册、白纸进入房中,分发任务、或是将个人做好的结果收回。

这里正是大明审计署下辖的算房,从户部、工部、兵部等各机构的账册审核,到国家大型工程用度、官、军各处发饷开支,各地人口、土地、农作物、各类税赋的增减、以及相关的高阶数据分析……

但凡是与数字有关的工作,大多都能够和这里牵扯上关系。

在朱翊钧看来,这里就是大明的超算中心。

没有计算机时代的人力计算基地。

朱翊钧对于准确的数字十分看重,京师统筹全国,这里只要出现一丁点的错,放大到了全国,可能就会波及多个地区。

在朱翊钧的眼里,过去大明的行政效率还是有些慢,就算张居正用考成法制定kpi约束全国官吏,但是总有力有不逮之处。

就像这数字,全国近亿子民,广袤土地,每年都会出现林林总总大量数据。

分析这些数据,就能够有效的了解国家总体以及各地的农业、经济等各种情况,对国家有效管控。

但是此时的人们,对于相关数据的理解还很粗浅。

以往户部、工部等部门仅仅是将收支之类的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求和,就算是国家统计了。而且就连这么简单的事情,在过去朝政混乱的时候,也会经常躺平开摆,积累大量故旧账册,不去处理。

正因此,张居正要主动申请重新清丈天下田亩,求取真实的土地数据。朱翊钧即位之初,户部还在处理嘉靖时留下的旧账册。

而且由于过去对于数算不够重视,相关人手不够充足,在相关的事务上,效率很慢。

就是这样的管理体系,仍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只因为其他大部分国家,都更加的烂。能够差不多运行起来,不出大篓子,已经是很多国家求之不得的了。

但是朱翊钧仍嫌不足,要有所改变。

尤其是他要改变大明的整体财税体系,整合分散的部门,将很多权力和事务从地方重新收回到中枢,牵扯到的数字计算就更多了。

这才有了后来的审计署,以及其下的算房。

自从有了这种成体系、成规模化的数字处理机构,虽然要处理的工作更多,但是速度大大加快。

与北巡军出征相关的重要数字就有很多,无论是战士们的奖赏,烈士们的抚恤,还是其他的开支,都在加班加点的进行处理,特意提报了院中三个分间的人员专项负责。

北巡军出征的人数不多,相对的口粮消耗没有那么高,但是除此之外的各项物资,都配备到了极致。

相应的马匹火器军械等等东西若是节省一些,足可供应一支四五万人的大军!

当然,这样以来,后勤口粮、行进速度等方面,也会被更多的人数大大拖累。而且在如此庞大的军力面前,北蒙古恐怕也就不敢主动出击了。

一万出头的北巡军,战果辉煌,损失也不轻。

战事已经结束,这一支军队将在十五年后的第二次北巡中再度重组,如今需要拆分划归到不同的部队。

战死、伤残者足有数千,这些牺牲之人,朝廷都不会放任不管。死者重恤其家人,伤残之人,也会视情况分配到不同的位置,而那些仍旧还有战力的,都是百战老兵,各有升迁……

这些琐碎的工作,自然用不着朱翊钧亲自处理。

他如今正在殿前广场,与一些“鉴宝专家”观赏着北巡军带回来的众多物件。

众多极具价值的东西摆在几张大案上,有的是旗帜、有的是书册,有的是印玺。

尤其是之前特意在捷报中专门提及的“传国玉玺”,正被朱翊钧拿在手里,他眯着眼睛,仔细查看被太阳光照射下的印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上面并没有著名的八个大字。

之前捷报上写的粗略,让他有了误会,原来这所谓传国玉玺,指的并非是秦始皇的那一枚,而是元朝入主中原后,代表大元皇帝的“制诰之宝”。

饶是如此,这一枚宝印,仍旧意义重大。

在他的记忆中,历史上后金正是从蒙古夺得了这么一枚玉玺之后,方才以此为理由,举行改制大典,改女真为满洲,改大金为大清。

虽然在已经见识过太多历史珍宝的朱翊钧眼中,他手里的这一枚宝印,有点粗糙,不够温润,没有那种给人一眼“嘎嘎开门”的真品感觉,很有可能是宰桑兀在北逃之后,为了维护自身权威,故意伪造的。

不过没什么所谓。

北元末代大汗宰桑兀认为它的真的,用它来盖章发号施令,它就是真的。

朱翊钧现在说上一句,这是真的,别人也没有质疑的余地。

与朝中的大臣门一同观赏这些物件,鉴定真伪倒是其次。朱翊钧更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要炫耀一下自己的武功。

奏报上的文字和数字再多,也没有这些能够摆在眼前的事实,更具冲击力,给人更加真实的感觉。

不只是这些物件,在南蒙古随同北巡军一同追击了北蒙古,灭掉北元汗廷之后,他们的忠心,堪称日月可鉴。

就算再有想要重现大元荣光的,现在也没有了政治上的基础。西北以及中亚的那些蒙古部落,都可以指责他们是投靠了汉人的蒙奸,争夺所谓的蒙古正统。

对于这些远处对于大明暂时没有威胁的部落,朱翊钧懒得搭理,他最关注的,还是距离长城不远的这些南蒙古部落。

对于整个游牧族群的定制改造,将从这些部落开始。

过去的大明虽然在整体实力上强过蒙古,但是机动力不足,主动出击投放力量的成本太高,导致只能被动挨打,难以掌握主动权。

就算十年前,捣巢突袭,扭转了局面,也不代表就能一口气全面压制。

这种力量上的对比,与蒙古之间的加强联系,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十年下来,时机终于成熟。

他们距离大明很近,能够明显感受到国家的变化,边军实力的增强。如果重新开战,边关马市贸易都会断绝,不顾利益的打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不如乖乖合作做生意。

南蒙古这一次的作战,也算是一种“投名状”,彻底投靠大明的证明。

得到了这么一份投名状,朱翊钧决定趁热打铁,召集南蒙古各部落首领或部落代表,齐聚北京,共议未来的发展。

就像去年,大明重新对西藏加强了控制,进行分派一样。

大明也要对蒙古加强控制。

以往仅仅是授予官职,发放赏赐的钱粮,但是具体各部落怎么行事,怎么放牧,部落之间发生冲突之后该怎么解决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是蒙古人自己的事情,和大明没有关系。

大明以前是不想惹麻烦,懒得处理,而且就算想要发号施令,他们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听。之前北巡军要各部落出人陪同,已经是大军陈列边关,给足了军事压力。

之后又提供了大量陈米等粮食援助,恩威并施,方才成功。

但总不能什么小事都采用这种非正常的手段。

但是朱翊钧决定改变这种局面。

宰桑兀被灭,代表着蒙古相关权力出现了暂时性的空缺。

但是如果继承了俺答汗位的辛爱黄台吉有这个意思,那么以他南蒙古最强部落首领的身份,是有可能成为新的北元大汗,重新再造汗廷的。

就像刘秀、刘备、甚至是刘渊,都尝试重建大汉一样。

哪怕刘渊不是宗室,也有后人戏称:匈奴汉也是汉,被赐姓了的刘渊,一样有资格复兴汉室。

更何况辛爱黄台吉往上追溯,在血脉上也是源自黄金家族,是宰桑兀隔了几代的远房亲戚。之前在俺答死后,他没有像西北的一些部落一样,蠢蠢欲动,而是与俺答一样,安享富贵。

在朱翊钧看来,是件好事。

但如果他禁不住别人的撺掇,再生野心,与大明作对,那么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有些战争可以避免,朱翊钧也不想穷兵黩武,影响其他的战略大局。

因此,趁着战争的余波还没有消散,朱翊钧决定接过南蒙古之主的重任,不能给辛爱黄台吉反应过来,自行联络沟通各部落的机会。

只要木已成舟,辛爱黄台吉将来想要反悔,也很难打破既定的格局。

于是,在北巡军这边清点复核了战果,各项赏赐都开始发放之后,大明的使者,再度前往南蒙古各部落,以大明天子的身份,要接受了册封的这些臣子,来到京师。

南蒙古各部落首领,都受到了大明的册封,被授予顺义王、都督之类的不同的身份,才算得到大明的认可。

因此在名义上,他们都是朱翊钧的臣子,只不过在以前不怎么听话。

不过战争结束之后,情况有所变化。

之前陪同北巡军作战的南蒙古各部落士兵,都回到了原本所属的部族,他们讲述了北巡军的可怕。

数万北蒙古大军,是如何的拼命厮杀,也没有对北巡军造成足够的重创,若非长生天变脸,下了一场大雨,说不定北巡军都不用死伤太多人,就能轻易消灭掉北蒙古的联军。

他们不太能够理解北巡军这种满配是多么的奢侈,不过从仅仅一万人的数量来看,富庶的大明怎么看都能武装起几支同样标准的军队。

南蒙古倒是比北蒙古人口更多,实力更强。

但就算这样,只要多几支北巡军这样的军队,他们同样抵抗不了。

而且南蒙古享受平静的生活已经习惯了,不愿再过刀口舔血,朝不保夕的生活,战斗意志比起北蒙古更加软弱。从各族亲人口中听说了大明和北蒙古的战事详情后,对于大明只剩下深深的敬畏。

不仅畏惧,而且折服!

弱肉强食,是草原上通行的规则。

大明现在最强,他们自然就是主人。

于是,在朱翊钧派出使者之后,一个月还不到,南蒙古各部落的代表就纷纷动身,来到北京。

相对远在海外的欧洲,距离京师偏远的藏地,南蒙古已经算是距离最近的番夷。

正好已是秋季,牛羊肥美。

这一次南蒙古各大小部落来京的时候,大多赶过来了一群又一群的牛羊马匹,用来售卖。这些牛羊正是南蒙古往日与大明贸易的重要产品,不过或许是为了彰显诚意的关系,这一次带来的数量格外的多。

除了马匹,主要是用于军事用途,被官方全部收购之外,剩下的牛羊,则是随行就市,朝廷只是象征性的收购了一部分,剩下的任由他们与商贾买卖。

朝廷只负责收税,以及在买卖的过程中,别有人闹事。

因为这一次南蒙古的突然大量出货,让京师的鲜肉价格,在短时间内暴降了三成有余。

肉类比起大米的保质期更短,就算是活着的牛羊,等过了秋天这个时节,也会在冬季自然减肥削瘦。因此,这东西没办法囤积居奇,只能压低收购价,之后低价快速售卖。

价格的剧烈变化,让京师的老百姓,对于穿着蒙古袍,留成“婆焦头”的蒙古人,涌现出一股情绪复杂的谢意。

朱翊钧再努力治理,天下再怎么太平,肉还是一种相对较贵的食物。不是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吃得起的。就算京师的百姓,也做不到三天两头的吃上一回。

普通人都是在过大节的时候,才能割上一斤拿回家,让全家人过过嘴瘾。

但是这一次南蒙古到来后,让一些原本舍不得买肉的人家,也能咬咬牙多买几斤,打打牙祭了。

朱翊钧一直很关切京师物价变化,对此,他乐见其成。

只可惜这种福利,目前只有京师,以及附近的百姓能够享受到,想要让大明的亿万子民都能天天吃上肉,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