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提前掐灭又一大征
出于好奇,一开始收到罕见的雪莲时,朱翊钧还会特意看一看。不过等到后来,发现礼单上往往都有这种东西,他就懒得再瞧,只让人仔细收好,送进库房。
至于当地特色的雪豹皮等贡品,也都是如此处理。
对于藏地来客,朱翊钧少见的收敛锋芒,没去挑刺,找藏传或是其他风俗的麻烦,而是尽地主之谊,招待赏赐。
这个时候愿意来到京城的,都是心向大明的忠诚派。
就算本人不到,只是遣使,也算表明了态度。
哪怕他们来此的真正原因,不一定是出自忠诚,仅仅只是想要趁此机会进行贸易,或者是从皇帝的赏赐中捞一笔钱。
朱翊钧都是一视同仁。
商贸互通有无,他们能够赚钱,不代表别人就一定亏了。
他虽然赏赐给藏地来客一些财物,总量却不算大,总比双方交战更省钱。
尤其是曾经得到了俺答、康藏、以及大明同时承认为藏地最高的教派领袖之一的索南嘉措,以及同等地位,但影响力稍弱了一丝的洛桑却季坚赞。
这两位在藏地影响力最大的活佛的态度,足以影响大部分藏地民众。
他们肯亲自来到了京师朝见天子,算是给足了皇帝面子。
些许钱财,不算什么。
朱翊钧也投桃报李,按照过去的传统,对两位都册封为了大国师。
至于连使者都不肯派,或者明牌决定脱离大明的少数土司、活佛,都被朱翊钧记在了小本本上,绝对不会放过。
还好,或许是之前在西南大举用兵的关系,大明在紧挨着藏地的四川没少搞出大动作,之后又迅速的战胜了东吁,威震周边千百里。
导致过去大明册封的三大法王和五位地方王,以及在此之下的许多西藏土司,大部分都或本人或遣使的来到了京师。
只有距离汉地已经过于偏远的少数土司,不给大明天子的面子。
对此,朱翊钧倒是不会大举用兵,前去讨伐。
而愿意来京的友善之辈,在受到招待之后,朱翊钧发起召开了一场大会。
大会上重新议定各教派在藏地的势力分布,调和少数势力之间的冲突,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几十个大小势力的代表,如今都在京师,熙熙攘攘,齐聚一堂,几乎足以代表整个藏地。
有些土司过去被授予册封的官职低,势力相对小一些,不代表阐教王、辅教王这类地方王就一定能管得动他。
藏地混乱多年,纵然名义上是王,但实际上几个王都是实力略强一些的土司。
按照朱翊钧的安排,整个藏地仍然维持高度自治的状态,只不过在继承的时候,都需要派人来到朝廷,告知情况,接受册封,不能再像过去几十年一样,有所忽视。
至于那些没有来的,在此次的大会中被定为叛逆之贼,允许各方讨伐吞并。
朝廷花大价钱去遥远的征讨一些小部落,实在是得不偿失。
完全亏本得不到收益的买卖,朱翊钧也不想干。
他选择打,而其他大臣不想打的几次战争,无论辽东、大海,还是西南,完全是出自后世的宏观视角,提前消灭潜在的威胁,或者是发现同时代被忽视了的好处。
至于藏地,战略意义固然重要,却不需要在此时就全面由朝廷接管,改土归流。
大明皇帝报仇不隔页,而各方得到了皇帝的明确授权,乐得瓜分附近的竞争对手,让本部更加强盛。
大明自己倒是不会派遣大军,最多派千百人在藏地各处查看情况,免得真有人做大难管。
对于这一点,朱翊钧其实并不担心。
如今的藏地,很难再对大明形成威胁。
高原地带,土地贫瘠,环境恶劣。
藏传密宗的内部还分成了白、红、黄、花和本等几个派系,难以合作,各个土司之间同样如此。而且就算达成了合作,以如今藏地的恶劣环境,也没有多少人口,更难以形成威胁大明的战力。
历史上藏地最强的时代,是唐朝的吐蕃时代。
那时候气候温暖湿润,哪怕在藏地,也可以大量种植青稞,养活吐蕃数百万人口。
可是现在,天气早已经转寒,就连更北边西域的环境都不复汉唐之美,更别说藏地了。哪怕还没到最为可怕的冰河期,如今的藏地总人口也不是很多。
就连附近的成都府,都足以碾压。
后来明末清初的时候,固始汗都能率领源自天山的小部落,都能够趁着中原一片混乱,无暇西顾的空档征服整个藏地,建立和硕特汗国,可见当地军事力量的孱弱。
而且就算是一统了当地的固始汗,在面对中原王朝的时候,一样要选择臣服。连尝试造反、下高原硬碰硬打一场的底气都没有。
当然,就算如此,朱翊钧依然没有改变过去大明对藏地的处置策略。
大明过去为了防止藏地出现吐蕃一样的强盛国家,小心戒备,选择了众封多建的模式,把整个藏地变成许多小碎块。
这种正确的思路,就没有改动的必要。
而且朝廷也不会故意激化几个教派之间的矛盾,而是选择尽量的缓和。
固始汗作为外人,能够掌控藏地,创建汗国,本来就少不了当地势力的支持。
正是因为格鲁派与其他几个教派的矛盾变得激烈,而明末的朝廷又管不过来,才让他们产生了引入外人的想法。
现在朝廷及时进行调控,自然不会在将来出现同样的情况。
经过小半个月的会议,藏地各派系总算是解决了一些过去遗留的矛盾,决定接受这一全新的秩序体系。
原本已经荒废了的邮驿体,也将逐步恢复。
永乐时代对于藏地的控制最为深入,能够要求当地势力承担徭役,输送马匹,缴纳租米、蒸造乌茶等事情。这种控制,后来逐渐弱化,一直到了正德时期还残存不少。但是等到嘉靖时代,沟通少了许多,让当地人对朝廷生起了怠慢之心。
不过两年前的西南大战,他们都还没有忘记。
面对朱翊钧的要求,都不敢拒绝。
按照永乐当年的命令,这条从雅安为起点的驿路,能够一路向西,直达尼泊尔,几乎能够辐射到藏地绝大部分势力。
至于羌塘、可可西里这等无人区,自然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这一条道路的修建,用不着朝廷出钱出力,全部都是地方的土司承担,各自按照分布的地区,承包一段任务,约定时限。
做得到的有奖励,做不到的有惩罚。
都与当年永乐的要求别无二致。
出于维护祖国统一,边地安全,减少不必要冲突的原则,朱翊钧愿意保持和善,但是这种和善的态度并不是软弱,绥靖,一味的妥协给好处。
想要在大明的秩序之下安心生活,享受富贵,他们也要付出应尽的义务。
除了修建道路之外,这些势力也要按照各自的人口出兵,对付游荡在青海附近的永谢部等蒙古军队。
不指望他们能够作为主力,战胜仍旧桀骜的青海蒙古,至少要作为南侧的防线,限制住他们的活动空间。
而且更加适应高原环境的他们,就算只是单纯出一批人作为民夫,都比大明自己征调的汉地民夫更加好用。
朱翊钧原本并不愿意在西北耗费太大的精力,毕竟这里的投资收益比太低。
一旦冰河期的大劫到来,就算在这里多么苦心经营,恐怕都会白费。
然而永谢部等部落始终不断挑衅,已经超过了皇帝的容忍范围。
不能只是打退他们的进攻,必须要来一次重创,才能让这些新一代成长起来的蒙古青壮变得老实。
曾经经略过宣大、山西等多处地区,与俺答等蒙古部落都比较熟悉,积累了充足经验的郑洛就被朱翊钧授予了新的职位,命他加管陕、甘、宁等边务,对付青海蒙古诸部。
朱翊钧还记得,后来的郑洛就曾经创造过湟中三捷,收服附近番部的战果,令大明河湟地区的“海寇之患”被彻底肃清。
一事不烦二主,他决定信任此人。
边地太远,朝廷难以及时交通决断,所以当地的
一应大小事务,都允许他临时裁决。无非是要事后汇报,以及还会有其他人负责监军记录,约束他胡作非为。
这些都是朝廷的制度,郑洛并不在意。
皇帝没有太多干涉前线的想法,考虑到大明的实际情况,汉人官军确实不太适应当地环境,就算招募附近其他的蒙古部落骑兵,反过来攻打永谢等几个部族,也可以。
反正蒙古诸部互相厮杀不是一天两天了。
对于这里,他只有一个要求。
冤有头,债有主。
之前攻打了西宁卫、瞿昙寺等几处要地的几个贼军首领,不能放过!
西北方面,只要解决了这帮蒙古人,其实就没有其他大患了。
朱翊钧虽然记得有那么一场万历三大征是源自宁夏,可是如今的宁夏经过他的用心经营,迁徙汉人、清丈田亩,重整边军,修筑城防……不至于落到一个番将就敢带兵造反的地步。
那个哱拜本是在嘉靖朝时,由于得罪了本族部落酋长英台吉,父兄都被杀,才率领部众投奔大明,而且作战十分勇猛。
如果不是开了天眼,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为大明卖命多年的猛将,会在数年后掀起反旗。
当然,哱拜在宁夏站稳脚跟之后,就招揽了众多地痞恶棍亡命之徒,号称“苍头军”,桀骜不驯。
不过这类将领在过去其实不是一个两个,而且也不是只有外族军将才会如此。
一般而言,他们大多会在年老之后,安心养老,当个富家翁。
真正扯起大旗,背叛朝廷的,少之又少。
不过朱翊钧可不管这些,哪怕有一丝的威胁,都要掐灭在萌芽。
这一次对待青海蒙古的战事,哱拜也被征调了过去。
为了防止他提前狗急跳墙,不听皇命,朱翊钧还提前发出旨意,让兵部调动附近的军队,提前做好准备。
虽然名义上,是为了对付青海的战事,但是实际上是将哱拜包围在了中间。而且宁夏城内也收到了密令,有所防备,不怕他真的跳反夺城。
哱拜若是闹事,就直接拿下,不用留情。
如果他肯听令,用心作战,自身实力也会在对青海蒙古的战事中被大幅削弱,之后再进行换防调任,保证他将来都没有造反的可能……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宁夏当地。
作为外地人外族人,哱拜会造反,其实朱翊钧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但是哱拜一开始的夺城行动能够成功,并且闹大,逼得朝廷调动附近大量军力才能剿灭,就说明朝廷在当地的治理确实出现了问题。
多半是边军、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忽视,被当地的将领、官员压榨,心存怨恨。
正因此,在朱翊钧对此很是重视。
无论粮饷、冬衣等物资,从来不曾短缺,检查的十分严格。
不只是物资,在精神文明上,朱翊钧同样都不曾松懈。
他还将教坊司以及各地的戏班子都征召入京,仿照后世样板戏的模式,创作拥军类型的戏剧,在各地卫所、边军驻地巡回演出,供缺少娱乐,生活愁苦的士兵放松。
由于是给聚集在一起的士兵观看,所以每一出戏,都要得到皇帝的亲自审核。
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四郎探母等故事虽然很经典,但是都被朱翊钧否决掉了。
故事流传的广,但是仔细一想其中的内容,就让人不寒而栗。
忠君报国,当兵用心杀敌的,难有好下场。
士兵们听这类故事,难道不会去想自己的处境?
说不定在听完戏了之后,和同袍聊天讨论,就会觉得其中的不对劲,士气反而大跌,甚至是炸营。
所以,这类戏剧,都要精挑细选,确保大方向没有问题,不会触及几条审核红线,才能出炉。
当然,只要不触及政治上的红线,其他内容都比较宽松。
就算有黄暴的元素,也能通过。
老百姓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