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229章 一代新人换旧人

暹罗主动求助,主动权就在大明的手里,让朱翊钧有了更多的借口在相关地区施加影响。

至于克拉运河能否成功修建,反而是次要的。

在朱翊钧的记忆中,著名的苏伊士运河以及巴拿马运河,都是在19世纪技术快速的时代,动用了大量机械方才建成。相对而言,克拉运河的工程量,不比这两条运河小多少。如果真要将其修建成功,成本巨大。

纳腊萱要是铁了心的想要修建这一条运河,那么相关的钱粮和工人,都要压在暹罗的身上,大明最多会出一些技术支援。

暹罗一国之力完全做不到,就算如今的大明全力支持,也会伤筋动骨。

而且更重要的是,克拉运河就算修建成功,其重要性也不比得上述两条分割了两大洲,能够节省上万公里的国际运河。

马六甲海峡距离太近了,能够节约的路程有限,潜在收益其实没有那么大。

对于暹罗这种小国来说,一条小运河能够带来不少好处,然而对于大明而言,与其费时费力修建这样一条运河,倒不如想办法将马六甲海峡周边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恢复曾经的旧港宣慰司。

不过如今大明还需要稳固消化之前的战争所得,没必要提早在马六甲露出獠牙,刺激到相关国家。

因此他决定打着帮助暹罗的旗号,派遣人手探查清楚当地的地形。以维护周边海域安全,清剿海盗等名义,修筑码头,让大明的驻军在克拉地峡的东西两侧长久驻扎下去。

哪怕数量不多,也能够在周边形成威慑,不断的施加影响力。

等到时机成熟,大明就会继续南下,彻底掌控马六甲。

到时候不管有没有这条克拉运河,都无所谓了。

原本暹罗作为大明的藩属国,只需朝贡,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关系。但是朱翊钧趁着这一场西南大战,顺便将刚刚复国的暹罗也纳入到了大明南境的宣慰体系之中,纳腊萱作为暹罗大城王朝国王的同时,也是大明的暹罗宣慰使,和朝廷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不只是暹罗,整个中南半岛,几乎都被纳入到了大局扩张的宣慰体系之中,就连被拆分成了数块的安南也不例外。

相对莽灼这种宣抚使,宣慰使要有更大的自主权,品级也会更高一级。但是不管宣慰司还是宣抚司,都不会像过去一样,完全的“放养”。

原本大明设立宣慰宣抚相关的制度,就是承袭元代,为了管理西南的少数民族。而元代又是学习更早的唐代,一路演化下来,多少有些混乱。

就像是在云南外夷有着所谓的三宣六慰,不过其实在云贵、四川湖广一带地区,也有播州、永顺等宣慰司,地方土司自行其是,缺少朝廷的管理。

但是这些宣慰司与外夷的宣慰司,只是机构名字只是恰好一样,但其实职责权限,和朝廷的关系,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理论上可以改一下名字,不过贸然全盘改动,只会增加无谓的行政成本,属于王莽的行事风格。

西南的改土归流正在不断的推进中,每成功解决掉一个土司,就可以废除一个宣慰司,化为州府,没必要多添麻烦。

朱翊钧又仔细看了看西南的地图,播州杨家、水西安家、永宁奢家乃至阿迷普家……

一个个西南土司,在晚明的万历天启崇祯三朝,都不曾消停。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他这次大举用兵,对付东吁采用雷霆一击,应该对西南诸多土司形成了威慑。

据附近的官吏奏报说,西南土司都比往年要安分了许多,然而朱翊钧仍不满足。

晚明的几次西南土司大叛乱,都是源自朝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土司在实力得到增长的同时,也滋长野心。

对于这些土司,哪怕如今表现的再恭顺,也要施加压力。

之前为了应对东吁,避免后方闹事,朱翊钧才没有选择对西南土司们动手。不过如今战事已经了结,

正因此,朱翊钧虽然不打算直接废除西南土司,逼反他们,造成不必要的动乱。他决定增派官吏,借着清查田亩的这一波机会,从如同地方小国王一般,权力遮天的土司手里,收回一些权力。

如金银盐这等财税关键,都会逐步由朝廷直接掌控。一步步削弱他们的实力,以至于就算有人脑后生有反骨,也没有实力掀起叛乱。

朱翊钧说过大致的方略,把任务安排了下去,让臣子们去完备细则。

此事并不急于一时,相对较远的土司而言,还有更迫切的事情需要他去解决。

……

“俺答死后,草原的局势,说不定又会发生一些变化,还需要朝廷及早做出应对。”

等到南境相关事宜布置完毕,相关重臣纷纷离开,只有张居正等少数几人留了下来。他从座位上站起身,掏出一本奏疏,“这是臣刚刚写就的应对之策。”

殿内小黄门接过公文,转呈给了朱翊钧。

朱翊钧打开仔细阅读,陷入思考。

其实出乎朱翊钧的意料,俺答死的比他印象中要晚上几个月。

在他的有意安排之下,俺答早早就染上了烟瘾,并且从他开始,散布到了蒙古各部首领贵族的圈子里。由于烟草的产量有限,价格昂贵,虽然还没有散布到平民圈层,仍旧给北方马市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每年都在快速增长,是如今的一项重要财源。

伴随着朝廷对西南的掌控进一步加深,朱翊钧同样打算在西南种植烟草,出售给当地的土司。

他不相信,一个老烟鬼在吞云吐雾了多年之后,竟然还没有减损寿命。

朱翊钧心里猜测,或许是由于在他的影响下,由于大明的医疗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养生延寿的相关理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以至于距离京师不远多远的俺答,都能因此得到小小的获益。

朱翊钧发现自己作为如今世界上权力最大,地位最高的皇帝,掀起蝴蝶效应的能力,远超普通平民,他做的事情越多,对于历史的改变就越大。

如今历史的轨迹已经和他所熟知的有了很多明显的变化。

朱翊钧看了一眼日期,如今已是夏日,不知道日本的本能寺之变,是否已经出现?

可惜如今日本的消息想要传到京师,最快也得等待两个月的时间,就算织田信长真的被下克上,享受了人生最后一顿烧烤,他也没有办法第一时间做出应对。

好在先知的优势虽然逐渐消失,但是他作为皇帝,能够指挥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这种力量,依旧是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就算织田信长还没有死,在大明的影响之下,他的一统日本之路,也已经受到了多次的阻碍。

若是日本最终一统,无论最终成功的是织田还是丰臣,都会让将来大明攻略日本的时候,更加麻烦。

挑拨各地的大名互相斗争,消耗力量,大明虽然还没有正式的进攻日本,但是已经在近几年的贸易中,汲取了不小的好处。在大量黄金白银的涌入之下,大明的币制改革,已经在南北直隶顺利展开,一步步推广全国。

以至于原本日本和两牙海商的南蛮贸易,都大受影响,引起了一些两牙商人的不满。好在大明如今和两牙仍处在蜜月期,南洋种植以及与大明贸易的利润,足以压制这些情绪。

然而大明和欧洲海商们的冲突,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伴随着大明的势力不断向外延伸,这类冲突还会不断增多,直到冲突压过利益,引发战争。

不管如何,俺答七十多岁,算是天寿而终。

他早年虽有多次犯边侵袭,罪恶多端,可是在晚年愿意与大明保持和平关系,接受册封,支持贸易,已经比其他桀骜不驯的部落首领要强上太多。

作为大明的顺义王,他死后应有的哀荣都不会缺少。

对于相关的赐祭,朱翊钧毫不吝啬。

这些都是应有之义,用不着他这个皇帝操心,礼部自有官吏按照过去的规矩,筹备具体事务。就连张居正也只是略略提及,没有深入叙述。

重要的还是他死后的政治影响。

在俺答生前,约束住了麾下部众,近些年都没有给大明带来麻烦。等他死后,九边说不定还会受到新的滋扰。

这类情况,在大明两百年的历史中,已经屡见不鲜。

单纯派出大军狠狠教训一番,只能让一代人长长记性,臣服大明。

等到时间一长,总会有新人崛起,妄图挑战大明的权威。

遗孀三娘子和下一任顺义王辛爱黄台吉,都是立场比较坚定的亲明派,但是不能保证其他贵族,就没有别样的心思。

正因此,俺答死后,九边要加紧地方,谨防有宵小之辈趁机闹事。

这些在张居正的奏疏里,都有提及。

不过在此之外,朱翊钧还想到了西北地区。

俺答生前掌控着蒙古右翼三万户,就连青海、河西走廊乃至藏地,都深受影响。

在俺答死后,他的长子辛爱黄台吉,以及其他的后人,都没有他这等威望。

万历中期的

湟中三捷,就是因为各部落重新变得涣散,再度滋扰边境引发的。朱翊钧不确定未来是否还会出现这类的战事,却不能不早做准备。

西北留下来的权力真空,可不能让其他人轻易占领了。

朱翊钧虽然认为现在对西北的投入,收益不如南方划算,但是西北青藏边地也是中华之土,不能真的放手不管。

思来想去,朱翊钧做出决定。在局势没有大的变化之前,先以怀柔安抚为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同时也要做好军事上的准备,一旦永谢布部等周边部族真的如同历史上一样,侵犯边境,大明的边军可不会客气。

想要在青藏附近地区施加影响力,动用军事以外的手段,首选还是宗教。

而且是藏传,不是汉传。

朱翊钧几年前本想通过派遣大批和尚的方式,加强汉传佛教在蒙古各部落的影响力。

可惜他们在汉地过惯了好日子,传教能力十分孱弱,除了京师周边以及辽东地区之外,其余大部分蒙古部落,还是更倾向于藏传。

由于地处偏远,大明对于藏地比较放任,管理方式与汉地不同。但是其实直到如今,藏地仍然算是处在大明的统治之下,一直持续到了明末。

藏地大部分的活佛,对朝廷的态度都很友好。每一代的转世册封,都会寻求朝廷的支持,而不是抛之不理。

哪怕晚明在藏地的统治已经薄弱的阶段,朝廷依然能够从青藏抽调数千兵马,对抗闹事的蒙古部落。崇祯后期,格鲁派也会朝贡北京,仍然使用大明颁发的印章。就连后来满清顺治都要继承大明的成例,要求藏地接受过大明册封的土司、活佛等首领拿着大明颁发的敕告印信前往北京,改授新的。

只不过由于正德的关系,中枢的官僚对于这些番僧一直都很抵制,态度不慎友好。

许多文官都认为,正德玩物丧志,与这些番僧的蛊惑,脱不开关系。

正好嘉靖即位以后,道教大兴,佛教整体都受到了打压,就连汉传佛教都变得式微,更别提藏传了,于是这种观念延续下来,导致中枢与藏地的联系,确实比过去淡化了许多。

不过朱翊钧决定重新加强相关的联系,哪怕他完全无法接受其中一些比较原始野蛮的文化风俗,也要以皇帝的身份,安抚交好,不能搞起宗教战争,激发不必要的对抗。

这是他身为皇帝的职责,不能完全任由自己的喜好行事。

为了与欧洲加强联系,朱翊钧都愿意做足表面功夫,更何况是同属中华一家的藏地。

满清皇帝为了拉拢藏蒙两族,愿意对藏传活佛们大肆封赏,态度友善,他更不会过于矜持,耽误国事。

邀请几大法王教王来京,修建一座佛寺。

并不是什么难事。

想到便做,朱翊钧立刻做出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