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神权在皇权之下
大明使团在欧洲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就已经与许多教廷人士进行了接触。
当时就因为种种文化差异,引发了许多冲突,若非双方都有意合作,保持了克制,说不定就会一拍两散,分道扬镳。
利玛窦至今还记得当时大明使团与罗马的神父争吵时的一些片段。
为了更好的让遥远的东方人理解神的光辉,教廷派出了众多神父为他们讲解圣经以及相关的故事,就像是他们在面对非洲、美洲的那些异教徒一样。
对于传教这项事业,教廷确实是最为热衷最为熟练的。
然而能够来到欧洲的大明使团,人人都经受过最基础的培训,并非两眼一抹黑的无知愚夫。当神父们给他们讲解圣经故事的时候,立刻就遭到了众多质疑。
上帝七天创造世界,还能被视为普通通通的神话传说故事,可是讲到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时候,当时就有人感觉到了心里很不舒服。
凭什么?!
哪来的原罪,凭什么老子什么都没做,就凭空背上了一份罪孽?
吃个果子也算是大事?
哪怕偷吃皇家园林中的御果,犯了忌讳,顶上天不过脑袋大的疤,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不至于牵连甚广。
甚至大明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根本没有人会认真执行,将这种条令当回事。
只是朱翊钧开始重视农业,在西苑种植了许多实验作物之后,才特意下了明令,三令五申。
培育田中的植物,都成了宝贝,不得被糟蹋,要人日夜看护。一旦有失,最严重者将会被流放。
不过哪怕是被流放到了边疆,最多涉及三代,不会像故事中说的,原罪要延续至今。这种祖先背负之罪,延续数千年后的说法,远不如轮回转世之说让人舒心。
佛道都有轮回转世之说,这辈子受苦受穷,多半是自己上辈子做了孽。
谁也不怪谁。
这一生好好做人,多做善事,就有福报,保佑后半生和下辈子。
即便大明现在还有连坐机制,一人犯下滔天大罪,三族都会受到牵连。父亲犯下重罪,儿子将会受到不能科举等限制。
看上去似乎和亚当夏娃的原罪有些类似,可是事情都过去几千年了,凭什么还要牵连这么久?
又不是话本细问里调戏了嫦娥的猪八戒,要受到千世轮回之苦。
至于后来听说亚当夏娃生下了两个儿子亚伯和该隐之后,就更让人难以接受了。
后来的亚伯和该隐,哪里来的妻子,是怎么延续后代的?
细思极恐……
被隐去了的细节似乎是在暗示,这一家子从祖先开始就乱了伦理?
还有后来的大洪水。
好家伙,大洪水之下,全世界人都死光光,只剩下诺亚一家,又乱了一次,才有了如今的全人类?
哪怕亚当夏娃生出了其他的女儿,只是没有记载在书中,这种兄弟姐妹之间的链接,也是大明各方人士都绝对无法接受的!
相对而言,女娲造人,大家都是上古大神泥点子甩出来的,就容易接受的多。
都是神造的生灵,互相之间没有血缘上的关系,最多是用了同样的泥土和水,先祖们怎么繁衍后代,都没有这种伦理道德上的冲突。
上古之时,都是野兽动物,虽说没有伦理上的概念,可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无论是大明还是欧洲,都不可能在明面上支持这种习俗。
即便先祖真做过类似的事情,也要遮掩起来,不能明说。
古代的中国其实类似的故事就有不少,但都是被批评唾弃的对象。
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保持不正当的关系,把妹妹嫁到鲁国之后,还害死了苦主鲁恒公,结果遭遇叛乱被诛杀。
卫宣公、陈灵公等等,同样如此。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更是成为了荒淫昏君的典范,让后人警醒。
哪怕不看中国,欧洲人自己也知道羞耻。尤其是在旧约的《利未记》中,耶和华还明确的要求了以/色/列人不能像埃及人或者迦南人一样乱伦。
总不能自相矛盾吧?
在这个大部分人其实连吃饱穿暖都做不到的时代,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不会去想的如此深入。普通人听听故事,图一乐就不错了。更多的人,则是因为从小就听着相关的故事长大,将其视为了世界的真理,别说质疑的胆子,就连类似的想法都没有出现过。
然而总会有学者精英们,针对种种漏洞,提出质疑。
不只是临近欧洲的阿拉伯的星月教,更有教廷内部之人。教廷内部因此就发生过多次冲突,按照对于经文的不同理解,逐渐分裂出来了多个派系。
早在大明使团之前,欧洲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质疑,于是教廷很快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当他们发现大明使团不好糊弄的时候,立刻改口解释,圣经上所说的,并非是完全在描绘真实情况,而是一种隐喻——亚当夏娃,或许不是具体的两个人,而是代表了男女两个性别,是一大群人。
用这种说法,虽然规避了乱伦的嫌疑,却消减不了大明使团心中的质疑。
要是这么说,大洪水后的诺亚一家,也不是一家人,而是一大群人了。
天天打补丁,还不如话本戏文更加严谨,这样的书籍怎么能够称得上是圣人经典?
而且在了解了全篇之后,就算圣经是真的,这种全本都没有涉及中国的缺漏,同样让人无法接受。
不是盘古开天也就罢了,为什么讲了几千年,都是某个小族的故事?
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呢?
道教的故事自不必说,就算是同样来自外邦的佛教,也比十字教更加靠谱。
虽说早年的佛教经典中,同样没有涉及到中国,释迦摩尼相关的故事,都某一外邦小国。可谁都没说佛祖开天创世,只不过是说人家最先觉悟,才有大神通,度化世人。
整个世界,成住坏空,往复循环。类似王朝的兴衰,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认知。
虽然佛教还是其他版本,很多内容同样无法让大明接受,至少流传在中国的几个宗派,早就已经全盘中国化。
而且在西游之类的话本故事中,就明确提到了中国。
如今《西游记》还没有出版,与唐僧相关的故事,也并非佛经,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多大区别。
至少四大部洲,包括了中国。
只是在讲到了大洪水的时候,才有一些人被勾起了兴趣。
至少在传说的上古之时,中华大地也发生过一起极其严重的大洪水。大禹治水的故事,都是大明使团之人,从小就听说过的。
长大以后熟读《尚书》《孟子》等典籍,也有相关的记载片段。
有人在心中思索,或许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
只是因为发了洪水,就只想着造船跑路,完全没有我上古先民的气魄。
大禹和鲧父子俩治水十几年,因功而成天下主,之后其子启立国名夏,名正言顺。
反观不想治水,只是造船逃跑之辈,也配当我等之祖宗?
更可笑的是在经书中作为创世之神的选民鱿族,连自己的国家都没有,辗转流落到了欧洲之后,没有成为各国的座上宾不说,反而在欧洲饱受打压,遭人驱逐。
中华传承延续至今,天命昭昭。
若是天选之民,也该是我们,怎么能是外邦蛮夷?
即便是一些儒生不喜佛门,可是联想到众生平等之类的理论,都觉得那些光头变得眉清目秀了。
至于让亚伯拉罕拿自己的亲生儿子祭祀,用来考验他是否虔诚之类的骚操作,同样不能被人接受。
献祭给龙王、河伯童男童女,用来保佑风调雨顺的传说虽然存在,至少是你情我愿的交易,没有说用这种事情考验人心的。
而且老百姓哪怕献祭,也是被逼无奈,心中暗恨,将这类被献祭的视为妖魔鬼怪,而非真仙正神。一旦求雨不成,立刻翻脸,龙王庙会被砸毁,龙头都给拽掉!
……
类似的冲突不是一个两个,几乎是每了解到一段故事,大明使团就能挑出一段毛病。被教廷视为圣经真典的书中,竟然有如此多让人无法接受的内容。
这还是只看了《旧约》部分,尚未读到《新约》中圣母玛利亚处女生下基督的故事。
否则河南出身的官吏就会创作出“约瑟夫,你坐下,听俺说说知心话……”
这种书,如何能够让人相信,这样的教派,怎么让人真心加入?
如果只是普通的平民,教廷大可以怒斥其为异端、或是不信真神的异教徒,被魔鬼蛊惑之人,干脆使用物理手段进行消灭。
可是这些质疑者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祖国!
哪怕教廷也不想在强势崛起的新教之外,又树一个强敌。
大明好不容易才主动开放了一个窗口,给教廷一个机会,如果这个机会他们把握不住,将来恐怕就完
全没有机会了。
众多神父不能采取强硬措施,为了安抚大明的使团,只好努力翻找教廷积累的解释典籍,或者绞尽了脑汁的给出其他解释。
只是教廷一番辛苦,注定不会让他们得到满意的结果。
教廷眼馋大明数千万的人口,希望能够将他们都转化为虔诚的教徒,壮大教廷势力。欧洲眼看挡不住新教的崛起,必须要另外开辟市场。
多少有点类似于金国在被蒙古欺负的时候,选择向南找宋朝麻烦填补的情况。
然而朱翊钧在决定引进他们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打算。
未来哪怕十字教真的成功传播开,能够执掌大明内部教派的,也不会是教廷,只会是皇帝和朝廷!
教廷在一千多年成立之后,已经分裂过多次。
比罗马还要早的科普特不算,东有东正教,西有圣公会,都不服教廷的管教,分别以本国国王唯尊。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决定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缴纳贡品,要求将自己立为教会最高元首,不过是几十年前才发生的故事。
哪怕如今的英王伊丽莎白对教廷有所退让,并不影响朱翊钧援引前例。
外来的佛教已经在中华扎根一千多年,经过不断的磨合适应,和传统文化习俗都捆绑在了一起。但是十字教有所不同,又有一个作为教派中心的教廷。
相对此时的大明来说,他们确实可以算得上是“境外势力”。
大明决计不会允许有任何一种教派的主导权,不在国家的手中。
只要等将来大明的海上力量积蓄足够,他就可以直接翻脸,有皇帝来任命国内的主教、朝廷派人管理相关事宜。
至于远在罗马的教宗,又能如何?
真惹怒了朱翊钧,大不了学洪天王,再创造出一套天父天兄的理论,把十字教进一步魔改。
只不过这种方法太极端了,哪怕是朱翊钧都不想采用。
朱翊钧现在选择了和教廷合作,而不是直接选择没有领到的新教。就是因为近些年崛起的新教几个派别,远比教廷掌控下的十字教更加保守魔怔极端。
据他所知,类似猎杀女巫的事件,大多发生在新教势力范围内,反而是教廷对于异教徒更为宽容。
布鲁诺被烧死,并不是单纯因为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是在宗教领域属于异端,宣扬泛神论等巫术,否定基督的神性,不信三位一体等理论,让他认错减罪仍旧头铁的没有同意。
哥白尼、伽利略等人虽然采用了科学研究的手段,促进科学进步,看似和教廷作对,但他们的下场就好很多。
哪怕后来同样是殖民美洲,天主教势力下的南美也比新教势力的北美更加人道,存活了更多的本土原住民。
未来大明走向世界,不可能与外来的宗教完全隔绝。现在早些接触,做好准备,总比当鸵鸟,把难题留给后人要强得多。
结果就是,大明的使团面对教廷神父们虽然咄咄逼人,充满了质疑,可是朱翊钧在召见了罗明坚、利玛窦等人时,却完全没有提及类似的问题。
他只提出了一点要求,关于《圣经》的汉化翻译,一定要得到皇帝的最终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