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远在欧洲的合纵连横
在两牙分别居留一段时间之后,大明的使团得到了欧洲各国君主纷至沓来的邀请信件和派来的特使。
面对这些邀请,大明的使团来者不拒,按照朱翊钧早已经做好的预案,里斯本的一支从海路前往伦敦、马德里的一支沿着陆路奔向巴黎。
两牙之后的下一站,就是英法。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留在了两牙,学习吸纳当地的远洋航海、绘图、造船等技术。南洋能够买到的并不全面,真正成体系的精华,都在本土。
此时的人们尚没有国家间技术封锁的意识,更何况两牙之间都没有掌握多少真正的独属于本国的核心本领。很多知识和经验,只需要多一些时间,大明自己也能摸索出来。
嘉靖年间,大明就曾经向弗朗机购买过后装火炮和火绳枪,后来经过模仿制造,积累经验,大明现在制造出来的火炮和火枪,已经完全超越了之前买到的货色。
可是还有许多知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堆积大量人命才能研究出结果。
就像是世界各地的航线、航海图,面对和东亚沿海地区完全不同的风浪环境时,应该如何应对……
不亲自走上几次,大明永远都会落后。
为了让大明尽快迎头赶上,成为新一代海上霸主,朱翊钧在这方面的投入,毫不吝啬。
如今的大明和两牙之间正处于刚刚正式建交,加强合作的蜜月期,两国的君主同样保持了开放的态度,任由大明派遣人员学习相关的内容。
两牙斗还不知道,大明学习这些知识,并不完全像使团说的那样令人放心——
大明使团们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最为富饶,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比不上他们的帝国,所以才会有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主动来到大明进行商贸,而不是反过来。
而大明想开放就开放,想关闭就关闭。现在愿意多多合作,不过是一种仁慈的善意。
正因为以前的大明,都是坐在家里,等客上门,所以并不在意这些造船航海的技巧,现在想要多学习学习,不过是要完成皇帝下达的使命。
年少的大明皇帝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从海商处听说了一些欧洲的故事之后,渴望像两牙一样,探索这个世界,就像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航行绕世界一圈一样,历史留名……
既然两牙都完成了环绕世界的成就,大明皇帝就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能够做到。
所以大明的使团们才不得不来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完成了皇帝渴望达到的成就之后,多半就会结束。因为大明的传统重心还是大陆,都城距离边境太近,帝国的关注重点,还是会放在防御草原的鞑靼骑兵上……
这种言论其实就是一种战略欺诈,内容真真假假,却基本符合大明的实际情况。
哪怕是京城里的许多大臣都赞同这种论调,他们觉得对于大明来说,制造舰队培养海军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只需要维持一支不用消耗太多成本的海军,用来清剿防备海盗倭寇,就足够了。
至于什么远洋全世界,太过遥远。
至于皇帝早早就提出来了要远洋全世界的战略,不过是出自于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了少年可笑的自尊心、好胜心。
其中一些对于朱翊钧不够尊敬的话,使团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两牙的君主都能够猜测出来。
欧洲各国贵族之间争风吃醋,好胜好强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大明的皇帝存在这样的想法,一点都不奇怪。
虽然“别的国家有的,我们大明也有”这种理由,听上去有些可笑,但是君王本身就有这种任性的资格!
当年正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两位先代国王,力排众议,分别资助了哥伦布和麦哲伦,才带来了远超想象的回报,让两个受困于半岛一隅之地的两个小国,一跃成为了称霸世界的大国。
哪怕脑海里隐隐闪过大明在未来有可能会成为敌人、竞争对手的念头,两国君主都将之抛出了脑海。
在他们的意识里,大明是制造货物的卖家,而两牙是客人买家,二者之间并非敌对关系,最多是在价格等方面会有纠纷,平时更多的还是合作。
相对比大明,近邻英法等国家,才是他们最为警惕的竞争对手。
只是两国虽然有心不让大明使团前往英法,却没有合情合理的理由,只能无奈目送大明的使团离开。
英法两国,就是朱翊钧选定的未来掀翻两牙海上霸权时的重要盟友。
虽说后来的英法两国是远比两牙更加强势可怕的殖
民帝国,但是在如今这个时间段,他们都尚且处于两牙的阴影之下,蛰伏着积累力量,准备取而代之。
历史上也是如此,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覆灭之后,逐渐衰落,英国称霸大海,法国称霸欧陆,各自继承了西班牙的一部分遗产。
等到把两牙掀翻了之后,可以继续挑逗英法互斗,更进一步削弱欧洲,让大明的力量深入其中。
毕竟英法之间,也是积累了数百年的世仇,两国之间和两牙一样,距离太近,多年相处下来积累了太多的矛盾,双方都有争霸的欲望,难以化解,谁都不会甘心看到对方压过自己一头。
面对如同西班牙这种近在咫尺的威胁,双方可以暂时放下成见达成合作。
但就在这种时候,伊丽莎白还会资助法国的新教徒,让法王亨利三世头疼不已。
如今的大明,有点类似战国初年的秦国一样,可以坐视函谷关以东的齐、魏、赵、楚互相厮杀,消耗国力,最后等到大明积累足够,野心显露的时候,就算是多国联合,也没有了可以抗衡的力量。
而且相对来说,大明的实力对比远超当年的秦国,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之深,更难因为遥远东方的威胁,就合纵聚兵。
在英法之外,大明的重点就是尼德兰,这处让西班牙不断失血的战略要地。
如今的尼德兰,还处在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之下,几十年前西班牙和奥地利分家之后,尼德兰地区都归属西班牙这一支所有。
西班牙虽然纵横大海,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可是土地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还没有办法贡献足够多的利润。尼德兰地区土地面积小,却贡献了西班牙一半的国库收入。
就算如此,由于尼德兰受到了宗教改革的影响,在几十年前就曾经多次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至今都得不到西班牙的公平对待,反而受到了更深的压榨。
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眼里,改信了新教的尼德兰地区,就是异端。多次发动战争,反抗国王的这些异端,远比起异教徒们更加可恶。
他拒绝兑付之前发放给尼德兰商人的国债,并且提高西班牙羊毛出口税,还限制尼德兰的商人进入西班牙港口,限制他们同西班牙的殖民地进行贸易……
用种种经济手段掠夺他们的财富,影响经济、让众多的尼德兰民众衣食无着。
还不断制定种种法令,想要限制尼德兰人们的信仰自由,让他们“重归天主荣光”。实在不愿意改信回归,就把这些异端通通驱逐出尼德兰,一个不留!
正因此,反倒激起了更多的反抗,屠杀、镇压、战争、谈判……
哪怕直到大明使团来到了欧洲,尼德兰在几年前发起的反抗战争都没有结束。
不过打到现在,无论是西班牙还是尼德兰,都有些难以为继。
战争的花费太高,两年前西班牙承担不起数千万杜卡特的负债再次宣告破产。尼德兰也陷入了分裂,南方的一部分仍然残存着天主教势力,亲近西班牙国王,两年后成立了比利时,北方的几个省份将会更晚一些正式宣布脱离西班牙,成立荷兰。
但是直到后来更晚的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他们才真正彻底和西班牙划清界限。
尼德兰反抗军的背后,就有着英法两国的影子,大明也打算在未来插手其中。
大明距离欧洲实在太过遥远,无法控制英法这种级别的大国,哪怕是加强合作,将来也会被卖了。反倒是尼德兰这里地域狭小,只能依靠大海谋生,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作为大海上的中转商,一旦得罪了大明,处境将会更加糟糕。
而且他们的周围还有着诸多大国环伺,境况十分不妙,更需要外力支持。
大明肯定没办法像西班牙、法国一样,吞并尼德兰,而且尼德兰的人口太少,也不可能像英法一样,在未来的海外殖民上,与大明竞争。
双方有着更加坚实的合作基础。
只是尼德兰地区太过敏感,大明的使者们过于显眼,难以亲至。
正好,在荷兰有着“国父”一般地位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由于尼德兰并不顺利的战争,在伦敦和巴黎等地都有常驻的密使,向英法求援。
大明的使团离开两牙后,分别在两地活动了几个月,联络上了奥兰治亲王,释放善意,资助了一笔黄金,作为长远投资。
这笔钱对于威廉一世来说,可谓是意外之喜。
同样支持新教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都因为害怕和西班牙起冲突,没敢直接派兵援助。大明的军队远在天边,更不可能神
兵天降,帮助他赶走西班牙的部队。
能够掏出真金白银,而不是简单精神上的支持,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当然,大明的金币可不是白拿的。
钱虽然不多,但是威廉一世同样为此出卖了大量重要情报。
涉及到了和西班牙军事相关的情报,可不是大明使团们能够轻易得到的,在威廉一世十分积极的配合下,大明就连英法等附近几国的军事情况,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对比来到欧洲之前的两眼一抹黑,已经好上太多。
除此之外的国家,对于大明来说,战略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
北欧的瑞典、丹麦互相政斗,夺取斯堪的纳维亚的霸权。东欧的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互相敌视。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受困于神罗内部的争权夺势、教派的信仰分歧等泥潭中自顾不暇,还时常需要西班牙这一脉的亲戚财政救济。意大利更是连最基本的统一自身都没有做到,被法国和奥地利两个邻居觊觎……
大明使团前往这些国家最重要的用处,就是当做一个活招牌,推广大明的文化,提高神秘东方古国的影响力,给大明的商品打广告。
欧洲各地的国王、贵族们都渴望的能够亲自看到遥远东方大国的使者,开开眼界。
欧洲各国贵族上层,都有着藕断丝连的亲戚关系,互相交流频繁。
若是两牙、英法的王公贵族们长了见识,他们却没有看到,就会被嘲笑为无知落后的土包子。
后来路易十四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邀请全国贵族长期住在巴黎,并且时不时就举办舞会,不断的推出新时尚、新衣服首饰。贵族们出于攀比等原因,把手里的金钱都砸在了置办衣物上,债台高筑,最终破产衰落,让法王趁机收走他们的权力,成功的做到了中央集权。
国王们想要与大明的使团见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听说过大明的制度,十分羡慕,有心学习。
对此,大明的使者倒是没有藏着掖着,而是讲述了很多。
这种东西没有藏私的必要,完全没有办法隐藏,只要来到大明贸易的海商们随便问问,就能知道大明依靠科举制度选取官吏,而不是贵族血统。各地统一听从皇帝的号令,没有分封……
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地理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异,哪怕他们知道了大明的具体制度,也没有办法直接照搬。
若是想要学习中国的制度进行改革,很容易会因为触犯到了本地贵族的利益,造成国内动乱,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