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184章 东渡

废两改元需要时间,需要积累。

全新的铜币和银币已经开始试验性的铸造发行,为了获得更多的铜银原材料,大批人员带着皇命奔赴四面八方。

当新皇大婚,大赦天下之后,对于日本的贸易禁令终于解除。

宁波舟山港,承载着大批货物与众多人员的十几艘大船,顺风出港启航。

“本侯记得差不多两百年前,郑和就是奉了成祖爷的皇命,从这里东渡赴日。水师十万下东瀛,令其俯首称臣,那是何等的霸气,令人畅快!听闻那日本国王已经衰落,地方诸侯并起,征战不休,正是我等建功立业之时,当浮一大白!”

临淮侯李言恭笑呵呵的饮下一杯酒,踌躇满志。

两年前他作为皇帝使臣南下与弗朗机人谈判,回来后就得到了加封奖赏,自家在大明勋贵中的地位,也节节攀升。

由于他早早就发现了皇帝对于大海的重视,花钱搜集情报呈给朱翊钧一份《日本考》,是目前对于这一小国最为了解的勋贵,因此让他继续担任使臣前往日本。

不过这次老队友许孚远和陈奉都没在船上,许孚远之后就踏上了前往欧洲的船队,而陈奉选择留在宫中,担当要职。

至于过去一直可以捞钱享福的各地镇守太监,已经逐渐被朱翊钧撤掉空置。

留在京师,有众多京官监视,约束更多。

可若是到了地方担任这种重要职位,太容易堕落腐化。哪怕事后朱翊钧查清楚了,也已经造成了损失。而且涉及军事、民政相关,其实已经用不着太监特意监督。

文臣武将互相制衡监管,制度上已经足够繁复,太监管事的结果往往只会更糟。

所以他只有在矿务局等特殊机构,才安排了太监作为监察管账的一环。

至于李言恭,他自觉这次若是再能立下大功,或许还有晋升爵位,恢复祖上曹国公的可能。

永乐初期,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曾经被派遣去日本,册封了当时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赏赐金册金印。命令其约束好国内部众,不要再放任国人下海为盗,之前被发现的倭寇都要抓住并处罚,并且签订条约,决定以后可以定期派遣使者朝贡大明,进行勘合贸易。

倭寇之祸,在嘉靖时最为严重,但实际上元朝和明初都一直存在。

大明当时没有册封天皇,而是选择足利义满,或许不是因为情报不足,不知道天皇的存在,而是觉得幕府将军实质上就是日本真正的主人,开府仪同三司,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及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些步骤都走的差不多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谋朝篡位,直接登基改元。

田氏代齐、司马夺魏……

类似的例子中国已经见得太多。

这些实际事务,与天皇说没有意义,不如直接找话事人幕府将军,省的还要麻烦。

只是让大明没想到的是,足利家只差一步,竟然甘愿一直担当将军,而不是自己当天皇。

还好足利义满被郑和带去的船队所震慑,当时就俯首称臣,进献了千两黄金,马匹、屏风、扇子等贡品。

不但老老实实的为大明剿灭了倭寇,在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倭寇再来骚扰大明的海疆,还搜寻了因为海难等原因,漂泊流落到附近海岛的大明子民,态度十分恭顺。

就像汉光武册封日本,赏赐“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样,在元朝多次征讨日本失败之后,终于让其重新沐浴天朝的光辉。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足利幕府早就控制不住地方,幕府无法再主导中日贸易,反而由各地强盛的大名轮流抢占其中的利益。

因此才有了嘉靖初年使团争贡一事,细川家和大内家为了争抢当年的朝贡贸易资格,在宁波大打出手,并且趁机烧杀抢掠,最后逃回日本,只有少数人因为遭遇海难流落到了朝鲜,之后被朝鲜送还大明,进行审判查明真相。

中日贸易因此被禁绝,倭寇逐渐达到兴盛。

为了长远战略,朱翊钧主动用大婚大赦的台阶,决定先恢复贸易,派遣使团前往,逐步渗透,挑拨控制战国的局势,为了将来的征讨打前哨站。

皇帝重视海务,不但早就在报纸上发文纪念郑和的功绩,还整理旧档,将郑和的详细事迹都出版成册,让几百年前的旧事,重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在世人的眼中,郑和区区一个身体残缺的阉人,都能因为下海的功绩得到皇帝的赞许,他们若是也投身大海建立功勋,应该能够获得更多的奖赏!

这一次东渡赴日,就是重铸大明荣光的好机会,我辈义不容辞!

不料这时,有人泼了一盆冷水。

“可叹我等后世子孙无能,比不上先人,现在的船队威势比不上成祖爷时辉煌,也做不到直接渡海前往,还得绕道而行。坐着的也不是咱大明自己弄出来的福船,还要仿制外邦蛮夷的帆船……”

李言恭微微皱眉,看向那人,发现果然是礼部的郝杰,按耐住不满,在心中暗骂。

郝杰啊郝杰,你一点没有豪杰的模样,怎么不叫郝健呢!

郝杰心直口快,一直嘴臭得罪人,他心里知道却一直都不改。

隆庆时期,他担当京畿道监察御史。高拱因为被群臣弹劾黯然下台,那时候他就嘲讽说高拱不是宰辅之才,结果等到高拱重新入阁担当首辅以后,他担心被报复,赶忙请辞回家。

隆庆六年高拱被贬以后,他才官复原职,可是随后又私下议论张居正驱逐高拱的过错,被流传出去。于是又被调出了京城,转任陕西。

朱翊钧身为皇帝,算不上日理万机,至少也是心里装着九州万方。

这种三品都不是小官,当时没有资格得到皇帝的特别关注。

不过郝杰曾经在万历援朝之战中有过表现,朱翊钧有一点印象,当他准备对日攻略的时候,发现此人还得到了海瑞的推荐,稍一回忆,终于想到了此人。

了解到他的性情之后,朱翊钧觉得这个比较孤僻直愣之人,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监察人员。经过几年的考察提拔,这次方才让他担当赴日使团的副使。

而郝杰也不负众望,船只才刚刚出海,就已经开始得罪人了。只是因为他被皇帝亲自拔耀,算得上简在帝心,哪怕现在张口就得罪人,也没谁愿意与之争吵,忍一忍就过去了。

郝杰说话让李言恭心里不舒服,但是其实也不算错。

这一次的使团规模,怎么都不可能和郑和那次相提并论。

永乐为了宣扬大明威势,多少是有些不惜血本的意思。而朱翊钧精打细算,更不想吓到日本各地的大名,让他们太早生起防备之心,所以船队显得没有那么威风。

当然,为了防备海盗,也为了震慑可能的轻视之心,足够的军备必不可少。

按照地理位置来算,从宁波这里出海,一路向东直达日本,是理论上最短最快的路程。

不过以往大明都是坐在家里,等外人登门拜访,自从郑和那次已经快两百年没有主动前往那么远的地方。

横渡大海,太容易遭遇海难。

即便近几年搜集了大量海图、记录风向、洋流等重要航行数据,招安海盗,还聘请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手,仿制建造了能够跨越太平洋的马尼拉大帆船……

不过朱翊钧仍不放心,为了更加安全稳妥,积累经验,这次主动去日的船队,选择绕道而行。

主力先沿着大陆南下前往漳州月港,汇集在那里的分支船队,再转而向东,从澎湖、台岛转而向北,沿着琉球北上。

这是目前最为成熟的航线,缺点就是比较慢。

当然,理论上可以沿着朝鲜走更近的路线,从对马岛直接前往日本。

然而大明的主要货物产出大多源自江南地区,这里的交通最为便利。在宁波筹备最为节省资源,向北沿着大陆绕一圈从朝鲜,同样要花费不少精力,还需要与朝鲜交涉。

作为天朝体系之下最为尊贵,待遇等同于亲王的藩属国,大明也不能颐指气使,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多要要顾及颜面。稍有不慎,引起他们的不满抗拒就麻烦了。

实力相差虽然悬殊,但只要朝鲜中有人稍稍起了坏心思,哪怕仅仅是想要成为中转商,垄断大明和日本的贸易而故意搞事,就可能给大明带来不小的损失。

更何况嘉靖中期,朝鲜发生了蛇梁镇倭变和乙卯倭变。倭寇攻占朝鲜的州府,之后分兵到了几个倭寇就敢攻城的地步。

与宗主国遭遇了几十个倭寇进攻南京,纵横江南十分相似。

朝鲜因此成立了备边司防备倭寇,还下令从全国收缴铜料铸造火炮,明面上与日本断绝往来。只是距离实在太近,釜山倭馆一直没有真正废除,仍保持着与对马岛的交流渠道。

而且万历援朝的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缺少了这一层情分,朱翊钧也不敢肯定,现在的朝鲜内心对于大明想要加强与日本交流,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而琉球国家实在太小,哪怕日本一个小小萨摩藩都能出兵侵占。实际上有许多大明子民在琉球繁衍生息,很多都当上了琉球

的大臣,他们对于大明予取予求。

不止如此,琉球还是日本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旦控制住台岛、琉球这一片海域,欧洲人和物资能不能前往日本,全得看大明天子的脸色。

如果非要从美洲西行,强行直达日本,很容易发生海难。所以以现在的航行条件,欧洲船只前往日本,都是通过菲律宾北上,走琉球这一条航线。

经过几年的开垦土地,围剿周围的海盗,大明已经在台岛站稳脚跟,修建了几个港口,用舰队控制住了台岛附近海域。只不过考虑到了和欧洲的商贸合作,为了不打草惊蛇吓到日本,一直没有采取任何手段。

当然由于大明的舰队建设时间不长,想要完全武力封锁也做不到。哪怕不和大明的战船交战,一样能够绕过台岛,前往琉球。可是等大明将琉球也掌控之后,就真的谁也绕不过去了。

这一次走琉球探探路,顺便把琉球的码头也要修建一番。

对日作战时,确实还是走朝鲜最近,但是在吸取了元朝几次走对马岛失败的教训以后,朱翊钧肯定不会只走这条路。

除了几个已知的大矿,他势在必得以外,将来也要彻底掌控日本。现在日本的大名林立,得合纵连横好好谋划一番。

至少要做好从琉球出兵的准备。

当然,现在还不是开战的时候,他早就派遣了使臣走北线前往平壤,从釜山走对马岛与日本交流,提前传达了大明天子已经大赦,愿意主动商贸的和平意念。

甚至在去年筹备大婚的时候,就已经让人偷偷散播相关消息,让朝鲜和日本都做好心理准备。

十几艘大帆船从宁波出发南下,在漳州月港得到了补充,又有十几艘在那里整备待发的船只加入。一共三十多艘大船,已经是一股不小的海上力量。

当然没办法与郑和下西洋最多时动用了二百多艘船只相提并论,不过这一次路程没有那么远,也无需如此庞大的规模。

三十多艘船只载满了粮食淡水、刀弓枪炮,以及从两处海港筹备的大宗货物。

除了常见的丝绸、棉布、佛经佛像等物品以外,船上还装载了一种特殊商品——大明的铜钱!

说来也怪,日本虽然相对比大明拥有更多的铜矿,可是日本铸造钱币的技术水平很差。尤其是大名崛起以后,互相偷偷印制的钱币质量更是一般,难以流通。

从永乐时起,日本就最为认同中国的钱币,尤其是永乐通宝,质量很高。而且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关系,永乐通宝在中国沿海地区都有广泛分布,织田信长甚至还把永乐通宝的字样制作成了他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