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废大明宝钞
中枢的部制变革,并非易与之事。
就像几年前成立专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作物生产、气候变化相关的司农寺一样,采取托古改制的办法。明初司农寺被废,户部同样也是在明初的时候,从按照职能分成总部、度支、金、仓几个子部,逐渐改成了十三司。
洪武改变了大明,他又改了一次。
而且新成立的国土司不只是逐渐收拢户部十三司内的权责,也会吸纳工部屯田司等几个部门,成为未来全国统一管理土地最重要的机构。
权责清晰,事务分明。
主导未来的清丈田亩工作,掌管天下土地账册——因其重要性,其主官从本来只有正五品的郎中,高配由右侍郎担任。
品级更高一些,才方便做事,更能体现皇帝对这一工作的重视。
经过他的变革,权力重新调整集中,以后的户部将不再只是单纯的负责记账,会掌握全国的人口、税收、田土、钱粮、盐业……
如果真的做成,户部将十分恐怖,几乎完全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需要拆分。
现在提前高配,同样算是一层提前铺垫。
关于国土司的成立,他早已经与几名重臣有过商议,决定好了相应的官吏名额和具体人选,准备好了办公场地,并且提前将消息散播出去。如今当众宣布,不过是最终的落锤定音。
国初的时候,户部从四子部,变成五科,再逐渐变成十三司,已经多年没有过大的改动,如今顺着变法革新的新风,终于又有所演变。
有人欢喜有人担忧,可终究没有任何一个臣子提出反对意见,得以顺利全员通过。
土地是根基,国家以农为本,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十分重要,不能种地产粮只靠打猎采集,养活不了多少人。
金钱是润滑的血液,货币同样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新增户部国土司之后,朱翊钧再度宣布了一条重磅消息——从今日起,废除大明宝钞!
从今日起,朝廷不再印发大明宝钞,各时节大事的酬功赏赐都会取消宝钞,转而用其他财物代替。天下军民百姓手中之前留存的宝钞,可在天下各府、县以今日时价回收兑换。
朝廷给天下三年缓冲期限,三年的期限内,可以用宝钞兑换银钱,过时不候!
这个消息,同样没有出乎群臣的意料之外。
或者说,朱翊钧对于大明宝钞的态度十分明显,早就有臣子猜测,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将其废掉了。
从改年号万历起,大明宝钞就已经逐渐停止发放。尤其是万历二年科举,进士们本该人人获得一份不怎么值钱的宝钞用作赏赐,却被换成了小小的玉佩。
宝钞早就没有了多少实用价值,一般人拿到之后都会去找中间商直接兑成现银,再由中间商交给小吏回收,挣一笔差价。
能够换成玉佩,反而是士子们求之不得的好事。
君子如玉,人人崇尚美玉。
哪怕朱翊钧为了节省开支,奖赏的玉佩个头不大、料子普通、雕刻简单,哪怕没有现代打磨痕迹,放到后世鉴宝节目一样不值多少钱,仍旧收获到了士林广泛好评。
等到去年的时候,辽东战事早已平息,经过了几年的开发,各项产业如火如荼,他干脆换成了产量大、容易开采、更加便宜的辽东岫玉。还美其名曰,用辽东玉彰显武功,鼓励新科进士们努力为国效力,像高拱、张学颜等名臣一样,将来留名青史……
岫玉早在商周之时就已经被制作成种种玉器,全国各地都有矿藏,只不过当辽东的玉矿得以开发之后,产量大增,价格势必会迎来一波大跌。
大明的金银之类贵重矿藏,一般由内承运库、内廷银官局这些皇家机构负责,相应收入基本都归属内帑。
这也是万历后来在全国各地分派矿监,寻求矿产的原因之一——这些钱都能合理合法的由皇帝掌握,而不是还要通过户部划拨。
不过朱翊钧不打算这样做。
继续由太监单独负责采矿事宜,他担心再惹起一波高淮乱辽一般的大乱子。
哪怕经过多次清洗、年年的教育,可是人的贪欲无穷无尽。天高皇帝远,他也不敢保证,自己选派的太监到时候就不会变心。
于是为了管理辽东过去和新发现的矿产,改组银官局等机构统合为矿务局,旗下再按照各地不同矿藏,安排分支机构。
矿务局目前仍归属内廷,不过由户部,工部,都察院,外加皇家指派的内臣太监,这四方共同监管,免得外派的太监仗着给皇帝
做事的借口,胡作非为。
原本内帑占据所有收入,不过朱翊钧主动让出一半给国库,算作官吏的业绩,还从各矿的利润中抽出不同比例的分红作为奖赏,提高各署吏和矿工的积极性。
这种利益分红很有必要。
就像小日子独自搞氢能源等科技排外,结果中美都绕开了一样,想要自己独自吃下所有利益,结果往往会吃不到多少,皇帝也无法避免这种规律。
人性如此,下旨强令没有用处。
之前理论上虽然各地金银矿都归属皇家,可是钱都给皇帝老子了,别人眼馋大笔金银,自己没有多少好处,谁肯认真干?
底下的矿工生活困苦,看不到希望,就更容易暴动闹事。
戚家军起初就是源自义乌的矿工,这种由矿工发动的有组织民乱,更是朝廷最头痛的一种。土木堡之变的时候,就有矿工起义,纵横东南数省,朝廷派了大军前去镇压,没有来得及回京。
不只是矿工,负责的官吏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贪墨成风,真正到皇家手里的已经不知道还剩多少了。
他还从故纸堆中发现,以前有地方署吏故意把仍有丰富矿藏的金矿,假报成已经枯竭的废矿。等到内廷人马撤离,地方上的人再偷偷开采。
后来因为其家人露富炫耀,被人嫉恨举报,方才在严查下,顺藤摸瓜查明了他们的钱财来源,得知真相。
这还是已经发现的丑事,用其他手段的没有发现的,更加说不清楚。
与其继续采用太过古老的奴隶制手段强行逼迫,不如学习更先进的资本家管理方法,产能、利润、工人积极性等各方面都能大幅提升。
而且未来的海外战略中,有很多地方都存在高价值矿产,是重要的殖民节点。
这些地方更加偏远,国家管不过来,更要让出很多利益,提高百姓外出移民的积极性。
被流放的罪人数量不多,现在的人安土重迁,如果不是遇到了大灾,在老家实在生活不下去,是不愿意外出讨生活的。
也就是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为了讨生活习惯了出海求生,才能顺利的将福建之民迁移到就近的澎湖、台岛等处。
可是将来开始大规模转移内陆地区民众的时候,就不容易了。
明初几次大移民能够成功,原因十分复杂。
山西向河北、山东,湖广去四川……这种移民的距离不远,都是耳熟能详的地方。步行数月即可到达,抗拒心理相对较小。
不像是海外之地,天方夜谭,还得坐船漂泊不知多久,生存几率如何,谁也不敢打包票。
元末战乱之后,国内大量田土荒芜闲置,只要搬过去就能分到田地,很快就能恢复,而海外殖民开发的,大多是从来没有耕种过的生地,想要变成熟地可没有这么容易。
王朝初年和中后期的行政效率,皇帝命令执行力度,也不在一个水平。朱翊钧努力数年,也不会狂妄的认为,自己的威信能够比得上当年的洪武、永乐。
还要更多的成就,才能让人更加信服。
所以出海的利益必须要更大,才能吸引百姓。
开放一部分国内偏远的和海外的金银矿,允许高额分成,吸引梦想一夜暴富的淘金客前去,成为最初的殖民者。围绕着这些淘金者,提供餐饮、衣服、医疗等服务,就能建立一个个小镇,逐步发展扩建成为城市。
这是已经经过验证的成功方法,朱翊钧心想没必要弃而不用。
在钞票、货币方面,他同样借鉴了历史经验。
洪武时规定,一贯钞兑1000文铜钱或一两白银,4贯钞兑一两黄金。
但这是官府官方价格,百姓可以用相应的金银铜来购买宝钞,却不能用宝钞来反过来兑换。
如果可以正常像货币一样缴税、被国家回收,正常发行,或许还能稳定运行。
可是只有洪武、永乐,为了鼓励百姓使用宝钞,偶尔会格外开恩,允许使用宝钞交税。平时大部分时候,官府都不足额认可,民间更是如此。
宝钞滥发滥印,迅速贬值。
洪武二十六年,就已经从一贯等值一千文暴跌到了一百六十文。英宗正统时期,一贯只值两文。等到现在贬值的更加严重。
不只是大明宝钞,从有交子起、宋金、元都发放过类似的纸钞,然而纯信用货币在这个时代太过超前,太容易滥发。
每一次结局都是信用破产。
哪怕放在后世,除了少数大国可以通过债务稀释,负担转移等方法缓解滥发货币
的后遗症,普通小国遭遇这种情况,也会造成国家级别的混乱。
宋金为了应对战事开支,还可以说一句迫不得已。
但是现在的大明,完全没有必要继续维持大明宝钞的存在。
相反的,这种远低于纸面价值的宝钞多留存一天,都是在证明皇帝过去对天下的失信!
朱翊钧还记得,为了应对法币的迅速贬值,光头推出了更加可怕的金圆券,间接推动了他的败亡。
几千万才能买一个鸡蛋,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长痛不如短痛,废掉宝钞,重新制定全新的货币政策,才能轻装上阵。
对比大明户部新增了一个国土司,各地百姓还是对宝钞的废除更感兴趣。当相关的消息印制在报纸上,宣之于众之后,全国各地百姓欢天喜地的拿出来了家中积存的宝钞,准备兑换。
虽然宝钞早就如同废纸,不值什么钱,可是许多人家都会存留一些,以防万一。
因为朝廷的一些政策僵化多年,一直没有变化。
官俸、兵饷的发放,各地让商人交税的钞关,百姓缴纳田赋和加征的杂课,茶课、租税……这些方面往往还会用到宝钞。
如果他现在不改,直到明末崇祯时仍旧如此。
废钞可不是一件小事,天竺三哥废旧钞换新钞引发的混乱,同样留在他的记忆中。
再拉胯,三哥也是有着种种现代技术辅助,穿越到二战时就算不能称霸世界,起码有资格混上一个列强席位。
放到如今大航海探索世界还没有结束的当口,完全是外星级别的碾压。
大明连保证全天下皇权下县都做不到,在这方面甚至还比不上三哥。
好在几年下来,报纸已经广泛发行全国,在这上面刊印新闻消息之后,地方官吏便没有办法隐瞒欺骗。
按照正常的发展,全天下都将宝钞兑换成银钱,势必会引起进一步的暴跌,彻底沦为废纸。
五十万贯宝钞买不到一个馒头。
但是这样损失都会由地处偏远,消息不够灵通的百姓承担,怨恨集中到皇家。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的出现,朱翊钧干脆固定比例,就按照之前确定的时价。各省逐步开放宝钞的兑换工作,三年内,不管来的早还是晚,兑换价格不会改变,不用着急。
不管因此要花费多少银钱,这些负担通通由皇帝背负!
有着皇帝的亲自背书,虽然初期有一些恐慌,可是很快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以后各种交税都不用宝钞,也省下了被中间兑换商盘剥的苦恼,对于百姓来说,多利而无害,自然拍手称赞。
就在大明宝钞被朱翊钧宣布正式废除以后,其他的货币政策,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
大明的铜钱铸币虽然少,却十分重要,牵扯到了国家更多的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