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176章 珠宝影响世界

“责任要细分到具体位置,具体的人。把相关账册交给审计署进行最终审核,总之控制住大婚的总体预算,不超过五万两。如若不然,哪项超了就问掌管哪项官吏的罪。”

“臣等领旨。”

群臣领旨离开以后,朱翊钧闭上双眼,揉搓眉心感到一丝疲惫。

结婚可真累!

还没结婚呢,朱翊钧就发现自己为此消耗了太多精力。

他倒是可以当放手掌柜,一切都交给大臣们去办,然而他总想掌控更多,事涉自己的婚礼,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留给底下人揩油贪墨的机会。

为此他还特意从户部、工部等处抽调人手,成立全新的审计署,专门负责审计核查各府库账册。

都察院以前也有相关的职能,但是不够专业。

现在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懂得数算,浸淫会计大道多年的审计署,专管钱粮数目相关的核查。而督察员仍旧负责监管纠劾百官,若是发现贪墨或是钱粮账册相关的问题,至少要拉上审计署,一起调查取证。

如同之前的司农寺、观天署一样,这些新成立的机构,都是为了保证稳定,无法全面改动大明官制的情况下,做出的增补。

他担心贸然全面大改,让人无所适从,会重演王莽旧事,不如一点点的变动,几年一动。

不知不觉间,自然会创造出全新的大明。

至于忒修斯之船这种哲学问题,交给后人争论便是。

皇帝大婚,虽然有足够的档案留存记录,可以按部就班的复刻嘉靖时的流程,但是随着世事变迁,总有许多细节会发生改变。

具体要奢华还是简素,采买多少物资,时节的不同,用冬服还是夏装,皇帝针对哪一处不满意,想要改动调整……浮动范围非常大。

好在如今国家并无其他紧要大事,高拱、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等诸多重臣的第一要务,就是办好皇帝的婚礼。

在皇帝限定好的预算范围内!

皇帝大婚是国家大典,一辈子只有一次,即便选择废立,迎娶新皇后,也不会再操办这种规格的典礼。

在这方面,朱翊钧没有如往常一样,选择节俭。

好比在民间选择秀女,属实劳民伤财。

去年在海选的时候,虽只有五百名秀女进京,可是报名、被推举等受到影响的家庭至少数万。相关的花费,超过了两万两白银——这部分甚至还不算婚礼的花费。

又不能办比赛收门票打广告,又没有收视率和流量,相关投入唯一的收益,就是给皇帝找几个老婆。

所以从国初开始,选择范围从来没有覆盖全国,只在南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附近这片地区选取秀女,就是为了不过分扰民。

奈何属于必要支出,朱翊钧并没有抠门节省,反而在相关赏赐上比起历代更加丰厚,从选出秀女的家庭到相关办差的官吏,都没有白白忙活,享受到了皇帝大婚的红利。

他在皇后之外,一口气挑出六个妃子,也是为了避免以后实际生活时不如心意,还不等三五年变心又想再选。

韦小宝才七个,朱翊钧自觉自己再怎么花心,数量也够了。

欲望没有限度,只能自我约束,方能避免一步步滑入深渊,像唐玄宗一样,从励精图治的圣主变成晚年不详的昏君。

大婚该花的钱还得花,五万两的总体预算已然不少。

万历接近十万两的大婚花费,乃是在京师等地大肆收购珠宝,操办过于奢靡的缘故。

如果没有上限,多少银子都能花出去,可是钱到了一定数额,边际效益递减,花太多没有意义,朱翊钧可不想学隋炀帝,奢侈的让锦缎装饰京师树木,彰显豪富。

如果被经办的官吏贪墨就更亏了。

经过多次核算,五万两的总预算,即便包括了相关赏赐,一样能够操办得十分隆重盛大。

至于后世电视剧说宣宗大婚花费两三百万两,倒不是完全的胡说八道,只不过,这所谓的两百多万两,并非真实的白银。

先不算海贸输入的美洲白银导致的贬值问题,导致明初的白银远比现在购买力更强。单纯从大明一年财政收入上就知道,哪一任皇帝,都不可能真的挥霍数百万白银,用在婚礼上。

明初大明宝钞还有一定的效力,这所谓的数百万两,其实指的就是大明宝钞。如果折算成真正的现银,其实只有几万两,和现在相差无几。

休息了一阵,朱翊钧方才睁开眼睛。

陈炬适时凑过来,躬身道:“万

岁爷,关于之前所说的戒指,奴婢又让工匠造了一批,还请万岁爷过目。”

等朱翊钧轻轻点头,陈炬才一挥手,门外的几个小黄门捧着两个木盘缓步走了过来。

“放在案上,朕自己看。”

两个木盘里中,由漳州出产的天鹅绒衬垫,摆放着几十枚造型不一,材质各不相同的戒指,有金有银,有的镶嵌蓝宝石,有的则是珍珠、琥珀,还有和田玉。即便以朱翊钧这几年见惯了皇家珠宝的眼光来看,都堪称上品。

朱翊钧拿起其中一枚钻指,仔细观察,在烛火的照耀下,经过宫廷巧匠的切割镶嵌,玫瑰花型钻戒,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这次做的很好,匠人们通通有赏。”朱翊钧随口吩咐了一声,还不等陈炬离开,又补充道,“对了记得让他们把相关的技术经验都整理出来,别荒废了手艺,不只是这次大婚,朕将来还会让他们制造更多。”

“奴婢领旨。”

朱翊钧挨个看过之后,挑选出来七个,用来作为即将赏赐给皇后妃子们的定情之礼。毕竟是要陪伴生活一辈子的女人,先婚后爱,慢慢培养感情,多一些情趣也是好的。

传统上手镯、簪子、香囊,这三种首饰最被人重视。

簪子戴在头上,自不用说。

香囊往往是年轻人互相偷偷定情所用,结婚之后,贴身携带。

镯子则是被婆婆赠与媳妇,作为传家之宝。

如今虽然没有中指订婚,无名指是结婚的规矩,可是佩戴戒指,一样是中国的传统。

南朝时,刘敬叔就曾记载,沛郡人与女子婚合,赠予指环,见指环如见人。

指环就是戒指,元末明初起,逐渐变成了戒指这个说法。

大婚时,戒指也是重要十大首饰之一。

至于钻石,更是早在两汉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源自西域商贾。后世还曾经在东晋高官的墓穴中找到了镶钻的银戒。

不过由于质地过于坚硬,古代难以切割加工,并不流行。

目前南非等地的钻石产地还没有被发现,全球的钻石几乎都来自印度,伴随着大航海,欧洲人开始喜欢上了这种珠宝,并且随着技术进步,可以切削出多种造型。

亨利八世之类的欧洲君王,已经开始大量收藏钻石,令其价格逐年上涨。

鲁迷国,也就是奥斯曼曾经与大明朝贡贸易,带来了不少钻石。东南亚诸多番邦多年的朝贡贸易,同样带来了许多钻石,收藏在皇家内库之中。

以前的皇家不怎么在意,不过被朱翊钧发现后,如获至宝。

诚然,钻石在地球的总体产量十分丰富,后来更是可以被河南人工合成。其价格昂贵,成为婚姻的一种象征,都是源自于人为商业垄断。

可那都是几百年以后的事!

既然知道这种曾经带来巨大财富的方法,朱翊钧就不想错过。

就像在电解铝被发明之前,铝的价格远超黄金白银。

可是在电解铝技术出现之前,制成铝,就是一种有利可图的事业。

目前来看,钻石就是这样。

而且其实钻石是越大越贵,大部分产出的钻石都是极小的碎钻,价格并不昂贵,早就在民间发现了其高硬度的用处,当做切割工具,处理瓷器。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这话在朱翊钧穿越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

所以将来派遣人手,殖民南非等地,掌控那几个著名的钻石矿藏,即可掌控全球的钻石定价权,卖给欧洲、中东等全球富豪,以此来为皇家、为大明攫取超额利润。

之前钻石在大明并不怎么受人认可,大部分人只知道有这么一种金刚石,并不知道它还能够当成首饰。

朱翊钧正值大婚,需要许多珠宝,就打算把钻戒作为其中一项。

在朱翊钧有意无意的宣传下,皇帝就是大明最大的明星。每一次变革都会影响无数人家,让人不关注都不行。

而且他没有保持神秘感,反而愿意公开给大众,时间一久,他的生活方式、个人喜好,被成千上万的人学习模仿,哪怕需要缴纳高额奢侈税,也在所不惜。

这一次大婚的部分内容,都会刊载在报纸上,告知全国子民。

到时候趁机给钻戒打打广告,效果逐渐就会显现。

风气的引导,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不急于一时。

反正现在钻石的主产地在印度,而莫卧儿王朝正值兴盛上升期,而不是后来被大英肢解殖民的三哥时代。

即便莫卧儿从来没有统一过印度次大陆,现在也不是和他们硬碰硬的时候。

虽然印度和大明在纺织、白糖等很多方面的产业都有重合竞争,可是欧洲才是更可怕的对手。大明要发展,印度的未来,只能是大明的原材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朱翊钧分得清谁是主要敌人,谁是次要。

在他眼里,印度是全面胜利后的果实。

采买钻石原胚,花的钱,大部分都会集中到各地王公贵族手里,得到外交好感,反而不会增强多少对方国家的实力,更何况莫卧儿和南印度诸多小国都能产出钻石。

短期内,大明的需求并不多,买谁家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大明手中。

先合纵连横,将来有机会插手扰乱印度局势就够了。

而钻石,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正是考虑到了历史上万历采买珠宝时花费甚巨,他才决心培养宫廷匠人,自行打造。

奢侈品相关的物品,溢价都比较高,用内廷下属的工匠反而能有所节省,而且还能更自由的引领相关行业发展。

如今大明才是世界灯塔,又有深厚的历史积累,凭借着瓷器、丝绸,早已打开了全球贵族的市场。

如果能够将这些珠宝同样高溢价的售卖给欧洲,换来更加实际的金银,他求之不得。

至于其他的首饰用品,朱翊钧同样用心关注。

好似传统的点翠工艺,朱翊钧以前曾听说,就像生取熊胆汁一样,需要活生生拔下翠鸟羽毛十分残忍,有伤天和。

当时朱翊钧就想要改变这一方法,可是经过他招人仔细询问才知道,通常都是等翠鸟死后,方才从尸体上取下羽毛。

因为翠鸟品种十分特殊,死后羽毛长期不会褪色,保持鲜艳,完全没有必要生前拔毛。

而且野生的翠鸟性格特别激烈,很容易应激,如今的大明还没有人工饲养翠鸟的手段。所得的羽毛,要么是民间猎人抓捕采集,要么是安南等国进贡。

朱翊钧这才放下心,允许仍旧使用点翠的工艺。

现在还不到考虑保护野生动物的时候,民间百姓的生计更为重要。即便北直隶人烟稠密,时不时都能传出山野有猛虎吃人的消息,打虎的仍是英雄,更何况是抓鸟。

将来渡渡鸟这种分布极少的,可以多加注意,但是翠鸟目前还有很多,朱翊钧经过仔细思考后便不再多事。

皇帝大婚,牵扯众多,甚至不只是大明内部。

第二天新一任礼部尚书潘晟呈报一条新的消息,暹罗国主得知大明天子即将大婚,再度派遣使节朝贡觐见。

朝贡商贸,往往是藩属国赚钱,大明为了面子过多赏赐会亏损,所以会限制朝贡次数。

前两年暹罗国刚刚朝贡过,本不该来。

可是大婚这个借口,让人无法拒绝。

不只是暹罗,朝鲜的使节比他们来的更早。

朱翊钧翻看这次暹罗国朝贡的礼单,突然发现了一个让他感兴趣的东西——逻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