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152章 龙虎山没有张真人

皇帝大婚,总不能惊扰的全国不得安宁。所以朱翊钧在这方面同样遵从旧例,选秀范围只限于南北直隶、山东山西四地。

他对地域没什么偏见偏好,最终从这四地挑出来了五百人,只相当于过去进京秀女人数的十分之一。通过民间选秀成功入京的人数大幅度缩减,但是相关的流程都没有减少,不过是相当于把一些本该放在京师进行的流程,搬到了地方,节省一些开支。

顺带着,他还借着自己大婚选秀的这个机会,让派出去的官员太监们对民间的百姓进行宣讲,鼓励晚婚晚育,阐述这些好处——虽然只是将普遍的十四岁提高到十六岁。

至于缠足裹脚这种风气,虽然在明面上取得了胜利,但是朱翊钧心理清楚,肯定还会有偷偷违反禁令的。只是这种小事并不适合用朝廷的行政手段强行逼迫民间遵守,免得让外派的人员们趁机扰民敛财,反倒让民间产生抵触心理,把自己的好心办成坏事。

所以,朱翊钧只能亲自下场进行引导,在民间选秀的时候,淘汰掉所有裹脚缠足的女子。而且这种家庭得到的选秀赏赐,也会其他因为别的原因被淘汰的家庭得到的少,以示区分。

并且他还给宗室下达了最为严苛的强制律令:

从今以后,宗室之女,以及宗男婚娶的妻妾都禁止缠足,一旦被发现,除此罚钱警告,经检查不整改,其子嗣将没有继承爵位的资格,其本人也会受到降爵的惩罚。

虽然宗室经过了近两年的改革,被砍掉了大量福利,让他们从事百业,但是朱翊钧不可能一口气把他们全都处理掉。

缓冲期才刚刚开始,更不用说至今仍有十几个藩国、数千人谨小慎微,找不到大的错漏,安稳长存。

民间百姓、官吏勋贵、皇族宗室,这三个不同层级的人群,身份越来越尊贵,受到的约束则越来越紧实。

有许多宗室都在抱怨,说朱翊钧身为大明的皇帝,对待皇亲太过严苛,反而对百姓比较宽松。

然而这种人毕竟是少数,这些人受不了朱翊钧之前的变革,互相写信诉苦,想要串联起来上京申诉闹事、哭皇陵求告祖宗,让朱翊钧下不来台。但是他们连从事百业自食其力的能力和决心都没有,更别提搞出这么大的事情了。

风声刚刚传出来,就有地方上的官吏做好了准备,在半路拦截。用或软或硬的办法让他们回家,没有引起全国性的轩然大波。

朱翊钧早早收到了消息,本想看看这帮人能够闹出多大的动静,看看乐子,结果地方上做的很卖力,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他心中估计,大概是民间各地都“苦宗室久矣”。

经过改革后,虽然时间还不久,但是各地的宗室都老实了许多,没几个人再敢仗着皇族的身份到处惹事,把朝廷最后的一点恩典也给丢掉。

所以地方官吏们对于宗室的倒霉是乐见其成,完全不用朱翊钧再操心。

朱翊钧满意的给这些地方官吏进行了小小的嘉奖,便将注意力重新放回了京师。

通过了层层筛选的秀女们虽然进了京,却不可能直接与皇帝见面,她们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培训,观察生活习惯,文化谈吐、智力反应等种种指标。

朱翊钧倒是曾经畅想过,和这些女孩们尝试着自由恋爱,看看到底哪个最合适。可惜他身为皇帝,权力大,责任也重,不能随心所欲。

倘若真的搞上这么一出,这五百个进京的女子的名声可就都完了。

除了留在皇宫里,一辈子无法离开,或是出家为尼姑,再没有第三种选择——和皇帝恋爱过的,哪还有别的人家敢要。

反倒是如果她们按照传统的规矩,最终没有被选中,则会得到一笔丰厚的赏赐,被官军护送回家。这种女子,在京师镀过一层金后,回到故乡,往往被视为最佳的娶妻人选,会被人争着抢着下聘求婚。

好色的昏君不会在乎这些,但是朱翊钧心里还有一些小小的坚持,每日三省吾身,不能让自己堕落成那种模样。

学好困难,学坏一出溜。

唐玄宗早年作为堪称圣君明主,然而中晚年昏庸,才酿成安史之乱。自己即位称帝才几年,还是个没长大的少年,都没有创下足够多的功绩,可不能早早成为晚年版本的唐玄宗。

一想到这,朱翊钧就只能按耐住心里的小心思,最多是当她们在西苑公开出现的时候,远远观察——算是他身为皇帝的一点点任性。

……

“陛下,依臣之见,钦天监之说,仅供参考,无需过多的在意。”

帝大婚的日子,自然要选一个最好的吉日。然而钦天监众人经过左算右算,发现近几年最适合结婚的日子都在十二月份。

定在万历五年有点早,皇帝还没有达到十六岁,如果是万历六年的十二月,似乎又晚了一些。

两宫太后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无法决断,于是将问题抛给了深得信任的张居正,让他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不过张居正却没有在意钦天监提出来的吉日,他与朱翊钧私下对谈,解释道:“老臣认为,陛下您是君王,与士人庶人不同。那些婚丧嫁娶的禁忌都是民间的风俗,很多都是以讹传讹,真假都不知道。臣虽然愚昧无知,不能尽通圣人真意,也不信阴阳吉凶之说。

事理得当,时势顺应可为,便为之。帝王之大礼,没有必要拘泥于民俗。

何况陛下就是天地百神之主,一举一动,众仙神都该奉职受事,哪个敢因为阴阳小道而阻了陛下的大事……”

朱翊钧听得不由一乐,张居正倒是胆子很大,没有像民间的愚夫愚妇一样,觉得仙神真的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他仔细一想,张居正能够有这种想法,倒也正常。

嘉靖修道修了一辈子、他给嘉靖写了半辈子的青词,都没有起到什么超凡的效果,经历过嘉靖后期那些风波的张居正,心里说不定就是一个无神论主义者。

而且大明不管哪一路仙神,都得经受朝廷的敕封,接受朝廷的管理。

即便按照传统的视角,自己这个皇帝身为天子,地位也是远高于普通仙神的。虽然没有洪荒人皇一说,但是皇帝想做什么,一般的仙神还真没资格管!

皇帝说哪一天是吉日,那一天就应该是吉日!

“臣觉得,不如遵照古礼,于二三月万物生发之时,举行大礼。前人考据,上古都是在仲春之时男女相会,《桃夭》之咏,就是见证。如果将日子定在春季,合乎天地交泰、万物化醇之意,而且陛下初临十六,也遵循列祖列圣之规,不早不晚,最为恰当。”

“先生说的不错,深得真心。”

朱翊钧其实早就拿定了主意,只是算上穿越之前两辈子,女友不少,结婚却是第一次,多少有点羞赧,不好意思主动开口,将大小事务都一言而决。

“仲春是好时节,三月春暖花开,四月清风和煦,草木滋长……”朱翊钧犹豫了一阵,想到北京还有倒春寒。

最终决定大礼就在万历六年的四月举行,至于具体四月几号,要请两宫太后来做最终的决定。

这时候结婚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皇子们的婚事一般都是由皇帝来指定,他虽然现在已经是皇帝了,但是上面还有两宫太后,不能忽略。

朱翊钧想了想,具体日期几号都行,对他没什么所谓。要是把这个权力交给李太后,让后宫更加和睦一点,就值了。

这两年李太后倒是不怎么再管朱翊钧在政务上的决定,只是她愈发沉迷佛教,给京师附近的大小佛寺捐赠了不少财物。五年下来,累计总额已经接近了十万两。

考虑到李太后花的都是属于她自己的“私房钱”,朱翊钧不好多说什么,只是劝解了几次,让母子关系又有一点紧张,而且陈太后也是愈发笃信,这就更不好处理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皇帝也不方便插手去管太后的信仰、以及她们的零花钱去向。

只是京师的大和尚这般放肆,忽悠两宫不住的掏钱,已经逐渐触及到了他心中的容忍界限。

三武一宗这么多先例在,再加上一个应该没什么关系吧?

……

朱翊钧忙了一天的事务后,回到乾清宫,在书房里读一阵市井新淘来的闲书,休息娱乐,算是他了解民间舆情的一种方式。

冯保见机主动上前,躬身道:“万岁爷,龙虎山的张提点在得知了朝廷开始选秀,准备大婚的消息后,喜不自胜,主动在上清宫开坛做醮,为了两宫太后和万岁爷您,向上天祈福呢。”

“什么张提点?”

“就是以前龙虎山的张真人,先帝爷不是把上一任张真人给罢黜了嘛,所以现在这一任,只有上清宫提点的职分。”

朱翊钧一愣才反应过来,大明大小官员太多了,要不是冯保提到龙虎山,他肯定不知道这个张提点到底是谁。

江西龙虎山张天师,在后世民间的名声都很响亮,和山东曲阜孔家一样,属于传承千年不易的贵族世家,比普通短命的王朝皇族强多了。

“原来是他们。”

朱翊钧眼皮微垂,眼神冷淡,语气却依然平静。

孔家自不必提,身负孔子血脉,在儒家社会,天然受到尊崇,即便是犯下一些违法的恶行,也没几个人敢于追究。

张家也得到了类似的待遇,成为正一道魁首,成为“官道”,历代张家天师都能得到朝廷“嗣教葆光大真人”的封号,在道录司身居要职,影响天下的道人,半垄断的掌控着江南地区的受箓权力。

他们能够在大明得到如此待遇,其实全因为朱元璋。

元代最受重视的道教分支是北方的全真道,历史上的丘处机当年就曾经为忽必烈等人讲道炼丹。所以等朱元璋在南方起兵后,便扶持同属南方的正一道。定都南京后,便以朝天宫为核心,负责制订、实施国家重大祭祀仪典。

而朝天宫里的位置,基本都被正一道占据。

虽然后来迁都北京,龙虎山的影响力依旧不减,上清宫的庙宇都是朝廷官方拨款修缮维护,弘治年间起火烧毁后,也是由正德从国库拨款重建。

等到嘉靖沉迷修仙炼丹以后,龙虎山张家的声势便更加壮大。

除了上清宫的香火之外,他们还在龙虎山附近占据着大量的田地。张家人在地方上行事嚣张跋扈,作出的恶行,一点不比孔家少。

好在伴随着隆庆的即位,行事过分的歪道受到了重大打击。一些仗着嘉靖喜好,为非作歹的妖道,都被处理。

隆庆元年的时候,正一真人的嗣孙张永绪荒淫不检,用修炼符水法术的借口,敛财骗人,霸占民女,犯下许多不法事。

于是那时候的吏部主事郭谏臣便因此上奏,请求免去张永绪世袭真人一职位的资格,而且应该永远革除,没有饶恕的机会。

等到隆庆二年正月,江西地方守臣又上疏建议,终于将张永绪革除,仅仅命令他的堂侄张国祥为上清观提点,维系张家以前的任务。

朱翊钧思绪如同电转,不到片刻的功夫,就把前后因果想了个透彻。

这一次张国祥主动凑上来,为自己做法事祈福,多半是想趁着自己大婚的机会,得到大赦。毕竟做出不法恶事的,都是他的堂叔,而不是他。按道理来讲,熬了小十年的提点,该恢复张家的原职了。

然而朱翊钧却不想这样做。

龙虎山张天师执掌道教半个牛耳,却没有尽职尽责,与那个跪金跪蒙跪日的孔家一样,都是软骨头。

四九革天的时候,就跟着光头逃窜去了宝岛。

知晓这样的后事,他当然不愿意恢复他们的真人之位。

不但不想恢复,还想进一步打压,肢解!

他知晓张家、孔家犯下的那些恶行,一直拖着没有处理,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份过于敏感,一个影响全国读书人,一个则是中华传统宗教的代表。

一旦没有把握好轻重,说不定就会惹得民间无知百姓被煽动起来,闹出大乱子。相对比对付他们两家,反倒是自己大义灭亲,解决几个藩王都是更简单的事情。

他倒是不怕民间动乱,大不了出兵镇压,但是没有必要的伤亡,能避免就尽量避免。

冯保初次提及张国祥,没敢直说请恢复他的真人之位,朱翊钧便故作不知,没做表示。不过没想到刚过几天,礼部尚书马自强就找上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