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战略南移
京师、戚府。
朱翊钧御赐给戚继光的伯爵府邸十分气派,两座石狮子立于大门前,威武雄壮。不远处,还有一座汉白玉为基底的硕大牌楼正在加紧营建。
大街上人来人往的行人,走到戚府门口的时候,都对此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这可是大明新封的世爵伯爷,靖泰伯!
使得边境安宁,国泰民安!
戚继光早年在东南抗击倭寇的时候,名声就已经传遍了南北,早已晋升武官的顶层,如今又在北方边境保得多年平安,劝降敌方部落首领,多年累功受封,众人无不敬服。
虽然还有些人依旧秉持着传统重文轻武的念头,反对增加勋贵数量。但是朱翊钧早就在几年前立下了封爵皇榜,金口玉言,此时自然不能让小皇帝言而无信,寒了天下人心。
朱翊钧还记得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内心期望他将来能够再立新功,得以封侯。
一番无关紧要的波折过后,对于戚继光的封赏,顺利昭告天下。
在那之后,就连戚府的人出来采买米面菜蔬的时候,都有人愿意给他们打折减免,以表自己的拳拳之心。
与此同时,凭借着阵斩速把亥的功劳,李成梁也被封为了宁远伯。
和戚继光的伯爵含义类似,都是保证了边远地区的安宁和平,体现他们的功绩。
不像李太后、陈太后的父亲,仅仅是因为外戚的身份受封,对国家没什么说得出口的贡献,只能按照地名封伯。
但是对于京师的老百姓来说,辽东比起就在眼皮底下的蓟州,稍稍远了一些,还是戚继光成名更久,在京师百姓中声望更高。
戚继光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虽然已经踏入勋贵阶层,却没有因此变得跋扈嚣张,留给言官们攻击的漏洞。仍旧谨慎小心,在京师修养的这段日子,甚至都不会随意接待外来访客。
从门房处收到的大部分名刺,都会原路送回,免得惹来麻烦。
除了刚开始接受天使册封的时候,平时戚府大门很少打开,迎接贵客。
久而久之,就连附近的百姓都知道了戚继光的为人,对此多加称赞。要是贵客过多,反而会影响到附近小民的日常出行,开店营业。
但是在今天,却有人敲开了戚府的大门。
附近的来人看到大门打开后,无不惊异,一辆平平无奇的马车,里面到底坐着谁,值得戚继光用这等礼节对待?
马车进入戚府后,董狐狸从里面走下来,就看到了戚继光含笑对他行了一礼。
“哎呦,可当不得,戚伯爷如此,羞愧死下官了。”
看到戚继光就这样隆重的迎接自己,董狐狸自己都深感惭愧,用前些日子跟随礼部官员学来的汉人礼节,对着戚继光深深回了一礼。
戚继光笑道:“当得、当得,你肯迷途知返,就是大功一件,愿你回去之后,能够不忘初心。”
说完,戚继光看了一眼陪同在董狐狸身旁的都察院官员,同样含笑行礼,没有丝毫的桀骜。
董狐狸在临走之前,虽然想要与戚继光见上一面,却迟迟没有得到同意,因为戚继光很清楚,董狐狸可是之前与大明敌对的部落首领,如果让他随意来府摆放,说不定言官就会参他一本,骂他有通敌卖国的嫌疑。
原本的劝降之功,也会被扭曲成放虎归山,养寇自重。
最终还是在朱翊钧的许可下,派遣官员陪同,公开交谈,既满足了董狐狸的请求,也保全了戚继光的名声。
“有戚伯爷在,我兄弟二人绝不敢再犯!”
就在董狐狸之后,又有一中年老汉走下马车,正是他的长兄董长秃。
董长秃人不如其名,头发依然茂盛。他进犯大明边境,被戚继光抓住后,带到了京师监牢,用来与董狐狸谈判。
经过几个月的牢狱生涯,原本桀骜不驯的董长秃都变得老实了许多。面对战胜过自己的戚继光,更是不敢冒犯。
不料,他刚说完,戚继光就是眉头一皱:“不管我在不在,你们都得谨守本分,忠顺朝廷,不能再行之前的犯上之举!”
“伯爷说的是,我长兄嘴笨,汉话说的不好,他没有那个意思。我等愿世世代代忠于大明,不再起歪念头。”
董狐狸生怕戚继光不高兴,给部族带来麻烦,赶紧解释,董长秃也是连连点头。
戚继光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将他们迎进了大堂,。
朵颜部早在明初的时候就接受了大明的册封,早年的朵颜三卫名声很大,
但是伴随着明廷的衰落,时叛时降,成为国家的祸患,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就连戚继光也没有抱太大的信心,父亲首领忠诚、儿子反叛大明,这是常有的事情。
能维系几十年的和平,就算成功。
戚继光并不知道,董狐狸这话说的真心实意。
小皇帝之前在召见他的时候,就已经把话说的十分透彻,剖析了利害,分析了如今草原上的局势,没有因为他是草原之人,就遮遮掩掩。
眼下,已经容不得他们再首鼠两端。
不过董狐狸作为部落首领,愿意亲身来京,已经给出了很大的诚意。
因此,朱翊钧就没有过多苛责,该给的礼遇一样不少,没有真的给他定罪,判处刑罚。为了将他树立为臣服大明的部落代表,反而还将他过去受封的四品指挥佥事提升为三品的都指挥。
俺答虽然早在几年前就向大明称臣,受封顺义王,互市和平。但是朱翊钧心里清楚,这种关系十分脆弱,完全是因为俺答年事已高,不想再继续折腾,而不是大明真的控制了土默特部,让他们心服口服。
等到俺答死后,说不定河套还得乱上一阵。
不能把边境的安宁寄托在外人的身上,于是他决定以董狐狸的部落作为实验,采用全新的对蒙方案。
所以除了开放互市,使用经济手段,愿意大量采购牛羊马匹等货物之外,还会派遣使者,长期驻扎在朵颜部,对他们进行监管。
如今草原势力经过多次洗牌整合后,董狐狸掌握的部族,就在大凌河上游附近游牧。如若不从,下一次遭受突袭打击的,很可能就是他们。
除此之外,朱翊钧还打算在未来几年逐步重建大宁府,兴建一些卫所,小镇,并且由精锐骑兵进行巡查作战。只允许少数彻底臣服大明的部落在附近游牧,作为大明和漠南其他部落的战略缓冲区。
从今以后,顺明者昌,逆明者亡!
这些都是明牌的国家战略,许多内容甚至已经刊载在了报纸上,召集全国士人献计献策,查缺补漏。无论草原诸多部落同意与否,都只能接受。
区别就是,率先臣服的董狐狸,可以得到许多特殊的经济政策,在互市方面,给与一定的优惠,确保他在附近地区马市上的部分货物垄断权。
越晚臣服,能够享受到的优待就越少。
等到最后的,要么强硬到底,与大明硬碰硬,最终覆巢灭族,要么就得远遁千里,逃亡漠北。
对于大明来说,草原出产的牛羊马匹,都是供不应求的重要物产,他卖多少大明就敢收多少,稍微给一些优惠,不过是皮毛。
在共同利益的刺激下,若是有其他部落想要搞事,他们也得主动站出来,成为大明的马前卒。等到这一步彻底做成,九边的边防压力会进一步减轻,辽东的改制建省,也会更加顺遂。
拜访过戚继光后,董狐狸终于心满意足。
又过了几天,花光手里的金银,换得满满十几大车的货物后,董狐狸不舍的离开了京师,奔赴草原。
在京师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彻底征服了董狐狸。他还在觐见朱翊钧的时候,请求大明派遣工匠,为他选址建造一个小冰窖,储存冰块,用来夏季消暑。
朱翊钧欣然答应下来,作为给他的奖赏,因为此举将会让他的部族从游牧的生活方式,改为定牧,更有利于大明的掌握。
当董狐狸终于离开了京师后,锦衣卫将他最后几日的表现,全都整理出来,呈交到了朱翊钧的手里。
朱翊钧简单看过后,便放在一旁,让人收到专属的档册里。
他不禁回想起来,传闻努尔哈赤起兵造反,就是在朝贡觐见了万历帝后,望之不似人君,起了轻视之心。
希望自己的表现没有让董狐狸产生误解,否则,曾经在明初起到过重要作用的部族,或许就要因此灭族了。
有鉴于明末教训,朱翊钧对于辽东女真的监视一直都没有断过。
没有直接把建州卫尽数灭族,也是为了留待将来,用来消耗在日本战场上。
伴随着此战的胜利,国家的战略重心,也要发生转变了。
以前蒙古诸多部落紧挨着京师,滋扰劫掠不断。
说好听点叫天子守国门,难听些就是已经被人打到家门口了。
为了守卫京师,国家消耗了海量的财富和精力,卧榻之侧,有敌人环伺,难以令人安睡。
不过在突袭成功后,大部分部族都识得时务,明白如今漠南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转变。为了些许劫掠的财
货,与大明为敌,实在划不来,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放牧牛羊,卖给大明的商人。
在董狐狸公开认罪臣服后,已经有几家部落派人联络边军,准备效仿朵颜部,归顺大明。
至于代表着黄金家族血脉,蒙古宗主的察哈尔部,仍旧没有服软。
大明最近才端掉人家的老窝,血海深仇,谁也不敢主动向大明低头。
朱翊钧没有在意他们的态度,土蛮汗因为中风瘫痪,早就无法理事,他虽然还勉强活着,却比植物人强不了多少,只能躺在床上,连话都说不清楚。
这样的大汗,哪里还能够镇得住草原上的汉子?
察哈尔已经陷入分裂,就像当年输掉官渡之战后的袁绍势力一样,内部还没有决出新话事人,已经无力再对大明形成威胁。
一旦他们的斗争变得白热化,说不准就会有人效仿袁谭,借此让大明彻底征服他们。
如果现在大明就火急火燎的继续对察哈尔保持强压,难保不会在同仇敌忾之下,推出新的部落首领。
从今往后,更多的财政、人手,都会逐渐从九边抽调出来,转向南方。
毕竟,摧毁大明的,不仅仅是女真、蒙古这些外敌,还有伴随着冰河期,不断加剧的自然天灾!
想到这,朱翊钧扭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温度计。
经过数年的研究实验,内廷终于烧制出来了勉强合格的玻璃长管,灌注了调试染色的油剂,再将管口封堵,刻画线条,成为可以稳定测量温度的玻璃仪器,被他命名为温度计,并且定义了相关的概念,在经筵上公开发表。
借鉴摄氏度的标准,以众人常见的水为例,水结冰时的冰水混合物为零度,水被煮沸时为一百度。至于标准大气压、开尔文绝对零度等相关知识都被通通被扔到一边,免得新知识太多,众人无法理解。
气温的高低,会影响农业的生产,进行相关研究,理由十分充分。
在温度计制作成功后,朱翊钧加紧让人制作出更多,分发给各地的司农寺,要求定期记录明气温变化。
他将这些知识普及给大众,不只是为了辅助农事,更是为了迎接未来的冰河期做准备。
弘治在位期间,有两年冬天发生了寒潮,湖南的祁阳、浙东余姚都有江水冻结的记载。等到正德四年时,《广东通志》记录潮州下起大雪,足有一尺厚。
气温剧烈下降到这个程度,农事肯定会受到影响,正德时出现多起农民起义,一点都不奇怪。
只不过在嘉靖即位后,气温又逐渐开始回暖,直到如今,成为变革中兴的基础。
古人不知自然变化原因,将其归结为天人感应,归咎于天子失德,引得鬼神发怒。
朱翊钧可不想被自然灾害束缚住手脚,这才想要通过种种手段,证明这些都是自然天象,启发民智。将危机化为机遇,将更多的资源用在出海开拓,争取更多生存空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