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136章 董狐狸请罪进京

炎炎夏季,蝉鸣不停,就连把守京师城门的官兵们都有些恹恹。

“都给我打起精神来!”警备司的小旗官对着手下训斥道,“你们一个个有气无力的,像什么样子!”

有人偷偷翻了个白眼,军官嫌弃天热,可以去喝两杯凉茶解解暑,但是他们却要一直守在门口,不能妄动。

据上面传达的消息,今日有十分重要的人物,将会从广渠门进入京师,此地的守卫不能放松。

然而到底是什么重要人物,却没有人透露半点消息。

任凭他们猜测,也猜不出来。

毕竟京师作为天下中心,哪怕是尚书、首辅进进出出,也不过是寻常,哪里用的着特意提醒?

又过了不知多久,一支百余人的队伍低调到来。

临到京师城下,一行人都要下马车,接受检查。

不过他们有着官方的文书,特殊特办,直接插队。虽然又要等待许久,但是附近的平民都不敢多说什么,毕竟这一队人里,为首就是十几个骑兵开路,穿着鲜艳的军装,威武雄壮。

开路的都是这等将士,不知道马车里坐着的,又是什么人?

等到后面陆续有人出现的时候,附近的看客不由一惊,纷纷低声交谈起来。

“怎么是一群蒙古鞑子?”

“几个月前,朝廷不是刚刚大胜,难不成他们是来求饶的?”

“哈哈,这样最好,当年嘉靖爷让俺答围城那一次,俺就在大兴,差点就要抢了俺们庄子。”

一个中年看客不由感慨,还不到三十年,大明又从危机四伏,变得蒸蒸日上。蒙古人来到京师,也不敢闹事了。

蒙古人大多听不懂汉话,董狐狸作为首领,虽然能够听懂,却不会在意平民的只言片语。

他下了马车后,好奇的打量着四周。广渠门热闹非凡,行人来往不绝,单单这一处门户,就是人头攒动,根本数不清楚。

至于城墙更是高大厚实,守卫在门口的士兵一个个挺胸叠肚,目不斜视,一副训练有素的模样。他们在发现了蒙古人后,根本用不着上官提醒,每个人都知道得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董狐狸不由感慨道:“不想大明的都城竟这般雄伟,百姓更是人人都守规矩。”

城门口中间被石灰划出一道白线,等待进城、出城的,都是靠右通行,互不打扰。

附近摆摊买卖吃喝的,全都在被划分得四四方方的棚子里,无人逾越。就算四处走动的小商贩,胸口也都挂着一个小木牌,表明身份,看上去就很不一般。

这一点,与草原自由散漫的风气截然不同。

陪同董狐狸的刘应节回以淡淡的微笑,道:“正因为我皇明上下百姓皆知礼守纪,才有如此的迹象。百姓尚且规矩,更不用说军队。士兵军纪严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就是此次皇明大胜的道理。”

“是是是……”

董狐狸额头冒汗,不敢多说什么。

他当然不知道,这些变化,都是近几年才刚刚出现的。就算是三年前,如果董狐狸来到京师,都不会产生这种感慨。

海瑞主持京师的“旧城改造”,顺便把城门口附近的地方,也都全部大改了一番。凭借着他的威望,无论是勋贵、还是贪图蝇头小利的小民,都不敢闹事。

董狐狸虽然是朵颜部首领,但是如今的身份只是一个进京请罪戴罪之身,没必要对他过分的客气。

曾经总督过蓟辽,担任兵部侍郎的刘应节对于这些性情如狼的草原人很是了解,给他们太多好脸色,反而会让他们蹬鼻子上脸。大明只有摆出更加强硬的姿态,才能驯服这群“野兽”。

在两路骑兵长途奔袭的时候,大明的边军也都没有闲着,配合他们的行动,四处出击,扰乱蒙古人的判断。

内喀尔喀巴林部的首领速把亥太过狂妄,觉得辽西长城边境附近,原来归属于泰宁卫的草场水草丰美,适合放牧,于是便在这个春季转场到了那里。结果李成梁率军突袭斩首,旗下的部族也被消灭了近千人,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战果。

速把亥在嘉靖后期崛起,跟着土蛮汗多次劫掠辽东、京畿,是大明的心腹大患之一。结果,在这一次的行动中,终于被除去。

单凭这个功绩,就足以给李成梁记一大功!

更不用说他的长子李如松随队远征,功劳甚大。等到之前突袭土蛮的成果也被统计出来后,再加上以前积累的功勋,已经让他站在了武官的顶点。

在张居正的保举下,朱翊钧决定,

给李成梁封伯。

戚继光这边同样没有落后,朵颜部的董狐狸多次劫掠无功而返,去年的时候更是被戚继光打败,追击百余里,差点被擒拿,活捉了他的哥哥董长秃。

为了救回董长秃,董狐狸和侄子董长昂写信请降,愿意仿照俺答,与大明保持和平,以此来换回哥哥。

只不过投降的态度还不够真诚,按照朱翊钧的要求,必须得部落首领亲自入京,向小皇帝请罪,公开宣布脱离与残元鞑靼的关系,放弃原本的身份,重新接受册封。

这等于是要逼迫董狐狸明确站队,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首鼠两端。

在这一点上,董狐狸十分犹豫。

至于朝贡的方式、次数,接受朝廷派人驻扎等很详细的强硬要求,更是让他觉得难以接受。

然而等到土蛮汗被两次突袭,就连长子都被杀了的消息传开之后,董狐狸才发觉大明给出的条件是多么宽松,庆幸自己因为还在谈判阶段,没有成为这一次袭击的目标。

他立刻让人传递消息,表明愿意接受大明提出的一切要求。

又经过短暂的拉扯后,董狐狸终于率领不到百人的队伍,取道辽东,来到京师。

“请吃冰。”

因为这一次蒙古来人不少,得仔细检查一下,耗费不少时间。

刘应节习惯了这种情况,带着董狐狸来到附近的一处“冰店”,请他吃冰解暑。

虽然是入京请罪,但是身份特殊,并没有真把他当成一个罪犯。出行自由,三餐茶点都有充足的供应。

刘应节虽然偶尔会有敲打,但是在这种地方,并不会失礼。对于董狐狸这类会和大明保持合作的部落首领,当然要给予一定安抚。

“咦?大夏天的还能吃到冰,。”

对比普通的凉棚摊位,冰店的规格要更胜一筹,里面的客人也要少一些。

董狐狸进入冰店,就感觉到了一阵冰凉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惊讶的看到了店中摆放着一个冰块,店家使用用一个能够旋转的刨子用力的搓动,不多时便聚集起一小堆的冰屑。

按照刘应节的点单,店家将冰屑放到碗里,再浇上满满的西瓜汁,恭敬摆到两人桌前。

“冰西瓜汁,是本官近两年最爱的消暑之物,请你尝尝。”

回到京师,刘应节忍不住想要对董狐狸显摆显摆,让他见识一下大明对比蒙古的先进之处。

喝一口冰冰凉凉的西瓜汁,暑意顿时全消!

“竟然是真的,你们是怎么把冰块保留到夏天的?”

董狐狸身处比京师还要靠北的草原,冬季没少经受冰雪的折磨,如果大雪下的太多,则会被部落称之为“白灾”,牛羊都会冻死不少,痛恨不已。

然而等到了夏天,天气又会变得热起来,让他们想要吃上一口冰凉的东西,只是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冰雪都会消融,从来没有留到夏天过!

董狐狸对此疑惑不解,刘应节解释道:“挖个大地窖就可以保存,冬天将河水上的冰块凿切下来,放到地下,等到了夏天,就可以取出来使用。”

董狐狸又是震惊,又是感慨:“这么奢侈,得多费力啊。”

刘应节说的简单,其实对于能够保存冰块的地窖,有很多的要求。选址不提,还得在地下用砖石砌得稳固,以免出现坍塌。

这些条件都是草原部落难以做到的。

董狐狸琢磨了一阵,对刘应节行了一礼,就从怀中掏出一块金子,谢道:“多谢刘使,竟然送我这般贵重之物。我草原的汉子也不能白受等重礼,还请刘使收下。”

“贵重?哈哈哈……”刘应节愣了一下,大笑几声,拒绝了董狐狸送过来的金子。

开玩笑,这样公开送自己金子,岂不是让自己陷入收受贿赂,通敌卖国的嫌疑?

“不过是一碗冰水,当不得如此。”

“这不是只有贵人才能尝到的东西吗?”

董狐狸又喝了一口,品尝嘴里的冰凉,舍不得咽下。

店家也跟着笑道:“这位客官可说错了,本店的冰水价格都是遵着朝廷制定的限制,童叟无欺,虽然价格稍微贵了一点,三十文一小碗,但怎么也谈不上贵重。”

“才三十文?”

董狐狸进入辽东后,对大明的物价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点钱够买两斤肉、几条肥鱼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吃上好几天,但是对于他这种部落首领来说,可以每天砸水里听响玩。

要是三十文就能吃上一小碗,他愿意以后天天吃!

“这都是当今天子仁善,新建了几座冰窖,开放给我们,让京师百姓也能在夏天尝到冰。还弄出来这等旋冰利器……”

店家回想往事,也是一阵感慨。

刘应节的感触更深。

以前冰窖都被皇家牢牢掌控,到了每年的夏季,才会将其作为重要消暑物品,赏赐给京师重臣。

刘应节的身份地位,虽然能够得到赐冰,但是其实也不够一家消暑之用,平时还是会和往常一样,将西瓜放到井里镇着吃。

朱翊钧当然清楚民间对于夏季用冰的需求是多么庞大,这种东西,没必要完全被皇家垄断。于是他在京师兴建了数座新的冰窖,增加了赐冰数量,还将剩下的冰块开放给民间,公开售卖。

当然,其中大部分冰块都流入到了京师有钱的勋贵家里,底层的平民,依旧只能靠喝凉水度日。

但是对于一些有点小钱的百姓,就截然不同了。

以前他们就算是有一些积蓄,也完全没有在夏季品尝到冰雪的资格。而且伴随着城外冰窖的新建,夏季冰块的价格,还会进一步降低,惠及更多百姓。

这种善政,无形之间又让朱翊钧得到了民间的广泛称赞。

董狐狸看不到这种变化,他来到京师的时候,冰块就已经开放给了民间。但是就从这一个方面,董狐狸也认识到了大明如今的强大。

刘应节看着董狐狸的神情,不由又是暗暗点头。

在他出使朵颜部,带领董狐狸回京之前,曾有人提出,为了震慑董狐狸等蒙古人,要大力展示朝廷的威武、富庶,免得他们觉得朝廷软弱可欺,几年之后再度叛变。

朝中众臣讨论了多次,都没有确切的方案,最后小皇帝选择了一如往常。

那时候朝中还有些许反对声,觉得这种态度太过随意。

但是如今刘应节却发觉到了可取之处,大明现在并没有像隋炀帝迎接西域各国使臣一般,将丝绸铺满街道,绑在大树上那般令人震撼。但是润物细无声,将大明胜过草原的方方面面,逐步展示给他们。

如今就连大明平民的生活,都比草原的部落首领好,更说明投靠大明的正确性!

就在董狐狸进京之后,戚继光也收到了消息,赶往北京,准备他的封爵仪典。

按照朱翊钧几年前发布的封爵皇榜,劝降董狐狸,积功无数的戚继光同样达到了标准,可以封为伯爵。

只不过,朝廷已经几十年没有再封新的爵位,小皇帝虽然开了金口,但是此事需要慎重对待,其中有许多细节,经过了朝臣的多轮争论,才得出来统一意见。

朱翊钧觉得封爵之事,事关激励大明全体将士,不能马马虎虎。而且两名大将都有重要值守,无法随意离开。

于是,一直拖到了董狐狸和大明谈妥了条件,亲自来到京师,相关的事宜才开始推进。

戚继光还好,蓟州距离京师很近,拍马的功夫就能赶回来,李成梁就要颠簸许久,才能回京。不过他颠簸得心甘情愿,数十年血战,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