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128章 登报宣扬

朱翊钧没有在明面上对郑藩提出要求,而是通过朱载堉代为转达,就是看中了他们这一家维持了几十年的“人设”——甘于清苦,不畏权贵,坚守原则,有舍己忧民为国之心。

虽说有的人设是经营出来的,但是郑王这对父子的人设维持了终生,朱载堉最后甚至连王位都主动放弃,让给了弟弟。

就算一开始有几分表演成分的虚假,到了最后也是真的了。朱翊钧在了解过相关事迹后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宗室之中极少数贤明之人。

果然不出朱翊钧所料,郑王十分配合,开始整理藩国账册、玉牒,将最新的数目呈交给朝廷。

于此同时,郑王还上疏表示,考虑到如今国家财用不足,宗室负担过重,他们愿意主动削减禄米、赐田,并捐献府库中的积藏。

朱翊钧御笔回信,给予了安抚,并且在报纸上对郑藩进行大肆宣扬,将郑藩树立为宗室之中的典范。

对于这种朝廷还没有派驻官员进行清查,却肯主动站出来为君王分忧的宗室,要给予足够的奖赏。

不只是郑王一家,其他几家表现老实安分的郡王,同样可以住在王府里,不用担心被朝廷赶出来。

虽然岁禄会削减,但只是让日常生活不再那么奢靡,依然可以过着富足优渥的生活。

至于郑藩一脉的将军、中尉,都得按照规矩开藩禁、转宗民籍,不过他们比之前的宗室子弟要多享受两年的过渡期,以及更多的优厚待遇。

怀庆府一带地处河南、山西、北直隶三省之间的交界地带,人口稠密,土地更是没有了无主之地。

如果就这样放任他们不管,等到几年的过渡期后,恐怕很难找到合适的生路。

前些年凤阳、淮安一带地区因为地处中都,情况特殊,又因为经常出现水患,所以地广人稀。巡按南直隶御史邵陛就因此上疏,请求招募流民,开荒当地,用以补充财政,安定地方。

这么一大片土地,要招募的流民至少数万,而郑藩下层宗室的人口总数,不过数百。就算全来到这里,也溅不起半点水花。

如果自觉难以自食其力的宗室,都可以向朝廷申请,前往凤阳。朝廷自会分发一块土地,并免息借贷种子、耕牛、铁器等物。

凤阳不像辽东这种边陲苦寒之地,乃是宗室之祖庭,国家之中都。

来到这种地方,绝对不算发配。

相对比强制执行的宁藩、辽藩,朝廷对郑藩的态度,明显要好上太多。

宁藩他们就没有这种待遇,如果想要得到朝廷赐田,之前只有辽东、台岛两个选择。

朱翊钧有意如此,用造反的两个藩国支脉,与主动向朝廷示好的支脉进行对比,让天下的宗室都看清楚,主动和被动的区别。

不只是宗室在国家财政上的高额占比,经过对于宗室玉牒的清查,朝廷还发现,各地都有吃空饷,虚报人数的问题。

隆庆时就有人觉察到了宗室人数似乎有问题,曾任礼部尚书的潘晟就编纂过一次宗室玉牒。

不过那时候,只是单纯的进行人数统计,发现宗室总人口有三万余口,并没有详细调查其中的真实性。

之前宗室为了多领取禄米布帛,把死人当成活的,为数众多的耄耋老人,都能“存活”于世,让老朱家凭空出现了许多长寿之人。

八九十岁的老人能活这么多,已经算一件稀奇事,不过之前朝政混乱,没人关注。

更加罕见的,是百岁人瑞。

能活百岁者,是绝对的祥瑞,当地肯定都要上报给朝廷,准备封赏。地方官吏都得亲身前去探查。

在上报之前,地方上的县令,亲自前往探查,这才发现了其中的虚假之处。

他们没有权限处理,只能把相关的事情上报给朝廷。

这些宗室暴雷后,朝廷才发现他们的胆大包天,不过当初只是进行了训斥和罚俸,并没有更加严重的处罚。

唯一一个正面影响,就是朝廷发现宗室玉牒似乎并不靠谱,还得重新进行人口普查。

除此之外,宗室们为了从朝廷手里捞银子,还在拼命动脑筋。

一些宗室子弟虚报身份,改变了本应继承的爵位。

按照《宗藩条例》,对于嫡子、庶子的人数、身份都进行了界定。如果恰好都是小妾所出,只是庶子,自身的爵位将无人继承,其他庶子只能降等袭爵。

藩王、郡王一般还能够向朝廷上疏,请求恩赐从庶子甚

至子侄辈中继承藩国,但是将军、中尉们,可就没有这种优待了。

于是就有人钻漏洞,企图欺瞒朝廷。

不过宗室并非一般人家,生死嫁娶,生辰八字,都有诸多档案留存,记录十分详细。

就像是之前虚报死人一样,可以改动一两处暂时糊弄朝廷,但不可能将所有的档案全都改掉,经不起认真追查。

于是,真相大白。

被发现弄虚作假的宗室,一律给与严惩。王爵则是革爵除国,将军、中尉则是削减禄米,缩短过渡期限。

朱翊钧的手段虽然酷烈,不过对比成化年间,将韩藩汉阴郡王全家处死的手段,已经松缓了许多。

汉阴郡王的情况,要比这些更加恶劣。

因为他们不只是弄虚作假,而是干脆混乱了皇家的血脉。

汉阴郡王朱徵鍉十七岁时病重临危,但是没有子嗣,其王爵无人继承,即将除国。

到时候,其家人的生活待遇,必然一落千丈。

为此,他的岳父周恂找来了两个有孕民女,假装是汉阴郡王的血脉。家人有了着落,朱徵鍉死后也不用担心没有香火。

成化时,还没有《宗藩条例》,对宗室的继承进行限定,所以没有正式婚嫁的民女之子,一样可以顺利袭爵。

这种私密之事,本不该到处乱传。结果周恂自己酒后失言,把这个事情说给了自家亲戚,于是他的亲戚用此事进行要挟,勒索了十多年。

等到十三年后,新的郡王再度大婚,周恂觉得大事已定,拒绝亲戚勒索。

亲戚恼怒之下,一纸诉状,把这个天大的秘密给捅到了衙门。地方官吏不敢受理,一层层送到了皇帝手中。

成化下旨彻查,三司会审,这才发现了真相。

于是周恂被凌迟处死,他的三族皆被斩首弃市。假郡王被赐死,其余王府人等被杖责一百,侥幸活下来的,也要发配到苦寒边疆的卫所充军。

就是因为这一起大案,朝廷对于宗室的管理,变得愈发严格。

朝政混乱的时候,皇帝懒得管,可以多吃多占。

但是一旦认真起来,天网恢恢,谁也跑不了。

之前对宗室们大动干戈,说出去毕竟不够好听,报纸上只是简单的进行了一番叙述。

在郑藩主动上疏后,京师的白纸坊加班加点的开始印刷专题特刊,将相关的事情经过,都进行了一番详细叙述。

一些就连朱载堉都没有掌握的详细数据,也被公开发表在了特刊上,用来表明朝廷革新宗室的必要性,小皇帝和朝堂持续推动变革决心。

太祖朱元璋曾经编纂过一本《御制纪非录》,记载了从古至今历朝历代藩王们做出的恶行,也包括国初的几位。

那时候的藩王比现在还不当人子,连煮活人,吃人肉的都有。

就像朱元璋之孙,周王第五子新安王汉尼拔朱有熺,他直到宣宗时期,才因为牵扯到了汉王朱高煦一事,事发被捕,除国削爵,免为庶人。

这种书影响太坏,过去只在皇族之间流通,用来警醒各地的宗室。

不过朱翊钧则是大大方方的,将近些年宗室所做的恶事,写在了报纸上。

正所谓,天子无家事,家事即国事。

宗藩之事,涉及到了国之根本。虽然有些内容会影响到皇族的声誉,但是朱翊钧这样敢于公开,坦白给天下臣民的做法,反而得到了许多赞誉。

就像张居正申请恢复《起居注》一样,天下人希望了解天子日常举止言语,一来是八卦探秘之心,二来就是想要借此对君王产生一定的约束。

什么话、什么事情都要被留档在案,比实名上网还要可怕。虽然这东西时候也会进行删改,但是君王有恢复此类规制的举动,就足以赢得基础的信任。

把一切都隐藏起来,与民众隔绝,才会影响大众对朝廷的看法。

宗室改革后,作恶的辽王等宗室,每天都在凤阳进行有规律的生活,不再饱受酒肉的摧残,身体比起往日要健康不少。

底层的宗室们以前就得不到足额的禄米,如今被发放的禄米无需上面过手揩油,还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离开封地,少受许多约束。

国家财政压力大为缩减,小皇帝收获到了好名声。

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

报纸,被朱翊钧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舆论工具。

在印刷业

已经相当发达的这个时代,他依然牢牢把持着垄断权力,不肯下放,让地方上私自办报。

各地的印刷分局早已经建造完成,京师每印好一期新报,都会带着样刊火速前往各地,以点代面,影响全国。

各地的藩王在封地中不能随便出去,就算天天宴饮享乐,也有腻歪的时候。于是每逢新一期的报纸发行,都会赶紧让人买来,了解朝堂动向,国家各地发生的事情。

尤其是现在正值宗室改革,涉及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更是不能错过。

山东青州衡王府,衡王世子朱载圭在看到报纸后,忍不住啐了一口。

“都是这个郑藩的多事,大家好好的安享富贵的好,偏要卖勾子给那小皇帝。他们这样做,自己没啥好处,还连累了我等亲戚。

朝廷势大,不得不从啊……”

在他的手边,还有一封朱翊钧写给他的亲笔信。

衡庄王朱厚燆在几年前薨了,因为三年的丧期还没有结束,所以朱载圭目前还是世子,而不是衡王。

一般来说,世子都得耐心等上三年,只有少数人能够得到朝廷恩典,提前即位。

正德临死之前,就给予了朱厚熜特殊照顾,缩短了丧期,让他提前继承兴王之位,再赶赴京师,成为皇帝。

距离朱翊钧血脉最近的宗室,就是益王和衡王这两家,都是源自宪宗成化帝。成化当然不止这几个孩子,不过岐汝寿等诸多藩王在就藩后,都没能延续太久,就绝嗣而亡,被干脆除国。

所以从嘉靖以来,朝廷对于这两家宗室一直都很看重,给予了许多的厚待。

平日吃的米的江南漕米,食盐则发放盐引,任由他们自行前往盐场,采购雪白精致的上等好盐。

王府中人数虽多,却也不是谁都配吃这等好盐的。

除了少数供应王府,大部分都会被当做私盐沿途售卖出去。顺带着,他们还能携带地方特产沿路售卖,凭借王府中人的身份,各地钞关,谁都不敢进行搜查验货、收取关税。

每年,得到盐引赏赐的藩王,都能凭借这种固定的商路,赚得盆满钵满。

衡王的手里,就有许多盐引。

朱翊钧改革宗室,也是把他们放在了后面,特意书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希望他们谅解国家的难处,像郑藩学习,主动表态一下。

朝廷对于他们,一样会给予优厚的条件。

书信写的比较模糊,朱翊钧并没有强制性的要衡藩具体如何如何。毕竟是相对近一些的亲戚,朱翊钧还是保留了一丝颜面,这个尺度,得衡藩自己掌握。

不过朱载圭却从中感觉到了一丝威胁的意味,自己目前还是世子,没有正式袭爵。理论上孝期一过,就能顺利成为藩王。但是这种大事,必然要经过朝廷的册封,皇帝一直都掌握着“一票否决权”。

如果自己做的不好,惹得小皇帝不高兴,说不定就会找些借口,阻挠自己即位封王。或者干脆换成自己的弟弟朱载封,让他顶替自己成为衡王。

朱载圭思来想去,孝期结束近在眼前,自己可不能倒在这一步。

“算了,还得听从朝廷的。就算是少些岁禄,我还是藩王,如果这个时候和朝廷反着来,让老三继承王位,我可就什么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