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皇帝先射
御驾亲征这种操作,赢了之后能够带来极大的威望,可是风险同样很大。
外出带兵打仗可不是玩游戏,失败可以重开一局。英宗的例子,永远值得铭记。
朱翊钧觉得自己身为皇帝,正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更适合坐镇京师,学习汉武帝、汉宣帝这些前辈,规划好大致战略后,让一线作战的将领们自由发挥。
汉武帝不用亲自骑马与砍杀,通过卫霍带来的胜利就足以能够震慑全国。而自己同样有戚继光、李成梁、俞大猷、麻贵等名将。
眼前这些讲武堂的学生,将来在经历过血与火的历练后,说不定也能涌现一批素质不错的军事人才。
讲过相对宏大,小孩子们还听不太明白的严肃正论后,朱翊钧提及了与他们切身相关的话题。
为什么他们的父亲会去世,甚至有些人的母亲承受不住生活的重压而去世,成为边关遗孤?
都是因为年年劫掠的外族!
双方如果都能保持和平,不再打仗,朝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边关的精力,生活在九边的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无论耕种还是放牧,都能得到稳定的生活。
破坏了他们的生活,杀死他们父亲的这些外族,就是他们的仇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所以,为了让以后不再有这么多的军烈之子,为了让边关变得安全、稳定,皇帝特意开设新军校——陆军讲武堂,更新战略战术、研究对敌策略,训练出一批比过去更加精悍的军官。
而他们,就是第一期讲武堂学生,学成之后,将会亲临前线,用血与刀,去报自己的仇!
听到这里,周柏等人咬着牙,紧紧握紧拳头。
九边战事频繁,近十年来,连总兵都战死了好几个,更别提底层的大头兵了。
在场一百名通过筛选的正式学员,有些寡母尚在,不算遗孤,但是还有许多孩子是真的父母双亡,只能依靠族中亲人照看。
其中相对幸运的,干脆被亲人过继收养,视如己出。
但是大部分孩童的生活,都会因为父亲的消失而变得更加糟糕——朱翊钧下旨招选军烈子弟以及遗孤,又不是强制让所有人都来,全凭自愿。
即便有亲族,能被送到远离家乡前途莫测的京师,亲情多半比较淡薄。
这些东西早在半年多的筛选阶段,就已经对他们讲过多次,可是通过小皇帝之口,如此郑重的说出来,还是让人十分难受。
心里不由得对那些杀害了自己父亲、改变自己命运的异族,产生了熊熊怒火。
即便那五十多名勋贵子弟自小养尊处优,没有过这种经历,可是在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后,一个个都变得更加严肃。
少数子弟能够回想起来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能够立功当上勋贵的,当然要为朝廷卖命厮杀,许多人的先祖,就这样把性命留在了疆场。
等到稍显沉重的演讲过后,这一百名经受过提前训练的正式学员接受小皇帝的检阅,随着军号的声音走起了方阵。
百人孩童组成的方阵,按照身高依次排列,高呼“保家卫国、守土尽忠!”等口号,在内校场一连走了三圈。
虽然他们的面容稚嫩,身形矮小,但是半年多的筛选,并没有白费。
军容齐整、步伐整齐如一,哪怕都是小孩子,依然能够做到令行禁止,这一幕让在场列席观看的许多人不由点头称赞。
“元辅,今天让我不由回想起来了几年前,先帝还在时的那场大阅。”
听到吕调阳的话,张居正没有说话,他微微点头,嘴角含笑,同样回想起来了隆庆三年的大阅。
隆庆称帝初期,尚未与俺答和议,边患屡屡告急,极其严重。
当时的守边将领怯战无能,边军空吃军费,却没有战力。即便是负责防卫京师的京营,也是积弊过深,难以使用。
所以庚戌之乱的时候,京营那些军纪涣散的老弱病残,才无力对抗俺答,甚至需要太监高忠这样的人前去协助守门。
为了扭转这种局势,朝廷开始整顿京营武备,隆庆二年,张居正上疏,整顿京营进行大阅兵,由皇
帝亲自检阅,以振奋积弱之气,激励将士之心。
一年之后,安定门到德胜门城外的这一带区域,被划分成检阅场。经过整训的京营部队分成马步官兵、射箭、刀枪火器等多个受阅参演队列,鸣炮吹号。
隆庆皇帝以及文武百官,都亲临现场,观看了这一盛况。
因为积弱多年,隆庆这次的大阅,更注重繁文缛节,在威武雄壮方面,远不能和永乐时的七次大阅相提并论。
永乐时的七次大阅兵足以震慑各国使节,最强盛的一次,足足有十万人参与阅兵,马穆鲁克国使节受到震撼,回国之后,便解除了对东方商船的禁令,使得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抵达红海沿岸。
不过隆庆阅兵依然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京营士气大振,之后在王崇古、谭纶、戚继光等人的努力协作下,九边逐渐安稳,让俺达偃旗息鼓。
张居正回想当年的那次阅兵,虽然现在这一百名孩童都十分稚嫩,焉知不会成为将来的国之干将?
枯燥的队列行走,在热闹威武方面,自然是远不如旌旗招展、穿着锦绣袍服的隆庆大阅。
有些人看的意兴阑珊,可是谭纶等人却是觉察出了苗头。
朱翊钧于军事方面不太精通,但是有着多年积累的走队列经验,借鉴后世军训的经验,狠抓纪律,使得这一队百人方阵在走过三圈后,依然步履整齐,步调如一。
无论抬腿、摆臂,不敢说分毫不差,如同大阅兵,可是放到此时,已经是极了不得的齐整。
这代表着极高的纪律性,在如今这个冷兵器的时代,就是一支强军的象征!
能够练出这样的整齐的方阵,小孩子们都没少吃苦。
在之前的炎热夏季,就顶着大太阳,开始训练,为了这么简单的一件事,练习了几个月。
那些勋贵子弟,养尊处优,难以承受这种严格且枯燥的训练。
所以朱翊钧一开始就没让勋贵子弟们参加,免得影响了这些人的训练。
“元敬,这些都是你练出来的吧?”
谭纶笑着问向戚继光,他训练出来的南兵就以军纪严格,军容齐整而著称。论起勇猛厮杀,还有几支同样敢拼命的队伍,可是在军纪军容这方面,放眼全国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戚继光之前就在京师和蓟州之间来回跑,忙着筹办讲武堂的成立。
能让这些小孩子走的如此齐整,如果说戚继光和此事没有关系,谭纶第一个不信。
戚继光笑呵呵的回道:“不敢居功,还是陛下指导的好。”
如今的大明虽然文贵武贱,可是戚继光被小皇帝看重,与其他的文臣一样,都得到了“称卿”的待遇。
这使得他的政治地位,在无形之中提升了不少。
即便是面对兵部文官,腰杆也比往日稍微硬了不少。
谭纶能够觉察到其中的变化,不过鉴于过去和戚继光的友谊,不曾明说,只是在心中估量。
小皇帝如今这般看重武事,提升武人的地位,虽然有助于防卫异族,可是长久来看,对国家有潜在的危险。
五代的祸患,不能忘记。
“御射礼——!”
在方阵阅兵过后,礼部官高声宣布,小皇帝要亲自射箭,体现自身的勇武。
射,乃是君子六艺之一。
周代起,大射礼就是一项重要礼仪形式,意义极大。明初制定相关礼制,分成了大射、燕射、宾射和乡射。
不过朱翊钧这一次的射礼,与之前四种规格都有所不同。
因为这次有皇帝亲自下场参与,而不是单纯的当观众裁判。
而且小皇帝的年纪摆在这,都没到抽条猛长身高的青春期,气力不足,胳膊不够长,还用不了符合规制强力大弓。
所以礼部在多次商议后,决定不叫之前的四射,干脆起名为“御射”。
反正这一次只有朱翊钧一个人射箭表演,又没有人敢和他比试较量。
大量繁文缛节都被简化,趁着太监整理场地、安放靶子的功夫,朱翊钧也换好了衣服。拿起弓箭,走到早已划
定的位置。
看到小皇帝亲自下场,在场列席观看的纷纷睁大了双眼,仔细观察。
之前大明历代先帝,多有练习弓箭,即便是痴肥的仁宗,都会下马射箭演武。土木堡之后,成化、正德二帝,依然重视武备,有过亲自射箭演练的记录。
只不过他们射箭是为了提升武艺、日常锻炼身体,无需当众表演来体现自身,谈不上礼节,和这种讲武堂开学典礼毫无瓜葛。
可是自从嘉靖以来,连练习、玩一玩的情况都没有了。
如今能够看到皇帝亲自拉弓射箭,岂能不让他们好奇。有些人的心里,更是十分紧张。
如果是普通人射歪了,还可以笑一笑糊弄过去,但眼下可是皇帝亲射!
要是小皇帝不小心射到靶外,可就当众丢人,会被流传出去,让世人皆知的!
只有英国公等勋贵老人,因为自家子弟陪同小皇帝玩耍,知道朱翊钧早就开始练习射箭,至少有一年时间了。
无论寒暑,小皇帝都不间断的练习射箭,即便比不上百发百中的养由基、李广,可是射几个固定靶,显然没有问题。
朱翊钧面对靶子,身子微侧,将一支羽箭搭在弓上,闭上双眼,感受风的动向。
很好,风很微弱。
他猛地睁开眼睛,拉弓直射——犀利的羽箭破空直冲,划过了一个极其微小的弧度过后,正中靶上红心!
“好!”
有人忍不住为之叫好,又赶忙捂住自己的嘴不再出声。
这可不是天桥卖杂耍,而是皇城、皇帝亲射!
即便射的再好,众人也不敢高声称赞,生怕惊扰了皇帝。
礼部官没有这些顾忌,按制查验靶子,高唱计数。
朱翊钧从筒中抽箭再射,十步、二十步的靶子、三十步……随着朱翊钧一箭又一箭的射出,众人窃窃私语,等到五十步靶子也插上了箭羽之后,众人无不为之震撼。
定国公徐文壁赞道:“陛下年纪虽小,可这一手箭射的又准又稳,足见功力。
英国公叹道:“百步穿杨,都是传说,实际都没有人看到过。寻常的弓手,也就能射中五十步远。陛下这个年纪就能射中五十步的靶子,真是出乎意料。
我家的那个蠢孙子,平日里就知道玩闹吃喝,虽然与我说起过陛下善射,可是让他练习武艺的时候,就知道偷懒耍滑。”
除了极少数宝弓,限于此时的材质成本,一般训练军队弓手的时候,最多只到五十步,再远就没有足够的杀伤力了。
弩的射程会更远一些,但是体现不出个人的勇武。
这又不是奥运会,非要正中靶心十环,能够中靶就很好了。
考虑到是皇帝亲自射箭,不能丢了面子,如今这一批靶子的正中红心,都被特意画大,只不过在场观众坐的比较远,发现不了这些细节。
“可惜了,成国公身体抱恙,未能亲见今天这一幕。”
随着一声感慨,许多上了年纪的勋贵都变得沉默。
成国公朱希忠卧病在床已有数月,就连过去惯常会让他主持的祭祀活动,都换成了其他勋贵。
即便小皇帝亲自指派太医,为成国公问诊抓药,可是他毕竟已经年近七十,身体远没有过去康健。
许多同龄的老者,都有种物伤其类同病相怜的感觉。
“吾等都老了,不知还能辅佐陛下几年,未来终究是年轻人的。”
非常年轻的朱翊钧,胸膛起伏,兴奋的大口喘着气。他忍耐着两臂传来的酸意,咧嘴微笑。
十射十中!
虽然他往日也能射出这个成绩,但是这可是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表现自己的射术。一年的辛苦练习,果然没有白费!
虽然自己仍旧年幼,但是这种超出同龄的勇武,一样能够提升自己的威名!
除了文武百官,更要在这第一期入学讲武堂的小孩子心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将来长大成人、领兵为将后,都不会忘记今天见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