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55章 张居正与球形闪电

不管象房还是王恭厂的拆迁,都不影响国家大政。

但是将内城紧张的土地腾退出来,留给六部办公一事,能够切身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迁都北京至今,接近两百年了。

六部的办公用地早已拥挤不堪,哪怕哪怕贵为六部尚书、侍郎,限于条件,都只能在狭小的屋子里,批阅文书,传达题本。

除了户部的王国光,还有多人上疏抱怨过。

六部负责国家的运转,办公环境太过憋屈,不利于长久。朱翊钧裁减自身的享受用度,节省了大量开支。

从内帑掏一笔银子,支援六部的扩建,可以收获人心。

当然,这个钱不能全由他出,国库也要出一笔。

大明的财政混乱,皇家内帑与户部、光禄寺等国库都混在一起,公私难以分开。朱翊钧考虑逐步推行户部变革,将这些分割明确。

得知小皇帝要出钱,几人乐见其成,连声高呼赞美,陛下圣明。

朱翊钧看向张居正:“朕看内阁的屋子,同样狭小破旧,不妨趁着这个机会,一起扩建了。”

张居正拜谢道:“多谢陛下美意,容臣拒绝。臣在内阁多年,早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房屋规制,就算要改,也要等六部全部扩建之后,再论内阁。”

“嗯,先生之言,颇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味。既然如此,就先扩建六部,之后再论内阁。”

张居正诚惶诚恐:“臣不敢和范文正公比肩。”

“朕先定下扩建的大略,关于内城拆迁、改建的具体细节,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完的。还得由先生主持,六部、顺天府……几部联合共议。”

这件事情不大不小,但是国库用度不足,具体要花多少钱,怎么拆,哪些部门先扩建、占据更好的位置,哪些要搬走……

这些细节之处的纠纷,如果没有人主持,六部之间争吵几个月,都定不下来。

北京的旧城改造工程,自然没那么简单。

只有张居正,才能接得住这份重担。

……

蒙古胡虏退兵的好消息,刚刚传遍京师,又从宫中传出坏消息,人心惶惶。

小太监们闲着无事,最爱聊宫中的八卦。

“嘿,昨天慈庆宫失火了,直殿监的人都累坏了。等后来锦衣卫赶到的时候,大火早就灭了。”

“那不是孝安太后住的寝宫吗!”

“对,听说太后被吓到,又病倒了。”

听者惊疑,悄声问道:“会不会是孝定太后让人动的手?”

“胡说什么呢,当今陛下是孝定太后的亲子,孝安太后身体又不好,一个孩子都没有,能有什么威胁?

再说了,这宫里全是大木,连绵不绝,一个不好,就把自己烧死了,谁疯了找死,在宫里放火?”

“谁知道呢,孝安太后毕竟是皇后出身,身份上要更尊贵一些。孝定太后不愿意两宫并立,想要西宫独尊,也是有可能的……”

听者将信将疑,很快把陈太后寝宫着火的消息,添油加醋的向外传播。

宫里多为大木构建,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火灾,区别只在火势的大小。

为此,大明两百余年,多次重建宫城殿宇,耗费了大量国力。

天启重修三大殿时,为了控制重修三殿的成本,避免被官员愚弄,天启皇帝愣是把自己钻研成了木工专家。

哪怕规格已经比过去缩减,花费也比嘉靖时的重建大幅削减,依然给当时的大明财政,带去了沉重的负担。

时进深秋,各处都开始使用暖炉、炭盆,防止火灾成了当前治理重点。

朱翊钧提前做出安排,在负责日常洒扫卫生的直殿监中,成立了专职防火队,驻扎宫城各处,随时准备应对火灾。为这些队员,准备了云梯、火钩、水龙等防火灭火用具。

他还根据后世在单位消防培训时学到的知识,写了一份防火灭火的条令。要求宫内的太监宫女,无论职务高低,全员学习、训练。

原本李太后还觉得朱翊钧在不务正业,多此一举

,没有把他的这些要求放在心上。

结果火灾发生两天后,八卦越传越离谱,被李太后掌握的宫娥听到,赶紧回报。

李太后这才知道,竟然有人怀疑,是自己下的黑手。

她顿时又惊又怒,奈何这种八卦消息,难以找到源头。

如果大兴牢狱抓捕、逼问最初的造谣者,反而会让这些谣言传的更广。

李太后心中的怒火无处发泄,转而下达严令,要求皇城中的所有人,重新学习消防知识,全员考核!

随后,李太后天天留在慈庆宫中,陪伴卧病在床的陈太后。她的态度恭谨亲切,一点都没有想要除掉陈太后,独尊后宫的意思。

“妹妹莫要自责,都是本宫管教不严,怪不得妹妹……”

朱翊钧也来每日探望,趁着这个机会,他决定再进一步,改建三大殿,重装避雷针!

宫城中的火灾,小火人为,大火雷击。

永乐、嘉靖、万历三朝,都因雷击引发了三大殿的大火,三次重修。

现在的三大殿,可不是后世缩小了数倍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木制的庞大建筑,占据了全部台基,比起他在游览故宫时看到的景象,要宏伟许多。

朱翊钧舍不得这样的建筑瑰宝因为火灾消失,为此还要进一步加大防火措施。

嘉靖的火灾最为惨烈,差一点将永乐大典都烧成灰烬。嘉靖重修的时候,为了去除晦气,还特意改了三大殿的名字,结果依然没用。

朱翊钧不信玄学,他只信科学。

之前自己曾提过一嘴,因为太过惊世骇俗,被李太后一口回绝。

但是现在的李太后,开始用各种方法,洗脱自己的嫌疑。不管避雷针到底是什么东西,她都点头同意,只要别再让慈庆宫着火,污损自己的名声就好了。

其实古人早已知道雷击的危害,在宫城的殿宇屋顶上,都有类似避雷针的设计,安装金属宝顶和雷公柱,螭吻和脊兽。

希望雷电能够通过雷公柱、太平梁,向下传递给立柱,再传到地下,起到防雷效果。

然而古人对雷电的认知不足,太平梁、立柱都是木头,并不导电。而且屋顶安装的金属铁带下端,也没有连接到地下。而是被索钉固定,链接在不能导电的瓦片上,根本起不到避雷的作用。

而且木头一旦下雨受潮,虽然导电,同时容易因为电阻过大而起火。

朱翊钧怀疑,之前几次大火,都是这么引起的。

在他看来,这一点很容易解决。

将容易导电的细长金属铜棒,安置在殿宇的宝顶、脊兽等金属连接处。再重新安装导电铁链,于布置铁链的区域砌上砖石,与大木隔开,避免引火。

随后深挖大地,将铁链底端与宫城地下的水系相连,将雷电引导到大地,分散威力。

计划相对简单,花费不多。

在朱翊钧看来,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那么美观,影响了建筑的整体性。

好在他是实用主义者,没有丝毫纠结,下令让冯保负责,在宫城各重要殿宇,都改建新式的避雷针。

没想到朱翊钧的这个建议,在内廷畅行无阻,顺利推行的时候,外朝却因此吵翻了天。

“元辅,诸葛公曾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陛下住在宫城,宫中的营建,与国政息息相关,怎么胡乱改动?”

“是啊,就算陛下天资聪颖,终究不是营造的匠人,没有经验。万一弄巧成拙,损伤了宫殿,又得国帑出钱了。”

张居正敷衍过同僚,上殿求见小皇帝,询问此事,隐晦劝谏。

“臣心中好奇,不知陛下是从哪里了解的这个法子。雷电之力乃是天威,人力所不能及。”

朱翊钧笑答:“无它,观察思考,自然格物致知。雷雨天时,朝会日讲因此暂停,朕闲暇无事,观看雷雨,偶有所得。”

格物致知还能格出这个?

张居正心中满是困惑,他过去也曾研究过雷电。就在嘉靖晚期,曾见到过一次球形闪电,将之记录在册,只是没有得出什么科学结论。

朱翊钧

自然明白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但牵扯到后续对儒家理论话语权的争夺,他还在为此做准备,不打算现在就透露出去。

打发走了张居正,其他臣子劝谏无果,开始接连上疏反对。

“破坏风水?这是什么混账话!有能耐去给人寻龙探墓好了,还当什么官。”

“改建宫城浪费国帑,违背祖制?朕特意拨款给六部扩建,不念着朕的好,反而挑朕的刺?这帮言官,还是太闲了。”

朱翊钧只翻看了两本奏疏,便将之撇在一旁,命孙隆把相关奏疏全都还给内阁。

朕给自己家装修,外人还要多嘴,难道还有哪个物业能管得了朕?

反正自己年纪小,还没有亲政,拒收!

在朱翊钧看来,这不算影响国家运转的重要政务,拒收的合情合理。

没想到,过了两天,奏疏来的更加猛烈。

广西道御史胡涍,甚至当朝提及此事。

他提及天象,说这一次宫中火灾,并非人祸,乃是上天的示警。小皇帝现在增加防火措施,无济于事。

最关键的,是赶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上天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