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风浪越大,鱼越贵
王宗沐心头一惊,没想到小皇帝思考的这般深远。
不过他不知道,朱翊钧只说出来了第一层。
东南亚的粮食,对大明的未来十分重要。
明末小冰河期的时候,别说受灾严重的西北,哪怕中原大地,也是赤地千里,灾害严重,粮食严重欠收。
借助黄河漕运,运送粮食,能够起到关键性的救命作用!
安南、暹罗的粮食,或许还不够满足国内庞大人口的需求。但他可以移民开拓,在冰河期来临前,开垦出更多的熟地。
海运送来的粮食足够多,足够安稳,才有可能真正腾出手,去治理黄淮、大运河解除河患之苦。
而且隆庆开关后,重新恢复了海商贸易。此时的大明掌握着世界顶尖的技术,在瓷器、丝绸、茶叶等几项重量级产品上,占据绝对优势。
爱买不买,别无分号。
外国海商只能来到月港,求着大明售卖,少有反过来内卷的。
在家门口坐着就能收钱,国内的商人,自然缺少向外开拓的决心,没有发展海军的驱动力。
而粮食是大宗商品,关系到国家命脉,只要先将这条线搭建起来,为了保护这条粮食运输线,势必要大力发展皇明海军,清剿海盗,保障相关海域的安全。
想要发展海军,就得造大船,龙骨等关键地方,得用大木。
经过多年砍伐,中原缺乏大木。
好在大明地大物博,不用像丹麦一样,为了重建海军,种树等待二百年。
东北深山老林,有许多合适的高大树木。
明初在吉林阿什哈达等地造有船厂,如今虽然荒废,可以重新启用,进驻大军。从而更加深入的掌控东北,保障这一片区域的安全。
等到海军建立起来,闲着也是浪费,借此继续向外开拓,顺理成章。
皇明的海商可以主动卖到欧洲,减少中间商差价,也可以干脆抢来夺美洲银矿,保障国内白银的供应。
海运成熟,对外运送成本降低,国内的失地平民,就可以送到东南亚、美洲……缓解国内人口压力,开拓全世界!
这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发展路线,至于其中会遇到的阻力……
革新又不是请客吃饭,朱翊钧有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王宗沐还不知道小皇帝的后续计划,单纯第一层规划,从南洋购买粮食,就已经十分激进。
对比朱翊钧,王宗沐都成了保守派。
他在心里思考,怪不得元辅他们想要劝我缓步,他们大概早就了解了陛下的想法,被吓到了……
思虑良久,王宗沐才谨慎回道:“陛下,臣施行海运漕米,是作为漕运的辅助,并没想到那么深远。
臣施行海运一年,发现许多隐患。
一者,海上风浪大,路途越远,风险越大。比起淮扬,安南距离京师,至少要多出数倍路程,也就多出数倍的风险。船只倾一旦覆,损失太大。而且其中还有粮食霉变、花费过高等风险,等粮食运送到京师,花费可能远超漕运。
二者,海贼仍旧不靖。北方虽然安稳,然而南方还有李茂、林道乾等海寇横行,至今没有消灭。
三者,南洋小国林立,互相征伐。比如此时的安南,分成了南北朝,北方莫氏和南方黎氏酣战不停,即便愿意售卖粮食,也不一定还有余粮。如果南洋的供应不够稳定,恐怕有空船而归的可能……”
朱翊钧早就思考过这些问题,笑道:“王卿可曾听说过一句话,海边的渔民常说‘风浪越大,鱼越贵’。
渔家都知道,风浪大时危险就大,可出海的渔船也少,鱼获稀缺,自然是物以稀为贵。
你所说的风险虽多,但只要想办法规避克服,获利更大。
上古之时,外国海商不见于行。唐宋时有大食商旅,来往于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载于史册。等到正德、嘉靖时,更远的弗朗机海商都能过来了。
朕记得在正德时,弗朗机国贼子胆大包天,妄图占我屯门,引发多次海战。
王卿可知道弗朗机国在哪?是不是比南洋更远?
”
王宗沐被问住了,放眼整个大明,通晓世界地理的,也没有几个。
好在朱翊钧没有为难他的意思,继续道:
“事随时迁,日异月新。
过去大海是遥不可及的天堑,逐渐变成来往频繁的通途。远在天边的弗朗机国,为了巨大的海利,都敢于迎风破浪,我皇明还比不得弗朗机?
就算海运有风险,其他国家能够承受,在大海上畅通无阻,偏偏皇明不行?
放眼天下,难道还有比我皇明更大的国家?
永乐时,成祖爷派遣三宝太监下西洋,宣慰诸国,南洋各国,纷纷朝贡,是何等的盛世。祖宗恩泽传承至今,让朕在前些天,看到了南洋进贡的大象。
为何永乐至今,都没再派出过远航船队?
朕之前读丘濬的《大学衍义补》,其中《漕挽之宜》这篇,就论证了海运的重要性,可是一直无人施行。
直到王卿、梁卿你等接连上疏,才重启了海运。
从丘濬算起,至今一百余年。从三宝太监算,则要更久。
难道朝堂众卿愚蠢短视,都看不到海运之利?还是明知道海运之利,却故意蒙蔽朕的祖宗,不让国家施行海运,自己偷偷把海利都贪占了!”
朱翊钧连连发问,扣下一个大帽子,把过去反对海运的臣子,都视为贪图海利,败坏国家之辈。
蠢还是坏,自己选吧。
王宗沐吓了一跳,连忙跪伏在地,不敢应答。
怪不得廷臣们知晓了小皇帝的想法,还不敢上疏劝阻。
永乐时得到的海利,大多充作北征蒙古的军费。
户部出钱造船,却没得到半点好处,自然不愿意。
除此之外,关于古代中国错过大航海,后世对此还有更多分析。不过朱翊钧才不会说出来,与他讨论。
朱翊钧故意说出诛心之语,先把反对海运者,通通打上“利欲熏心”、“短视愚蠢”的标签。
如此一来,想要反对的大臣,开口前可得仔细斟酌,以免名声败坏。
朱翊钧拿捏住了文臣的心态,他们为了扬名,根本不怕皇帝打板子,关在监狱。在海瑞之后,甚至还冒出了一些愿意冒死进谏,企图青史留名的家伙。
用强硬的武力手段,是没有效果的。
但是文臣们的“魔抗”低,都害怕污损名声。
强悍如张居正,因为夺情事件,有了不够孝顺的罪名,声望大损,生前就有门生敢于弹劾,死后更是被反攻倒算。
至于可能会引起争议的漕运,他一个字都不提。
经过了几个月的磨砺,朱翊钧变得更加成熟。
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废除漕运的时候,过早提及没有意义,不如专注海运,打好基础。
“王卿不用担心,你主持海运,自然不是那些鼠辈。
关于你所说的三条担忧,朕早就想过。
海运之利甚巨,足可弥补风浪带来的损失。
关于海寇之事,朕最近看到了湖广道御史陈堂的奏疏。已经下令让殷正茂、俞大猷等人加紧处置,如愿接受招安的,朕不吝啬乌纱,收为国用。如果执迷不悟,会全部剿灭。
而南洋小国们的纷争,朕要一点一点解决。成祖爷当年能够威震南洋,朕等后辈子孙,合当效仿。等周边海疆平稳,没有倭寇海盗祸乱东南,国家又能省下许多负担。”
朱翊钧习惯性的提笔挥墨,送给王宗沐八个御笔大字。
砥砺前行,笃行致远!
他的声音逐渐平缓:“朕知道海上风险大,没指望一两年就能成功。
所以朕有两个三年规划:
第一个三年,要仔细搜集海路情报,了解沿途风浪、气候、各地的风土人情,商议购粮事宜。与南洋、甚至弗朗机等国沟通。如果有什么高明的造船航海经验,能学则学,能买则买,将他们的航海经验,化为己用,建造皇明的大海船。
第二个三年,试行海运,就像你这次用海船运送漕米,只运送了十二万石粮食一样。第一次南洋海运,规模无需太大,慢慢增
加数目,积累经验。
六年过后,朕要看到基础成型!
弗朗机的船能到朕这?倭寇能来我东南沿海?
寇可往朕亦可往!”
关于刘大夏烧毁郑和航海资料的传说,纯属无稽之谈。
胡宗宪在抗击倭寇,编纂《筹海图编》的时候,就收录了一部分内容。刘大夏如果烧毁,资料又是怎么出现的?
而且经过朱翊钧的调查,此时仍有所谓的宝船,在《三才图会》有所记载。
只不过宝船专为近海沿岸航行为主,虽然能通南洋,但不符合更长远的规划。
为了将来能够横跨大洋,还得向外学习,制造属于大明的卡瑞克帆船、马尼拉大帆船……
王宗沐听得心潮澎湃,虽然朱翊钧满口海利,并不符合此时的理学价值观。
不过他本就注重实务,偏向实学,没有在意这种差异。
只是一想到小皇帝的宏伟蓝图,王宗沐就肝颤,这么大的手笔,不知要砸下多少银子。
别说区区十万两,百万都不足用!
好在一开始,只是派遣人手,搜集各路情报,花费不算太多。
建造能够远航的海船,造价不菲。
这一步可以拖一拖,等土蛮之祸过去了再说。
就像出海之前要做足准备一样,王宗沐打算先看看朝中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