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君子无志

阳光透过小轩窗映射在青石地面上,泛起来的点点光斑映射着整间屋子,房间内静悄悄的,唯有朱雄英呼吸的声音此起彼伏。

朴狗儿小心翼翼的推门走了进来,轻轻摇醒了马思思以后,才来到朱雄英的身边,轻声呼唤道:“殿下,太阳晒屁股喽。”

“让太阳赶紧下去。”

朴狗儿转过身冲着太阳喊道:“太阳听旨,皇孙殿下让你下山。”

朴狗儿这样滑稽的话,最终还是成功的惊醒了朱雄英,匆匆洗了一把脸以后,朴狗儿说道:“圣上在坤宁宫等着您呢。”

“起这么早干嘛?”

“昨日您不是答应随着圣上去城外的皇庄看看嘛。”

朱雄英叹了一口气说道:“换件普通的衣服吧,今日要随着皇爷爷去耕地。”

大明皇室也是有皇庄的,可不仅仅只是洪武大帝在御花园中那十亩田地。

出城以后,马车左拐右拐的绕的朱雄英头晕眼花,好在约莫两个时辰以后,马车终于停了下来。

下了马车看着这一片广阔的田地,朱雄英脱口说道:“皇爷爷,您竟然有这么一大片良田?”

洪武大帝轻声说道:“对于土地咱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以前这些良田都是交由宗正寺去打理,今年因为要种玉米,番薯和土豆,所以咱就让他们暂且别种稻米。”

佃户们都已经聚集起来了,少说也有五六百人,待得洪武大帝来了以后,佃户们纷纷走了过来。

“老爷,您就是我们的东家吗?”

“是的,今天你们的任务就是翻耕土地。”

洪武大帝今日出行并没有惊动任何人,仅仅是以一个富户的身份出现的。

随着洪武大帝一声令下以后,百姓们颇为熟络的开始给牛套上了农具,洪武大帝也是兴致阑珊,亲自操纵着铁犁忙碌起来。

看着洪武大帝娴熟的模样,朱雄英暗暗想到,自古以来估摸着最会耕地的皇帝唯有洪武大帝了吧。

也或许自古以来真正以百姓身份建立国家者唯有洪武大帝了吧,诚如汉高祖刘邦的出身也比洪武大帝高了不少,人家至少也是一个小小的街亭长,反观洪武大帝就是个百姓,当过和尚,要过饭的百姓。

翻耕出来的土疏松了许多,空气中也弥漫着泥土清新的味道,为了避免洪武大帝训斥,朱雄英老老实实的捡起地上的钉耙,卖力的翻耕着地垄上的田地。

今天是学院开学的日子了,忙碌一会儿之后,朱雄英还要去学院参加开学典礼,这是之前宋濂遣人告知朱雄英的事情。

洪武大帝仿佛是有使不完得气力一般,拽着铁犁一直忙碌了两个时辰的时间,连休息都没休息。

眼瞅着午时的时间就要到了,朱雄英别过洪武大帝去了学院,洪武大帝则继续拽着犁,朴无用牵着牛耕着地。

来到学院议事厅的时候,宋濂,刘伯温等人已经等待了许久的时间了,没作停留,朱雄英就与诸位先生来到了校场。

儒学院、军事学院、水利学院、医学院四个学院累计两千多名学生也已列队整齐,当朱雄英出现在台子上的时候,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向学生们挥手致意以后,朱雄英笑道“漫长的寒假终于结束了,孤代表学院,代表先生们欢迎你们回来。”

“年年逢春万事兴,事事尽力真豪杰。真正的学习不是为了穷尽知识,而是为了激发一个人不断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终发展出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真正的相遇也不是为了凸显自己,而是为了理解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学会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诸位同学,孤希望你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理想是指引你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比如你的理想是当大官,进内阁,或者是成为镇守边疆的武将,或者是成为水利方面的人才,或者是你想成为杏林圣手,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都要凭借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成就非凡的伟业,无论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就值得你们去追逐。”

“其二你们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将伴随你们的一生,助理你们成长成才,养成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从点滴小事做起,树立优秀的自己。”

“你们要锤炼坚韧的品质,学习之路或者说是人生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中你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请记住,挫折是成长的必修课,每战胜一次挫折,都是一次的自我洗礼,要把困难当做

成长的阶梯,善于思考,善于去思考解决事情的办法,孤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时解决不了的。”

“君子无志而不立,一个人有了志向,就像航行中的船有了方向一样,不会再随波逐流,”道家不是说了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这些一,通俗来讲就是我们的志向。这个“志”,上面是一个士气的“士”,下面是一个“心”。这个字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要去做心里面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要去活成那个想活成的人,要活出我们想要的理想人格,这就是这个字要表达的意思。”

朱雄英讲的滔滔不绝,宋濂轻声看着刘伯温说道:“伯温,殿下是不是又在传播心学思想?”

刘伯温感慨万千地说道:“殿下今日一直围绕着“志向”这个话题去讲,你没发现吗?”

“自然是发现了,说实话殿下说的很得体,人只要立志,就会产生志向,人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会产生不需要反人性的自律,加持的自动自发的自由意志。”

“看来宋兄了解的很通透呀。”

宋濂笑道:“一点皮毛而已呢。”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以后,朱雄英的发言终于结束了,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回过头以后,朱雄英看着宋濂说道:“新的学期开始了,诸位先生又要忙碌起来了。”

“为大明培养人才是我们的使命。”宋濂说道。

刘伯温笑道:“也是我们唯一的志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