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 衍圣公来了
随后宋濂出列,拱手说道:“秉圣上,目前关于各省建立学堂的事情,前几日已经安排了下去,工部,礼部的人分别去往了各地指导学堂建立等事情,目前各府来了奏本,说是学堂内倘若容纳五六百学生的话,至少需要教谕三四十人,若是这样计算的话,那么两京一十三省累计就缺乏教谕将近五百余人。”
洪武大帝看着朱标问道:“怎么缺乏这么多教谕?”
朱标闻言说道:“诚如宋先生所说,目前各省严重缺乏先生,孩儿与内阁众人商议以后,决定招募各地有名望的儒生去往学堂教授学生,倘若教谕依旧不足的话,就要从国子监挑选一些学生去往各省担任教谕了。”
洪武大帝问道:“国子监的学生,学识应该是没问题的吧。”
“这点请父皇放心,如若有人愿意担任教谕,还是要经过考核的,只要考核过关才能去各府担任教谕。”
“成吧,这件事情你们看着办,咱只有一个要求,凡是去往学堂教授学生的教谕,品德,学识方面必须优秀,且能肩负起教导学生的重任。”
礼部尚书李允上前一步说道:“秉圣上,不知学堂内教谕的俸禄该如何发放。”
洪武大帝说道:“府内学堂设立教授一人俸禄每月五两银子,训导两人每月三两银子,教谕四十人每月二两银子吧。”
听的洪武大帝这番安排,李允拱手说道:“臣遵旨。”
洪武大帝继续说道:“和群臣俸禄发放的方式一样,每个月月底去往各府钱铺自行领取俸禄就行了。”
李允再次拱手道:“臣遵旨。”
关于各府学堂的事情,从建造,教书先生的聘请等事宜已经商议结束了,只等三月初招募学生了,到了那个时候,大明的适龄孩童改变命运的时候就要到了。
朱标看着群臣说道:“属于大明孩童改变命运的时候到了,负责这件事情的部门和所有人员要明白一件事情,孩童是咱大明的未来,你们谁也不能保证那学堂内是否会有我大明未来的宰执,是否会有中兴我大明的大臣,所以尔等一定要重视这件事情。”
“臣等遵旨。”
群臣话落下以后,朱雄英看着洪武大帝说道:“皇爷爷,孙儿可否向您要个请求?”
“大孙你说吧。”
“孙儿想着以后凡是学生可以见官不拜,不纳赋税,如若犯了官司不得以刑逼供。”
洪武大帝看着群臣问道:“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户部尚书郑渊说道:“如若这样的话,那么大明十五个省,每个省五百个学生不纳税,那就少了七千五百人的赋税。”
朱雄英轻声说道:“左右不过七千五百人的赋税而已,咱大明不差那点钱。”
右丞相朱善笑道:“想来殿下是不缺那点钱的。”
宋濂脱口说道:“臣是赞成的。”
刘伯温说道:“如若朝廷给了读书人应有的待遇和尊重,那么大明学子只会越来越多。”
朱标说道:“朝廷应该尊重读书人,应该给予读书人应有的待遇。”
洪武大帝大手一挥说道:“既如此,大孙说的咱就答应了,从今以后但凡读书人牵扯到刑狱事件的,一律不准动用私刑,赋税也不收了。”
“吾皇圣明。”
群臣话落下以后,洪武大帝又问道:“诸位爱卿还有何事?”
都察院韩宜可,大理寺卿铁玄等纷纷提出了一些建议,群臣又一次商议起来,当朱标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后,洪武大帝最终还是同意了。
群臣也都明白一件事情,但凡是任何人提出来的建议,洪武大帝必须要询问朱标的建议和想法,只要朱标同意,那么洪武大帝才会同意的。
“以后呐,你们但凡有任何奏本先呈给太子,太子处决不了再找咱。”
“臣等遵旨。”
朱标有些恍惚地说道:“父皇,这,这,这怕是不好吧。”
“没什么不好的,以后的奏折就由着你处理吧,开春以后,咱估摸着很忙,没空去处理政务,如果咱要是没空,那你就主持朝会,当然了你就坐在咱的位子上。”
“这,这,这不好吧。”
“有何不可的,咱说了算。”
洪武大帝看着文武百官问道:“你们可同意?”
“臣等没意见。”
洪武大帝看着朱标笑道:“群臣都同意了,以后你就主持朝会吧,咱若是空闲了就会参与的。”
话落下以后,洪武大帝看着朱雄英说道:“大孙,从明日
起咱们就该忙着种地了吧。”
朱雄英惊呼一声道:“皇爷爷,这天气还冷着呢。”
“先把地深耕一下,开春以后就可以种地了。”
:“成吧,咱们近几天就开始。”
洪武大帝话落下以后,又看着朱标问道:“衍圣公来了?”
朱标拱手说道:“衍圣公孔克坚及其儿子孔希学在殿外等候传召。”
洪武大帝冷哼一声道:“让他们进来吧。”
古稀之年的孔克坚携带其子蹒跚而来以后,拱手作揖道:“衍圣公第五十六世孙孔克坚携子孔希学拜见吾皇。”
洪武大帝漫不经心地说道:“自山东一别亦有十二年了,咱终于见到衍圣公真容了。”
洪武大帝“衍圣公”三个字咬的很重,意味着什么,估摸着孔克坚心里其实是很明白的,洪武大帝对当年自己未奉召的事情还耿耿于怀。
“请圣上赎罪,当年草民患病在榻,实在是难以来京面见圣上,这次得到传召,亦是昼夜不停自山东而来,万望圣上饶恕臣当年之罪。”孔克坚拱手说道。
洪武大帝淡淡地说道:“你们孔家垂教于世,扶植纲常,子孙也都非常人也,故经历数十代,往往是宾王的座上宾,即便是当年元庭执政时,你们孔家也是元庭的座上宾,深受元庭皇族敬仰,然而胡元入主中原,蔑弃礼教,彝伦攸斁,天实厌之,以丧其师,咱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华夏,以复先王之旧,咱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且古人起布衣而称帝者,汉高祖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