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晋王谋算徐达三岁幼子,赐婚打乱朱棡讨伐北元大计

朱棡心中一动,他本来打算将这个案件暂且搁置一旁,等到年后再旧事重提。

然而既然大哥朱标开口询问,朱棡觉得自己也不便再有所隐瞒。

于是他压低嗓音说道:“目前仍在深入调查当中,不过已经掌握了一些线索。

我怀疑杭思鼎、顾明杰等人的背后,或许隐藏着更为庞大的势力。”

朱标面色凝重地回应道:“这件事情关系重大,务必追查到底。

但同时也要把握好尺度,切莫惊动了对方。”

朱棡颔首表示理解,“小弟明白。”

随后两人继续交流了一会儿,话题渐渐转移到了其他领域。

朱棡向朱标请教了一些治国理政的经验和观点,身为太子的朱标也毫不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感悟。

时间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马车已经抵达了晋王府的门前。

“殿下总算是回来了,老臣已经等候多时了。”

看着站在门外的魏国公徐达,朱棡连忙快步迎了上去。

“徐伯伯,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理应棡儿登门拜访给您拜年才对。

让长辈在寒风中久候,实在是罪过啊!”

面对不久之后的岳父大人,朱棡不可能像对待其他人那样拿出高冷气势。

况且徐达有四个儿子,除了长子徐辉祖和三子徐添福之外,次子徐膺绪、四子徐增寿都不简单。

徐达次子徐膺绪虽然史料甚少,但他曾任尚宝司卿。

这个尚宝司就是明朝负责掌管皇帝印信的机构,尚宝司卿尽管只是正五品官职,却足以代表朱元璋的信任。

后来徐膺绪先后升至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其中“都督佥事”在明朝即是中央军事长官的助手,通常协助中军都督分管军纪、训练等事务。

在平安度过“靖难之役”后,到了永乐14年徐膺绪才去世。

徐达小儿子徐增寿,长相清秀、眉宇秀朗。

少年时他就曾经随父亲徐达入宫,觐见明太祖朱元璋。

老朱为他的机警感到惊奇,赐名为“增寿”。

长大后徐增寿不仅勇敢,而且善于骑射,被朱元璋选为勋卫带刀侍从。

期间他为人谨慎诚实,很少犯错误。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徐增寿奉命跟从朱棣出征胡寇乃儿不花,立下功劳。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徐增寿以勋卫奉命前往陕西练兵防边。

洪武二十六年六月,朱元璋荫授徐增寿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七月,改任他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徐增寿又被升任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这已经是正一品的官职了

通常由朱元璋直接任命,负责右军都督府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初期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可以分领,在京虎贲右卫、留守右卫、水军右卫、武德卫、广武卫,这五个非常重要的卫所。

建文帝即位后,怀疑燕王朱棣反,曾向徐增寿发问。

谁知徐增寿却说道:“燕王和懿文太子同气连枝,富贵已经达到极致,怎么可能还会造反呢?”

实际上徐增寿对姐夫朱棣十分欣赏,他非常积极地为其效力,并暗中通报消息。

由于徐增寿多次向朱棣密告朱允炆在京城中的部署,逐渐变成了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边的“卧底”。

很快徐增寿的异常行为,被朱允炆发觉。

在朱棣率军渡过长江之后,朱允炆当面质问徐增寿的背叛行为,其不能回答。

朱允炆大怒,亲手拿起宝剑,当场将徐增寿杀死。

当然如今徐增寿只是一个即将三岁的娃娃,可这并不妨碍朱棡提前做规划。

徐达自然不知道,眼前的晋王已经开始算计自己年仅三岁的幼子。

他从衣袖里面取出一道圣旨,“晋王殿下,老夫这次来是传达陛下旨意的。”

朱棡知道肯定是关于自己与徐妙云的赐婚诏书,为了表示足够的重视,他按照正常的接旨流程做了相应准备。

徐达见此情景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开始正式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闻魏国公徐达之女徐妙云,娴熟大方、温良敦厚、品貌出众,皇后与咱躬闻之甚悦。

今晋王朱棡年龄正适婚娶之时,当择贤女与其相配。

正值徐妙云待字闺中,与晋王朱棡堪称天设地造,为成佳人之美。

特将徐妙云许配晋王朱棡为王妃,一切礼仪交由礼部与钦天监监正共同操办,择良辰完婚。

布告四海,咸使闻之。

钦此!”

在接过圣旨之后,朱棡这才明白大哥朱标为什么急于确定礼部尚书的人选了,说白了就是为了他这个晋王的侧妃婚礼做准备。

毕竟古代人非常重视婚嫁,等一步步流程走完。

没有三、五个月的时间,是万万不能的。

如果由礼部与钦天监监正共同操办,不仅可以保证礼仪上不出纰漏,而且还能大大缩短婚礼的筹备时间。

只是这样一来,朱棡就无法参与讨伐北元的军事行动了。

“徐伯伯,晚辈一定在这段时间内提前处理好所有公务,绝不会影响和妙云的婚礼。”

一脸喜色的徐达,眼神中带着歉意说道:“老夫知道你最近有很多事情要忙,可外面的流言蜚语实在是太烦人了。

况且你年纪轻轻以后想要去打仗,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况且洪武军事学院的筹备工作,还需要你多加指点才行。”

由于即将成立的洪武军事学院所讲授课程,与热武器运用息息相关,因此朱棡选择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作为教材。

很多人以为戚继光抗倭主要依靠狼筅和鸳鸯阵,然而实际上此公完虐倭寇,靠的是类似后世的炮步坦协同作战。

先是用大炮轰,随后以每车装备一、两门佛郎机火炮的车军碾压,最终才轮到激发装置类似鸟嘴的火铳齐射。

毫不夸张的说,戚继光使用火铳、火炮的技术,即便是放到隆庆年间都堪称登峰造极。

毕竟《纪效新书》这部出于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手的明代著名兵书,所述内容非常具体实用。

既是抗倭中练兵实战的经验总结,又反映了明代训练和作战的特点。

尤其是书中反映了火器发展一定阶段上作战形式的变化,这已经成为明朝军队热兵器化的佐证,具有比较高的军事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