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长安柳月

第154章 匦使院接的第一桩案子

平淡无奇的日子,总是稍纵即逝。

在东宫内度过了李重润穿越以后第一个春节,一转眼,大周帝国便送走了圣历元年,迎来了圣历二年的元夜。

这十几天以来,是李重润穿越之后最疲惫的十几天。

这种身心俱疲的感觉,已经超过了他奔波于凉州与相州的那些日子。

作为大周的太孙殿下,除夕,李重润陪着圣皇武则天在仙居殿内守岁。

强忍着无奈与李显、李旦、武三思、李令月等皇亲国戚们应酬了一晚,唯独与李隆基的交流,让李重润颇感兴趣。

这一年的李隆基,虽然只刚满十四岁,但却已经显示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稳重。

李重润知道,这也与李隆基幼年的经历有关。

武则天称帝之后的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在他八岁的时候,李隆基刚刚以皇孙的身份被册立为临淄王,便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生死危机。

他的母亲窦妃被自己家的奴婢团儿诬谄以“厌胜之术”诅咒武则天。

刚一过正月初二朝的大朝会,便与李旦的另一个妃子刘妃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大明宫中,就连尸体都不知被埋在何处。

同年八月,李旦也被来俊臣诬告即将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彻查此事。

因为来俊臣善于严刑逼供,李旦身边的人被酷刑屈打成招,纷纷承认与李旦同谋造反。

就在武则天准备借机将李旦处死的时候,太常寺乐工安金藏,不惜自己剖腹证明李旦的清白。

因此,在武则天执政的前五年当中,李旦虽然被册封为相王,但生活却十分落魄,而李隆基也被寄养在自己的姨妈家长大。

如今李显被再次册立为太子,李唐宗室再次看到了未来能够恢复大唐荣光的希望,年纪轻轻的李隆基也对未来的大唐,充满了憧憬。

除夕之后,李重润便跟随着父亲李显,每日与长安城内的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们应酬,整日过着迎来送往,心口不一的日子。

一大早便被孟春拉起来梳洗打扮的李重润,了无生趣的看着铜镜中的自己,双目中满是茫然。

“殿下,”孟春一边替他梳着头发,一边嬉笑着说道:“不要如此沮丧,今日过去,大年便算过完了。

明日开始,您就要结束休沐,去匦使院当差了。”

“好吧,”李重润百无聊赖的点了点头,“今天是什么安排?”

“今天啊,”一旁双手托着托盘的季夏顿时兴奋起来,“今天晚上长安城有灯会,咱们可以去赏灯会,吃小吃,还可以放河灯许愿。”

经过了这些天,季夏发现李重润对自己的态度并没有发生变化,也没有了刚向对方坦白了秘密之后的忐忑不安。

“我们也可以如同百姓一样在大街上闲逛吗?”

李重润通过镜子愕然的看着季夏,他记得穿越之前那部著名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当中,元夜的夜晚,所有皇亲国戚与达官显贵,都要陪着圣人一同度过。

“自然.....”

季夏原本还想理直气壮的回应李重润自然是可以,但一想到宫中的规矩,便也只能闭上嘴巴不再做声。

“启禀殿下,”孟春刚为李重润盘好发髻,东宫管事李忠的声音,便从门外传来,“东宫门外,有人求见。”

“大清早的,何人在外求见?”孟春疑惑的向着门外喝问道。

李忠听出房内是孟春的声音,连忙高声回答:“是孟敬训啊,门外来人老奴也不认识,据他自己说,是匦使院的人。”

“匦使院?”孟春更加疑惑了,“殿下如今虽然接了匦使院的院正,但如今还在休沐,明日才会正式上任。

今日匦使院的人前来,没有说是为了什么事情吗?”

“这......”

李忠在门外一时之间也有些语塞了。

“老奴只是看到那人拿着匦使院的银鱼袋,面色焦急,吵着要见殿下,至于他有何事,老奴问了,他不肯说。”

“殿下,你看......”

孟春此时也没了主意,按照李忠的说法,尚在休沐期间,匦使院今日便派人前来寻找李重润,必定是出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李重润看到孟春为难,摆了摆手,起身接过季夏递给他的一个披风。

“孤虽然还未正式履职,但总归已经是匦使院的掌印官,孤去看看。”

半刻钟之后,李重润便跟在李忠的身后,来到了东宫门外。

刚一走出东宫,李重润便看到一个面色蜡黄,中等身材,约莫三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身穿大红色从五品袍服,正在门口焦急的来回踱步。

看到李忠带着李重润走出东宫大门,那人立刻大步流星的走到李重润的面前。

“太孙殿下,院正大人,下官乃是匦使院院丞秦佾,今日不顾尚在休沐,下官贸然前来寻找太孙殿下,是有一桩天大的事情要向殿下汇报。

唐突之处,

还请殿下海涵。”

李重润看到秦佾态度严肃,也感到事情的严重,他连忙拉着秦佾走到一旁。

“无妨,孤如今本就是匦使院的掌印官,出了什么事情,速速报与孤听。”

秦佾闻言,也不啰嗦,直接从怀中掏出一个信封,双手呈于李重润的面前。

“殿下,今早匦使院刚将木匦摆在门外,便有人在‘通玄’匦中发现了这封信笺。

通玄使尉迟循毓大人与下官一同看了这封信,我们二人都感到事态严重,无奈之下,这才来东宫打扰殿下。”

“哦?”

李重润接过秦佾手中的信封,先用手捏了捏,信封十分单薄,里面应该只有一张信笺。

仔细观察了手中的信封,就是一只市面上寻常可见的普通信封。

李重润并未发现可疑之处,他这才打开信封,拿出里面的信笺。

将信笺展开,李重润的心脏猛然一跳,只见这张信笺上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今夜酉时,芙蓉苑内凤鸣九天阁旁,有人对圣皇陛下不利。

李重润将信笺装进信封,神色凝重的看着秦佾问道:“可曾看见是何人在木匦中投入此信的?”

秦佾摇了摇头,“今日休沐,匦使院门外只有两名士卒当值,据他们说,一转眼之间,便看到‘通玄’匦中出现了这个信封。

因为今夜有灯会,大清早街上的行人便熙熙攘攘,摩肩擦踵,具体是谁将这封信放在‘通玄’匦中的,他们二人都没有看见。”

看着手中的信封,李重润知道,自己作为匦使院正的第一桩案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