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徐光的安排

校场战事取得大体上的胜利以后,徐光调兵遣将更有信心了。

徐光派了麾下的几位总兵共五镇的兵马分别牢牢地扼守住了金盆岭、阿弥岭和广济桥等战略要地。

与此同时,那些驻扎在醴陵坡以及小吴门、校场一带的城东一线清兵,则与之遥相呼应,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援、互为掎角之势的防御布局,目的就是防止太平军从南线或者东线展开军事行动。

鲍其豹亲自率领军队在北门外安营扎寨,他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专门负责防守北面通往岳州的交通要道,确保这条道路不会被敌军突破。

而在湘江西岸的潆湾市和渔湾市等地,计划派遣一位统领管理包括黔军、苗军在内的共计 1400 名士兵在此处扎营驻守。

他们不仅要设法截断太平军的物资补给线路,还要严密防范敌人渡过湘江向北面进军。

对于湘江的江防部署而言,水陆洲成为了重中之重。

在洲西的河道,采取了一系列极其严密的防御措施:大量的船只被沉没用来压住石块,坚固的木桩深深地钉入河底,并且用铁链和缆绳相互连接起来,总之要不惜一切代价将河道堵塞得严严实实,直到无法通行任何船只为止。

然而,由于洲东的水域水深且水流湍急,想要完全堵塞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只能通过设置炮台来进行火力封锁,并严格禁止各类船只在这一区域行驶。

反观太平军方面,他们在水上所拥有的力量相对薄弱,仅仅只有几十艘乌江地区特有的倒划小船以及若干数量的木簰而已。

对于他们而言,更为糟糕的是,这些木簰中的大部分已经落入了清军之手,被掳获的比例竟然高达十分之六。如此一来,太平军的水上力量对于湘江江防所能构成的威胁也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综上所述,城外清军的总体兵力大约有 2.3 万余人。他们通过这种看似紧密相连的包围态势,给身处城中的太平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但是这些在袁秀成看来,则有些天真了。

徐光想守住省城,又要堵住太平军转移运动,并对太平军构成外线反包围的态势,兵力肯定不足。

最重要的是,袁秀成很清楚清军素质是否足以承担此战略任务,一眼便能看出这种部署所存在的几个弊端。

除了健锐营外,清军的军纪根本就不明晰。特别是经过这段时间和他们并肩作战,袁秀成很清楚这些士兵的弱点,他们上阵杀敌时过度依赖枪炮武器,但凡稍有失利,便会不假思索地相互率领着逃离战场,彼此间毫无照应可言。

军中对于军令一无所知,肆意妄为已成常态。如此一来,不仅难以攻克敌人,就连坚守阵地也变得异常艰难。

再加上军队长期以来纪律废弛,想要整顿难于登天。

其次,在袁秀成看来,清军大部分都是老油条、兵痞,这就意味着军威和命令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这些将领和士兵们非根本不惧怕国法,反而对敌军心生畏惧。并且由于长久以来的宽松放纵管理,袁秀成不用想也知道,要是突然以严厉手段加以约束,根本不可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听从指挥。

前面的那些问题还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观望迁延。

说得直白点,就是相互拖后腿,跟后来的果军一样,坐等友军孤军奋战,自已只想着保存实力。

军阀思想,此时已经在军中蔓延开来了。这种现象严重影响战局进展。

袁秀成现在才能够透过表象看到实质,前线的文官武将数量众多,但他们却相互推诿责任、彼此牵制,各自为政,导致无人能够有效地掌控全局,哪怕是徐光也不行。

其最终结果便是行动迟缓,贻误战机之事屡屡发生,可能十次之中得发生个六到七次。

尽管徐光这位经世派官僚认为可以通过四面埋伏围剿之策,一举歼灭敌军。

但现在的袁秀成早就不是当年的愣头青,这几年的成长让他有了自已的思考和判断。

清军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状况,这种豪言壮语究竟想要成真?袁秀成实在是心存疑虑。

不过袁秀成也不点破,毕竟他的职位还没到该他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

或许能看出问题的不止袁秀成一个吧,还有一位,某位巡抚的的幕僚。

那天在军事会议上,袁秀成坐在旁边,听完布置以后,一人轻轻说了几句:“布置尚属妥善。唯恐贼到兵散,徒劳无补。”

这几句话,一下子就指出了徐光这些安排的最大弊端。

袁秀成有些好奇,这人倒是挺有眼光。

看向说话的人,只见此人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面容刚毅,线条分明,眼神锐利而深邃,有种坚定和果断的气质。皮肤略显黝黑,应该是长期征战和操劳的见证。

于是,袁秀成面带微笑,主动走上前去与他搭话。

两人先是礼貌性地寒暄了几句,随后话题便逐渐深入开来。

这一聊可真是令人惊叹不已!袁秀成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个看似平凡的人竟然对当前大清的局势洞若观火。

无论是清朝内部存在的各种隐患,还是清国在国际舞台上所处的微妙地位,此人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入木三分。

而与此同时,那位一向自命不凡的幕僚也不禁被袁秀成的目光所吸引。一直以来,人们眼中的袁秀成都只是个粗犷豪放的武夫形象,仿佛除了带着士兵们勇猛冲锋陷阵之外,再无其他长处。

就连清军内部的许多人也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他不过是一介有勇无谋之辈。

然而,袁秀成对这些外界的评价却毫不在乎。相反,他甚至暗自窃喜于自已营造出的这种人设——一个头脑简单但战斗力爆表的猛将。

毕竟,这样的形象往往能够让他人更容易放松警惕,从而为自已赢得更多机会。

起初,这位幕僚对袁秀成的看法大概也与众人无异。可是,随着他们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原本固有的观念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