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从经济上控制你

王谦从任以虚这边接过了文章,而后仔细的看了下去。

这文章平铺直叙,没有什么之乎者也。

这也是报纸的一大特点,简洁明了,不能有任何废话,不准引经据典,就事说事,不然就这么点版面,如何能够容纳那么多的内容?

报纸最主要的还是勉强大众,面向平头百姓,价格也是越低越好。

伴随着新一版的《大明日报》刊发。

瞬间,整个大明朝都开始沸腾起来了。

晒盐法,增加了十倍百倍的产能,从此盐价固定,永远都是八十块钱一斤。

消息一出,顿时无数人都开始激动起来了。

真正开心的自然是普通的老百姓,一斤盐八十块钱,对于这个年代来说,那简直不要太便宜。

整个大明朝,人均一年的食用的食盐,那是很少很少的。

一个五口之家,一年下来,需要吃盐50斤,平均一个人,也就是10斤的样子。

这么算下来,一个人一年下来,也就是花费八百块钱的样子。

这个价格是很低很低的,至少,比起从前,那是能吃上盐了。

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盐,也是极为重要的物资,用来制作腊肉,咸鱼,如此才可以长期的储存食物。

盐价,开始逐渐的稳定下来,大明宝钞也开始迅速的流动起来。

任以虚这边王谦聊完了之后,随后就直接找到了夏原吉,开始商讨下一步。

接下来就是税收,税收,收的也是宝钞。

其次就是朝廷,需要从百姓的手中,统购粮食,这个粮食价格的界定,再来进一步就是粮食绑定宝钞。

此外就是白糖。

夏原吉现在对任以虚的手段,也是佩服的不得了。

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居然硬生生的,把已经是烂掉的大明宝钞,给重新捡起来,让大明宝钞有了信用。

任以虚耸耸肩道:“夏尚书!接下来的任务还是很大。”

“第一,每年我们发行多少的大明宝钞合适。”

“第二,如何继续稳定大明宝钞的币值。”

“第三,怎么让蒙古人,高丽,岛国这边使用我们的大明宝钞!”

两个人商讨了一会儿。

夏原吉就发现,任以虚这个家伙,提到了四个字,经济掠夺。

也就是说,用大明宝钞这么薄薄的一张纸,就能从岛国这里购买到白银,从交祉这里收购大量的粮食。

他们没钱也没关系,可以让大明银行给他们贷款,实在不行,直接给他们送钱,总之,一定要让他们使用大明宝钞。

朱棣一手打造朝贡体系,一直以来都是薄来厚往。

大明对但凡来朝供奉的国家,都认为是自己的藩属国,只要他们对明朝进行朝贡,大明就会回赐,丰厚的报酬。

而“薄来”,就是每个来朝贡明朝的国家,只需要简单的贡品,就能获得丰厚的赏赐。

因为大明在乎的,本来就不是贡品多少,和贵重程度,在乎的是来朝的数量和规模。

而这些只需要薄礼,就可以得到丰厚赏赐的国家,都愿意来捡这个便宜。

所以,基于这个政策,可以知道,在近一百五十个朝贡大明的国家之中,肯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大明丰富的赏赐而来。

应该说,这种思路从经济上来说,是亏本的,但是,在某种程度,却是建立了,以大明为中心的规矩和制度。

规矩和制度都建立了,经济上的收入肯定是有的。

至少在朱棣时期,那是赚了不少,迁都,开运河,五征漠北的财富,可都是不少。

只是后来,这个朝贡贸易,被文官集团玩坏了,海外贸易,被操纵在文官集团当中。

亏了的是朝廷,赚钱的是官僚。

而任以虚的思路也很简单。

不要跟我提什么薄来厚往了,直接给钱吧,给大明宝钞,从经济上来控制你。

还要告诉你,这是大明的太阳,带给你的温暖。

任以虚不疾不徐的,说着自己的思路:“那么,只要大明宝钞在他们的国内流通,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无比巨大的利润。”

“我们可以用大明宝钞,来收购他们的粮食,收购他们的香料,收购他们土地,购买他们的劳动力。”

“如此一来,他们就需要依赖上我们大明朝,自然也是要臣服我们大明朝。”

“日后若是真的生出了悖逆的心思,我们甚至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刀兵,只需要下令,不给他们大明宝钞,他们就不战自溃了!”

“这......”

夏原吉总是感觉,任以虚这个家伙的描述的,有点不太真实。

任以虚则是笑着开口道:“夏尚书,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能的。”

“只要大明的体系足够大,只要大明的实力足够强,要整治这些小国,手段和办法多了去了。”

“但是,首要的一点,还是需要让他们,对我们足够的臣服!”

夏原吉对任以虚的话,有些是听懂了,有些则是不太能听得懂。

但是,有一点,他是真的感觉任以虚牛逼。

忽的,夏原吉似乎是想到了什么,飞快的开口道:“陛下可是对西洋感兴趣?”

任以虚笑着开口道:“差不多!”

“我寻思着,西洋这边的贸易,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

“陛下除了下西洋之外,最好还是能扩大民间,跟西洋之间,贸易往来。”

“不管怎么说,朝廷也能多点税收,这以后,户部资金充裕,倒也方便一些!”

夏元吉开口道:“若真是如此,那便好了!只是.......”

说到这里,夏原吉微微的顿了顿,继续道:“怕是内阁这一批人未必肯答应,又要搬出祖制,又要说什么天朝上国,自有大国风采!”

这些话,夏原吉也就是在任以虚的面前说说,两个人的关系是要更好一些的。

夏原吉跟内阁的这群人,还真是不太一样。

无论是解缙还是黄淮,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从翰林院,直接调入内阁当中的。

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治理的经验,自然是要从史书当中,夸夸其谈,从史书当中,寻找出类似的情况,然后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