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准备工作
等头发干得差不多了,周显庸又到书房点灯熬蜡地画了半天实验室规划图,还有工作人员饭厅和会议室等等,一切都按现代的简约标准去设计。浪费了好几张纸,终于画出那么几张能让别人看懂的,有那么点模样的图来。他继续列好要买的杌凳、餐桌,大会议桌,再打算看看谁擅长木工,制作一块刷了墨汁的木板当黑板。
等把要买的都列出名单来,已经是亥时末了,又是充实的一天,周显庸哼着小曲欢快地爬上床追周公去了。
一早起床,周显庸把昨夜画的图纸给了多福,让他去木器店里订购图上的桌椅(是椅子,相对舒服点)数量。
家里财务状况多福最清楚,他不停地嘬着牙花子:“侯爷,咱们再这么花下去,支撑不了几天啦。”
周显庸大手一挥道:“你放心去买,不必要好木材,结实耐用就好,也不必涂漆,打磨光滑即可。到时候没钱了爷再想办法!”
说罢又把多福叫过到书房。
他坐在书桌前,用一张纸画了两个直径大约两寸的正圆圈,然后又在两个圆圈下,画了眼镜片立起来后的不同屈光度弯双线弯弧,所有的双线弧都是中间薄四周厚一点。总共五组。
他详细和多福解释了这五组图做出来的琉璃片具体情况,并且要求多福重复一遍,确认无误后,让他记在一张纸上。最后才告诉多福:
“多福,你记住了,这是你家侯爷赚钱的家伙,你一定得上心。这事要能成,咱们侯府以后都不用为钱烦心。”
说着他边穿外衫,边道:“多福,我今天吩咐你的事,首先要把订做的家具全做齐备了,然后再去西直门琉璃厂,找到一位叫丁靖的公公,拿我的腰牌给他看,就说侯爷要他做五套、共十块这样中间薄,周边厚的透明琉璃片。不要五套一样厚,要分出薄厚,还有弯曲度也不一样。越透明越好,越快越好。等烧出来一块给他算钱。”
待出得院子,又找多喜过来,令他带着刘家两兄弟,把昨天烧过的园子全部翻一遍,像犁地那样。翻完地后,如果还有时间就把库房旁那两间大房子收拾干净,粉刷出来,然后问问刘家爷儿仨谁会盘灶,在那间大些的房间里盘两个灶台,准备做个简单餐厅。
又是踩着点赶到文华殿。
上课间歇休息的时间,太子和周显庸一起抓紧这点时间,翻找昨天借到的五本古籍,只要合适有用的,周显庸就和太子都用笔记录下来。怀恩和覃昌也被太子打发到文渊阁找另外三本书了。
因为是比较偏门的书籍,大多几十年没人翻阅,很难找到。太子甚至发动起他的两个宫女万贞儿和李敏一起参与找书。
周显庸穿越以来第一次听到万贞儿这个名字,心脏不由激跳了几下。他还没见过这个有绝对手腕的传奇女子,更不知道历史书上对万贞儿的评价到底有没有夸张和抹黑的成份。因为自古以来,史学家们都喜欢把男人的无能和错误推脱到女人身上,这个万贞儿到底是个背祸侠还是真的红颜祸水?后期朱见深因为宠幸她而任用了一系列奸侫到底是真是假,还必须得长期观察和仔细分析。
这个万贞儿,他还真得注意起来!
晚上回到家里,听到看到的也都是好消息,只多福愁眉苦脸嘟嘟囔囔抱怨,他家侯爷吩咐他的活都是凭嘴说,没有具体样子,每次和卖家说的时候,他都解释到吐血,人家还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拒绝给加工,这两天的活简直要愁死他了,好话说尽,嘴皮都磨薄了。
周显庸理直气壮道:“你是侯府的大管家,好办的事爷能让你办吗?你不办最难办最重要的事,爷还要你这大管家干啥?要不你就安心在家里洒扫,以后爷再找个在外面办大事的!”
多福一听吓住了,急忙再三保证,以后更加尽心竭力替爷办差。
“这么地吧,多福,你把你叔叔叫到府里,爷派给他个技术活,没多重多累,就是得细心耐心。学徒期间爷一个月也给他三百大钱,等他自己能干得很好了另外再定价,这样你挣的就能全部攒起来了。”
这是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多福立马破涕为笑了,那敢情好,进了府,吃住穿衣都管着,挣的钱全部落到手里,都能存起来,这样叔叔以后养老都不用愁了。
……
赵汉青昨天下午从庄子里回来,今天一早去衙门处理一些他自己的本职工作,下午早早就来到侯府等着周显庸,这两天他积攒了好多想法。两人在侯府随所有人一齐都吃了大锅菜、糙米饭和杂粮面馒头,汤是小米菉豆(绿豆)粥。
自从家里下人逐渐多起来,周显庸为了减轻刘家母女婆媳的工作量,就不再单独开小灶,随着大家伙一块吃晚饭和早饭。
来到书房,周显庸把今天在宫里和太子一块抄到的关于育苗育种的所有内容拿出来。
总共十几页纸,他拿给赵汉青,让他别说话,先看完资料再说。
近视眼的赵大人,花两刻钟认真地看完这几页纸,先是激动地使劲搓脸搓手,然后就萎了,这么大工程量,他自己可办不来啊。
周显庸也放下自己的手里的笔笑问:“赵大人,看了这些资料,结合你自己的知识,你认为我的提高粮食作物的几个培育和引进方向还荒唐吗?”
赵汉青脸刷地红了,他吭哧半天强辩道:“侯爷,纸上读来终觉浅,下官认为,侯爷定出的几个方向确实是正确的,但是具体办法到底起不起作用,还是得去试行,一年两季,至少得是完完整整一季各个时期都严格控制下来。这个事儿可不是一个人短期可以完成的。”
“不是一个季,而是此后永远——永远都这样,每一年,每一天都去做这个试验。”
周显庸正经道:“提高作物亩产量,不是试行一次,拿出一个数据就完事的,这是一项长期要干的事,一次比一次提高一点,没有尽头地干下去……”
他说着苦笑了一下:
“因为无聊又看不到明显的收益,所以从秦汉以来,一千六七百年的时间,粮食亩产量也没有提高多少。究其原因,还是没有重视起来!从研究人员到投入金钱和精力方面都有欠缺!但是我想搞它一搞,做它一做,需要汉青兄你的全力帮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