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卫星应用篇
卫星应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1957 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启了人类利用卫星进行通信、导航、气象观测等活动的新时代。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卫星应用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国纷纷发射了自己的卫星,形成了全球卫星通信网络和导航系统。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除了通信、导航、气象观测等传统领域外,卫星还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例如,卫星可以用于侦察敌方军事目标、监测地球气候变化、探测矿产资源、监测海洋环境等。
在未来,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卫星应用的领域还将继续扩大和深化。例如,卫星将被用于更加精确的导航和定位、更加高效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更加全面的气象观测和环境监测等。同时,卫星应用也将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加智能化和集成化的系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下是一些涉及卫星应用的上市公司:
中国卫星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的研制、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及设备制造,以及卫星运营服务等业务。
华力创通在卫星导航及其仿真测试产品方面有显着业务,国家重点扶持北斗产业发展,规模化应用有望提速。
四创电子主营业务涉及雷达、公共安全、卫星导航、微波通信、广播电视及智能交通等领域。
航天宏图拥有遥感卫星技术优势和甲级导航电子地图资质能力,通过多源时空大数据融合、三维可视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地图的生产制作,以及自动驾驶过程中对环境的感知和预判。
中国卫通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从事卫星运营服务业的核心专业子公司,是卫星互联网龙头企业。拥有通信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构建了完整的卫星空间段运营体系,是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
北斗星通从事导航定位产品、基于位置的信息系统应用和基于位置的运营服务,是我国导航产业里首家上市的公司,也是北斗产业链中唯一获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入股的上市公司。
通宇通讯2024年第二季度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1亿,同比增长3.43%;净利润1901.58万,同比增长149.54%。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中具有一定地位。
铖昌科技已推出卫星互联网相控阵tr芯片全套解决方案,2024年第二季度显示公司营收有所下滑,但在卫星互联网芯片领域有一定技术优势。
上海沪工是唯一的民营卫星组装上市公司,在卫星互联网的建设中承担着卫星组装等相关业务。
海格通信在导航芯片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是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中地面设备和应用环节的重要企业。
这些公司在卫星应用领域各有专长,包括卫星制造、地面设备制造、卫星运营及服务等多个方面。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公司的业务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卫星应用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卫星通信是卫星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用于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远程通讯等。例如,中国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就是用于通信的卫星。
卫星导航系统如gps、北斗导航系统等,提供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的导航定位服务。这些系统在车辆监控和导航、海上运输和渔业、大地测量(测绘、勘探)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卫星遥感用于地球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例如,地球资源卫星和侦察卫星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用于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监测、气象监测、防灾减灾等社会公益性服务。
科学实验卫星用于各种科学研究,包括对地球和其他行星的研究,以及对宇宙的观测等。
气象卫星用于气象预报,通过监测地球的气象状况,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
卫星在军事上的应用包括侦察、预警、通信、导航和气象观测等,是现代军事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星应用还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如卫星互联网、卫星物联网等。卫星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可提高宽带网络覆盖面,赋能其他行业,在航空、海事、电力等领域均有应用。
卫星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通信、导航、遥感、科学研究、气象、军事等多个方面,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应用的领域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卫星互联网作为未来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球万物互联的基础。随着我国星网和g60等星座建设持续推进,市场空间加速打开。例如,我国在2024年成功发射了多组卫星,包括千帆极轨01组、02组卫星等,这些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千帆星座”或将进入常态化、密集型组网阶段,组网效率和发射频次有望提速,卫星互联网行业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卫星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其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卫星制造与卫星发射,中游地面设备制造与卫星运营,下游为各类应用场景。其中市场容量较大的是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领域。未来,卫星应用企业将借助“通导遥”“北斗+”卫星数据、云计算、时空区块链、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在全国范围内围绕农业、林业、交通、应急、公安、智慧城市等推动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城市运营的智慧化、精准化、数字化。
低轨卫星由于其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廉,具有较强的抗毁性、低传输延时性和低功耗链路等特点,多颗卫星灵活配置组网后能实现高带宽、高性能的全球覆盖,频率复用更有效,更适合商业化应用。例如,低轨卫星可以成为解决海洋、沙漠、山区偏远地区入网问题的核心方案,是实现网络信息地域连续覆盖普惠共享的有效补充。
卫星应用将与其他新兴技术如5g、大数据、物联网等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的应用场景。例如,华为mate60pro等5g卫星双模手机加快了卫星通信在智能终端的应用。此外,卫星数据与公共数据、行业数据的深度融合,将打造一批标杆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探索卫星通信、导航和遥感等技术产品创新成果落地应用新路径。
随着低轨巨型星座高速发展,空间动力计算分析、仿真推演、构型分析与控制、碰撞预警与规避、以及空间环境效应影响评估等业务需求也随之提升。为了减少大量在轨小卫星给其他外空活动带来的碰撞风险,2019年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发了《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准则》,规定对于小卫星可追踪性的一般要求。
一些城市和地区也在积极布局卫星应用产业,例如成都发布了《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计划到2030年力争打造千亿级卫星产业集群,全面建成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标杆城市。该规划聚焦抢抓整星制造产业链关键环节、卫星数据应用价值链高端环节,着力推动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卫星应用的未来布局将围绕卫星互联网建设、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低轨卫星应用、与其他技术的融合、空间交通管理以及区域布局等多个方面展开,这些布局将共同推动卫星应用行业走向更高水平,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卫星应用行业地面设备制造概述
卫星应用行业地面设备制造是指生产和研发用于接收、处理和传输卫星信号的各种设备,包括卫星接收器、发射器、数据处理设备等。这些设备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卫星应用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面设备制造的主要产品和技术
卫星接收器用于接收卫星信号,如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中的卫星地面接收机,它能够接收和处理来自卫星的电视信号。
发射器用于向卫星发送信号,如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地面发射设备。
数据处理设备用于处理卫星传输的数据,包括数据的解码、分析和存储等。
地面站设备包括地面站的天线、接收器、发射器等设备,用于与卫星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
在技术方面,地面设备制造涉及到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高精度定位技术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智能信号处理技术
卫星通信频率资源的优化利用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的智能化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提升技术
地面设备制造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卫星地面设备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了39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随着卫星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应用行业对上游原材料、设备和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下游用户对于高质量、高性能的卫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推动了中游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的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大。
卫星地面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
小型化和微型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减小,制造和发射成本也相应降低,这将使得卫星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多领域融合卫星应用将与其他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形成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的应用解决方案。
数据开放共享在数据成为重要资源的背景下,卫星应用行业需要更加注重数据的开放和共享,以推动行业创新和发展。
商业化趋势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卫星应用行业,推动了行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地面设备制造的挑战和机遇
技术研发的高成本和复杂性
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不断创新
政策和法规的限制,如卫星通信服务的高度管制性
机遇:1.全球对高速宽带服务的需求增加
低轨道(Leo)和中轨道(meo)通信卫星的大量发射
商用实践的不断成熟,如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技术的全球化普及
卫星应用行业地面设备制造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地面设备制造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同时也需要关注政策和市场动态,适时调整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