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大阳山内搞建设

第二天清晨,陈玉华在西厢房备下足够一个月食用的面粉等物资后,便率领三十名身着运动套装的工匠,以及由陈二柱等五人带领的一百名乡勇组成的队伍,向着大阳山进发。同行的还有春香与冬香两名侍女。

陈玉华本不愿携带侍女,但不忍拂逆媳妇的美意,只好同意,此外还带上了昨日下午新购置的五辆牛车。

幸运的是,通往大阳山有一条陈氏宗族往昔迁徙时开辟的道路,虽路况不佳难以称之为标准的山道,但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牛车勉强能够通行。

陈玉华考虑到日后此路将频繁使用,于是吩咐沿途在狭窄且危险的路段进行拓宽。

这样虽耗费了额外的时间,却十分值得,毕竟此行并不赶时间,况且他们携带了帐篷,可随时安营扎寨,慢些行进权当是野营之旅。

话说这原始山路上的景色很不错,在近三天的行程里,陈玉华大饱眼福,心情格外舒畅,仿佛心灵也经历了一场洗礼。

陈玉华并未去过陈氏宗族旧址,但陈二柱他们那些乡勇却是来过的。不过队伍没有去那里,而是直接拉倒了铁矿。

铁矿停工数月,又历经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季,显得极为荒芜。铁矿旁的冶炼工坊也被杂草近乎吞没,唯有房屋与炼铁炉仍保留着原本的模样。

无需陈玉华多言,工匠与乡勇在行路期间培养出的默契在此刻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矿区与冶炼工坊迅速焕然一新,还搭建起了一些茅屋与工棚,用于居住和做饭等用。

时间来到下午,陈玉华召集了工匠开会。他拿出了最近几天刚刚画的图纸和编写的一些资料,分发给工匠们。

令他措手不及的是,这些工匠中识字者寥寥无几,即便识字,文化水平也有限,面对图纸与资料一脸茫然。

幸好冬香给他出了个主意,就是为每队工匠配备两名稍有文化的乡勇协助解读资料与图纸。

想要找几个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乡勇倒是不难,陈氏宗族的族学可不是白费银子的,乡勇中就有几个以前是奔着科举上学的,只是后来家里穷放弃了,看懂那些图纸和资料自然不在话下。

经过两日的考察,陈玉华由衷赞叹陈氏宗族先辈选址的独到眼光。

在这方圆十几里内,不仅有已探明的铁矿,还有煤矿、石灰岩矿、石膏矿以及粘土矿,且皆已被开采过,道路也已开通,只需召集矿工即可恢复开采作业。

此外,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从这些矿产旁蜿蜒而过,这让陈玉华萌生了利用水力为生产提供动力的构想。

而这大阳山并不是完全没有人烟,陈氏宗族旧址的周边散布着诸多零散村落,阳江府崔氏开采铁矿与冶炼所需的工人便来自这些村落。

又经过了三天时间制定规划和召集工人,陈玉华命人把炼铁炉推倒,在河流边上建造新的冶炼炉和转炉,他打算直接炼钢。

他还改良了挖矿工艺与流程,并制定了安全生产制度,大大提升了矿工们的安全感。

部分工匠带领一批工人前去伐木,准备在河边建造水车。陈玉华计划大量运用水车提供动力,所需水车数量众多,且不乏大型水车,工程量颇为浩大。

也有工匠带着一批工人在冶炼工坊边上水泥工坊。

相较于冶炼工坊,水泥工坊的建设更为复杂,尤其是回转窑,需待炼钢成功后才能打造。

若没有足够强度的钢板,就只能采用固定窑,那无疑会耗费更多人力与资源。

还有一批工匠与工人着手建造砖窑,其主要用途是烧制耐火砖,无论是炼钢转炉还是水泥转炉的建造都离不开耐火砖。因此调拔去建造砖窑的工人最多。

石匠们也带领一批人员在山中挑选合适石料打造石磨,无论是矿石粉碎还是水泥熟料研磨成粉,都需要大量石磨。

陈玉华总共招募了两百名工人,几乎将周边村落半数的青壮年劳动力揽至麾下。

他所提供的待遇较崔氏优厚一倍,且以粮食、盐、白糖和布料等实物发放工资,而非崔氏的铜钱支付。

这种方式更为贴心,毕竟村民居住深山,即便给予银子,使用起来也极为不便。

因为村民想要把银子花出去,还要走一天多的山路才能抵达大阳山外面的集市,来回就要三天,实在很费劲。

据以前为崔氏工作过的工人说,崔氏还是使用了武力逼迫,村民们才不得不来上工。

陈玉华无意探究崔氏的暴行,因为他实在是太忙了。

他果断地采用以粮食、盐、白糖和布料等物资为工资支付方式,效果立竿见影,原本不愿做工的村民纷纷改变主意。

又过了三天,陈玉华看到大体的工作都已经安排好了,方才松了一口气。此后主要由工匠与工人负责具体事务,他只需每日进行检验与指导。

他给工匠们的图纸和资料,都是凭借记忆照搬出来的,有些地方难免会有错漏或遗漏。

此时便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查漏补缺,同时他也凭借自身见识为工匠们指引方向。

陈玉华本打算前往青阳观拜会青云道长,然而工地事务繁忙,难以脱身,只能暂且搁置,待日后再说。

不过,他可利用这段碎片化时间对乡勇队展开军训。来此之前,他已对陈二柱等五人进行了初步军训教学,如今终于有机会系统训练整支队伍。

陈玉华原身就是从部队中被挑中去训练为特工的,对军队训练模式了如指掌。他不仅注重训练乡勇的服从性,还通过言语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价值观,使其坚信追随自己将拥有光明的前途。

陈玉华可不想自己耗费大量资源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人,最后为他人做嫁衣。

又过了五日,众多工人参与建设的砖窑率先竣工,并成功烧制出耐火砖。(温馨提示:本书不侧重攀科技树,故而在相关方面很不严谨。)

有了耐火砖,冶炼炉的建造也迅速收尾,加之最先为冶炼工坊建造的水车也已完工,首次冶炼在陈玉华的亲自组织下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