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女红太出色
第二天一大早,黛玉在贾母处吃过早饭,便离开贾府,来到药铺,看到药铺
的生意依旧兴隆,没有待多久,便回到林府。
首先来到书房,还没有进门,便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黛玉喜不自禁,林清林泽居然如此勤奋,这么早便来到书房读书?
此时,先生还没有到,黛玉悄悄从后门进去,看到两个小脑袋,正低头苦读,有时还摇头晃脑地。
黛玉微微一笑,默默地站在后面,静静地看着两人投入地学习。
书房里充满了书香气息,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从四书五经到琴棋书画,应有尽有。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形成了一道温暖的光晕,仿佛为整个书房增添了一份静谧和宁静。
林清林泽此时正在专心致志地朗读着《诗经》,他们的声音清脆悦耳,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
黛玉看着他们,心中满是欣慰和喜悦。
不久,先生来到了书房,看到黛玉站在身后,便微笑着点了点头。
黛玉礼貌地向先生行了个礼,悄声示意不必打扰。
先生开始检查二人的学习情况,姐弟两人一问一答,皆从容自如,先生甚是得意,不住地夸赞。
整个书房里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黛玉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满意地轻轻从后门走出了书房。
刚走出院子,便看到程伯带着一个小厮,小厮手里提着食盒,急匆匆地走过来,看到黛玉,程伯停下脚步,问道:“姑娘怎么在这儿?”
“我来看看林清林泽书读得如何?”黛玉看着食盒,奇怪地问道:“先生还没有用早饭?”
“不是,是二姑娘和小少爷没有用早饭。”程伯提起两个孩子,开心地笑起来,“姑娘,这俩孩子是真的乖巧懂事,聪明好学。
尤其是小少爷,每天学到很晚,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唯恐耽误学习,还让我把一日三餐送到书房。
先生已经夸过好多次了,说孩子这么小,就知道努力学习,真是太难得了。”
看着程伯两鬓斑驳的样子,黛玉心中涌起一阵感慨,程伯对这俩孩子的关爱和照顾,让她深深地感受到了程伯的真心。
她明白,程伯是真心喜欢这俩孩子,把这俩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才会如此欢喜。
“那就把他们的一日三餐照顾好,注意适当休息,别累坏了身子。”黛玉看着程伯欲言又止的样子,明白他是想问父亲的情况。
她考虑了一下,决定告诉程伯,让他安心,“程伯放心,爹爹没事的,过几天就会回来了。”
“真的吗?姑娘,那太好了!”听了黛玉的话,程伯激动地面色绯红,差点掉下泪来。
他搓着手,脸上洋溢着喜悦,“那我们都等着老爷平安归来。”
程伯的激动和喜悦让黛玉更加确信,程伯对林府的忠心。
离开程伯,黛玉又去见了周姨娘。
“见过姑娘。”周姨娘看到黛玉,赶忙起身见礼。
“姨娘不必多礼。”黛玉回了一礼,周姨娘赶紧拉住黛玉的手道:“姑娘这么做,可折煞姨娘了。”
黛玉不置可否,转头一看。
原来,刚才周姨娘正在和一个小丫头一起做针线,一看就是孩子的衣服,于是笑着说道:“姨娘辛苦了,以后这些活计交给丫头们就好,姨娘不必如此操劳。”
周姨娘闻言,笑道:“姑娘哪里的话,这些针线活都是我们做惯了的,倒也不觉得辛苦。”
她看了看黛玉,欲言又止地道:“看着姑娘无事,姨娘心里就高兴。”
黛玉听了,微微一笑道:“姨娘,林清林泽就托付给姨娘照顾了,爹爹也很快康复回来了。”
她环顾四周,发现屋里陈设简单,但却干净整齐,不由得心生敬意。
“真的吗,姑娘?”周姨娘喜极而泣,红着眼圈说道:“姑娘放心,那俩孩子乖巧懂事,姨娘很喜欢,一定会照顾好的,姑娘若是无事,以后常来坐坐。”
黛玉点头应允,想起自母亲去世后,周姨娘把她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
突然,紫鹃进来回道:“姑娘,史姑娘家里来人了,说马上中秋节了,要接史姑娘回去过节,史姑娘不愿回去,可来人不依不饶,说是太太的命令,今儿一定要接史姑娘回家去。”
“知道了,你告诉史家的人,让她们等着。”黛玉边说,边向周姨娘告辞道:“姨娘,您忙着,我去看看。”
说罢,黛玉便迈步离开,向着如意苑而去。
还没有进门,便听到一个婆子趾高气昂地道:“大姑娘,别磨蹭了,快走吧,太太说了,今天必须要接姑娘回去,如果中秋节还让大姑娘住在别人家里,会让人笑话的。”
“那我在这住了这么久,不能抬腿就走,好歹要和林妹妹知会一声。”湘云低垂着头,眼中闪着泪光,满是不舍地道:“等林妹妹回来,我说一声就走。”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我可没有这么多闲工夫在这等。”那婆子鄙夷地道:“姑娘还是跟我走吧,太太说家里还有许多事情,等着姑娘做呢?”
整个史侯家都知道,史大姑娘自幼父母双亡,在家过的不如一个体面丫鬟。
史大姑娘的父母在她年幼时就不幸离世,这使得她成为了家族的孤儿。
尽管史侯家的其他成员对她有所照顾,但她的处境却远不如那些出身名门的小姐们。
尽管如此,史大姑娘并未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以便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
她勤学苦练,不仅在诗词歌赋方面表现出色,还在女红和厨艺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就因为女红太出色,她的婶娘便以此为借口,让湘云没日没夜地做女红,甚至整个偌大的史府连个绣娘都没有,即使住到贾府,该做的活计也一样不少。
其中的艰辛,令湘云苦不堪言。